APP下载

互联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8-04-12王广洋胡启宏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互联网策略

王广洋 胡启宏

摘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农村学校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分析,借助互联网手段,研究家校共育的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策略

引言:最近几年来,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模式还没有。大多数课题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辅导问题和亲情缺失方面用老师来代替的方法。

一、研究现状分析

全国妇联2013年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人,超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半数,比例高达56.17%。(数据来源:搜狐新闻)

因此,对于留守儿童教育急需改变,作为一名教育者,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个“互联网+”的新概念,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纷纷解读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互联网+的潜在含义,可以用一个“互联网+?=?”的公式来表示。在这个公式里,只有一个因素是明确的,那就是互联网,后面的加什么,可以自由联想。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已配备的较齐全,班级都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并能高效使用;教师不仅有了办公电脑,并配备了部分移动终端设备,生机比达5﹕1,校园内办公与教学区域实现了网络覆盖,使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成为可能。

鉴于此,2016年我们申报了一项国家级课题《农村学校互联网+留守儿童教育的行动研究》,并获得立项。本课题将互联网与留守儿童教育融合,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升留守儿童关爱效果及教育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已初步成了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留守儿童教育的应对策略

1.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留守儿童电子档案

首先,利用“互联网+”,建立留守儿童电子数据库。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设计了面向班主任、家长的网络问卷和访谈提纲。

经调查统计,全校496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238名,比例高达47.98%。其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学生有187名,约占学生总数的37.7%。这238名学生中,家长在上海一带务工的有學生53名,约占22.27%;家长分散在江浙一带务工的学生有127名,约占53.36%;家长分散在其他市县务工的学生有58名,约占24,37%。在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187名学生中,有106名学生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占56.68%;有81名学生常年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约占43.32%。这187名学生中,与父母分离时间最长的有2年之久,最短的为30天,105名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时间超过10个月,约占56.15%。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有51名,约占学生总数的10.28%,其中父亲外出务工的学生有34名,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有17名。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学校于每学期初对学生进行摸底,根据“学生与谁长期生活在一起”对留守儿童分门别类的建立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于留守儿童,班主任及老师会实时关注其生活、思想、学习等变化,及时记录、分析,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以班级为单位,立足学校留守儿童数据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成长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身高体重、精神状态、年级班级、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成员结构、家长姓名、文化程度、工作地址、收入水平、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成长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习惯养成情况、心理状态等。通过建立成长档案,为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细节、加强与他们父母的交流沟通创造了条件。

最后,关注留守儿童的“边缘者”。留守儿童的“边缘者”,一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即将离家外出务工的儿童,二是父母双方即将回家乡创业或就业的儿童。前者即将成为留守儿童,后者即将告别留守儿童角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教育者该关注的对象。他们的身心状况、成长细节、情绪情感等都不应为我们所忽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留守儿童数据库。

2.建设留守儿童活动基地,发挥阵地作用,开展留守儿童特色活动

2016年暑期,我校在市、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留守儿童活动基地。活动室面积约100平方米,分了图书阅览区、电子阅读区、亲情通话区、特色活动区等。室内装饰温馨,打造了互联网特色氛围,提供了seewo大屏、无线网络、一体机电脑、平板电脑、少儿图书杂志等,为学校留守儿童提供了与异地家长联系的互联网交流环境和特色活动开展的场所。

留守儿童利用课余时间,在管理员的组织下可以有序地在活动室内进行阅读和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并使用电脑、平板等工具与异地工作的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在校及在家里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实现了家校共育,弥补了家长与学生间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活动基地成为学校留守儿童的乐园。

我校围绕课题研究工作,制定了学校留守儿童特色活动实施计划,并按计划认真组织开展活动。根据校情,学校依托功能馆室组织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主要包括趣味体育、绘画、软硬笔书法、象棋、电脑制作、阅读等内容。如我们举行过电脑绘画制作比赛,趣味体育之花样跳绳比赛,开展过“我爱书屋”留守儿童读书活动,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活动……这些活动,都深受留守儿童的喜爱。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同时学生的能力素养也得到很好的提高。

3.开展“大走访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确定帮扶策略

我校一直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大走访活动”。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开展了以留守儿童为走访对象的大走访活动,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确定重点帮扶对象,并引起家长对孩子教育与关心的重视,从而走向家校共育的队伍中来。

许多农村家庭的学生家长把外出打工作为第一要务,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不够重视,认为给了孩子物质生活条件、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算是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忽视了孩子成长道路上应有的亲情呵护,从而容易造成孩子情感、学习、心理、德育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次活动不仅深入了解了全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同时各班主任及老师也利用手机或平板与各个家长取得了联系,对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了要求,与家长达成了共识,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创建互联网教育云平台,形成家校共育环境

借助互联网环境和相关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来,通过平台及时与学校、学生交流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从而弥补亲情缺失,构建成“家校沟通、家校共育”的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

为了实现这一新模式的运行,我们和科大讯飞公司取得了联系,得到科大讯飞公司的支持。科大讯飞公司为学校提供的“畅言教学通”软件,不仅可以安装在电脑端,同时也有支持智能手机使用的APP,方便教师、学生及家长使用。软件平台由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管理,平台中包含了班级圈动态的显示、班级学生花名册管理等,教师可以在平台中发通知、发作业、发成绩和晒分享,学生或家长可以即时查看学校动态和成绩等,并能发布信息,与教师进行实时交流。本平台对学生的过程性成长记录进行了保存,最终为每个学生形成个人成长档案袋。“畅言教学通”平台的搭建,为互联网背景下家校互动共育的实施提供了环境保障,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进程。

(1)教学通移动端APP依托安徽教育信息化两平台,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学生、家长用户,构建以实体班级为单位的便捷沟通通道与泛在式的学习环境,将教学场景由课堂向课下延伸、由学校向家庭延伸,覆盖“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全部教学场景,形成1:N:1实体的、高效的“教学闭环”,助力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落地应用。其中教学通APP主要功能包括班级圈、花名册、档案袋和教与学应用、学情分析。

(2)班级圈实时互动,“晒、分享、讨论、财富累积”。

依托于实体班级,面向老师、学生、家长打造实名的、封闭的班级圈。基于班级圈,老师可以非常便捷地发布通知、布置作业、分享优秀作品与学习资料。通知内容可以做到100%、及时抵达,分享内容可以实现已阅、未阅情况一目了然。

(3)花名册便捷考评,实现过程性评价。

支持老师基于花名册对学生进行快速表扬或批评,点评结果会以私信的方式即时通知家长;学期的考试成绩支持老师语音录入,自动生成成绩分析报表并通知家长进行查看;孩子的每一次表现评价、考试成绩都会在档案袋中保存,作为成长印记记录下来。

(4)档案袋,全面记录、伴随成长。

档案袋由成长记录和学业档案组成,可以精确、全面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对于班级圈内分享的内容,家长们均可将其作为成长印记保存到档案袋中,按照学期进行自动存档,毕业之后支持在云端长久免费保存,也支持家长导出、打印、保存留念。

(5)“教、学”应用,辅助教师教、学生学。

教学通提供教师和学生丰富的教、学应用,如:成绩管理、英语早晚听、课本点读、智能错题本、汉字笔顺、48国际音标,各类学习数据云端汇聚、统计分析,生成学情分析报告,有效辅助教师以学定教,有力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5.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机制,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常规化工作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有近500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二百余名,占全校学生数的一半左右,所以,留守儿童教育的好还直接关系着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校一直以来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作为重点工作,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我校开展了路队护送、结对帮扶、兴趣小组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因势变化,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认真贯彻落实,形成新形势下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

我校是2012年四所村完小合并后新建的一所新学校,合并后大多数学生距离学校路程较远,为此政府为学校建设了标准化食堂,并使用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学生安排了校车,路程较远的学生早上乘校车到学校,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下午放学后再由校车送回。

学校根据校情,形成具有特色的工作与管理方式,食堂无盈利经营促使全校学生中午在校就餐,避免了中午学生往返就餐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在校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学校中午就餐时间为11时,下午上课时间为13时,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学生除了就餐和休息之外,学校利用功能室和教师专长开办兴趣小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参加,如趣味体育活动、软笔书法学习、读书活动等。

针对留守儿童,班主任会重点关注,引导他们加入到各类兴趣小组中进行学习、交流,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其健康成长。我校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市区教育局的关心与支持,还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肯定,2017年我校更是被马鞍山市教育局命名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特色学校

6.利用互联网教育云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学习交流

我們利用互联网教育云平台,分配给每个老师和学生一个账号,老师能组织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学习交流,把互联网+与常态教学深度融合,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翻转。在课前,老师可以将导学内容(如:导学案、课件、微课、检测习题)发到班级圈,供学生课前预习;在课中,老师可以将授课过程中产生的微课、快照发到班级圈,供学生课后巩固复习;在课后,老师可以突破传统纸质作业模式,布置多样化、趣味性、实践性作业(如:朗读作业,读本好书、做项公益、实验探究、才艺比拼、家庭服务),学生基于手机端提交富媒体的作业,老师随时随地进行多维度点评。

同时,我校更是结合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录播教室,分期安排学生到录播教室上课,然后把教学录像同步到网络,利用微信群把链接网址上传,家长利用手机,打开链接就可以看到实时同步课堂,全程观课,不仅可以看到老师授课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学生上课的全过程,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结语:我们坚信,“只要一直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且行且思,紧跟形势,我们利用互联网+的有效形势,创造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模式。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我们的互联网+留守儿童的教育模式能推广实施,服务于全国六千多万留守儿童,让我的课题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互联网策略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