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与生存探究

2018-04-12李媛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存艺术

李媛媛

摘 要:如何处理好艺术与生存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并且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社会对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需要经济市场与艺术理想之间的相互协调,同时,也需要提高国民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不要盲目地去消费艺术,要在消费艺术之前做好艺术方面的学习。

关键词:生存;艺术;艺术理想

威廉·巴特勒·叶芝认为:美是由三类人造就的。贵族造就了美的风度,因为他们在世间的地位使他们超乎生存的恐惧之上;农民造就了美的故事和信仰,因为他们无可丧失,故无所畏惧;艺术家则造就了其余的一切,因为他们天生就充满无畏的精神。这些人都无所畏惧,故能坚持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叶芝的分类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我看来还有一部分人,即非贵族、农民、艺术家的普通人,他们拥有造就美的权利,因种种原因没能把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在对美的贡献上较小,不可否认这部分人也在为造就美尽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那么艺术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为生存提供物质财富的手段呢?答案是肯定的。了解西方艺术史的人都清楚,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至今,艺术与金钱就有着一定的关系,当时的艺术与美术馆和博物馆也是密不可分的,也有许多家庭贫苦或家庭遭受意外的艺术家靠着订单生存,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风格、趣味甚至技术上的变化。这虽然是一件悲伤的事,但是早期的艺术家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认真的,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学习的,如17世纪的荷兰画家伦勃朗,在家庭厚望下转学艺术,他因观察敏锐,融合古今而出类拔萃,他的版画与素描经过实验与变革而成就非凡,创新肖像画则为他带来名声与财富,他中年时期的财富就是靠着作画卖画而得。由于伦勃朗不善理财,在晚年时期陷入了经济困境,虽然濒临破产仍不忘探讨人类的精神层面,他以心灵来感受上帝,追求艺术理想至死不渝。艺术与生存的关系怎样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效率”成为一种趋势,位于湖南长沙的“小天城”,在短短19天的时间内,建成57层的高楼,因而被网友戏称为“中国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是可喜的,它证明了我们的能力,但是把这种新常态用于艺术之上是可悲的。虽然艺术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但是商品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艺术是由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作品,需要有非常多的投入、想象和独创。艺术品是一种人工制品,是精神劳动的产物,以形象思维为手段并且是以实现自我确证为目的,当代的艺术品中有一部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艺术品,它们缺失了艺术品的真谛,为了迎合这种新常态,有一些“艺术家”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效率。例如,在2016年11月份,我有幸参观了某省的美术协会副主席的画展,听说这位有名的画家是油画专业,结果展厅都是国画作品,后来打听才知道,原因是油画作品用时较长,国画相对用时较短,所以就改画国画拿出来展览销售,我认为这种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仅能称为工艺品。这说明艺术的体制上的缺陷与艺术家在艺术思想上的境界有待完善和提高,消费者的盲目投资与消费也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当今的中国社会中有一些在专业的院校、协会里谋职的艺术家,生活上有一定的保障,几乎没有生存压力,他们有专心进行艺术创作的条件,可他们在有所谓的名气之后,似乎丢失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抛弃了自己对艺术的初衷。还有一部分因喜爱艺术而从事艺术的职业艺术家,这是一群富有艺术理想的人,他们是因为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所以才会选择与艺术相伴。他们没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需要靠作品来换取物质上的财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接触艺术,消费艺术。市场的需求与艺术的理想不一定都是相符合的,反而更多的是两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为职业艺术家带来了困扰,他们要在市场需求与艺术理想上做出选择,这无疑是热爱艺术,追求艺术,拥有艺术理想的人最痛苦的抉择。选择市场需求就意味着可能要放弃艺术理想,选择艺术理想,将面临的是生存上的压力。当然也存在着可以为了艺术放弃生命的伟大的艺术家,但是我们也不提倡为了艺术奉献出生命,生存是要摆在第一位的,只有生存下来才能继续追求艺术,没有生存,艺术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大多数职业画家为了生存而妥协,放弃了当初的艺术理想。这并非是必然的选择,也可以选择不做选择,放弃艺术,转做其他的行业以供生存。但是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是不会轻易放弃艺术的,但这部分没有放弃艺术却站在市场需求角度的职业画家的艺术理想也不能继续伴随着他们进行艺术创作。市场需求冲击着他们的精神以及内心,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艺术理想,艺术家是精神生产者,区别于工人们的物质性的劳动,艺术家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受到市场需求的各种约束,他们在精神上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那么的纯粹,变成了为市场需求服务的艺术家。这种变化的出现是因为艺术理想的缺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选择了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导致了艺术家的变质,成为商品化的画家。如今艺术品线上交易平台的细分化市场的发展,使得各种曾经被人忽略的商品种类走进大众的消费视野,艺术品线上交易這一沉寂已久的区域整体形势上的趋势是可观的。这为更多的职业艺术家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市场在不断扩大,他们也在这样的市场之下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制作”艺术作品的效率,以应对市场的需求。追求效率的同时出现了种种负面影响,其中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缺少了创新精神,众多职业画家,为了生存,去生产一些大众喜爱的作品,目的就是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赋予一件艺术品更多的思想,更没有精力去进行艺术上的创新。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这部分职业艺术家不得不放飞理想,使之成为梦想,选择面对现实。艺术是高尚的,艺术作品的出现不应该仅仅是作于投资,艺术品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对自己的情感的表达和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对于社会来说,是为了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环境和现象,应该具有教育与警醒的作用。而现在的艺术家的艺术品似乎缺失了应有的思想,没有思想的作品,就相当于一个漂亮的花瓶,没有水和土壤的填充,是缺乏分量的,是没有营养的,就算插上再漂亮的花,也只是昙花一现,经不住历史与环境的推敲,站不住脚跟,最终的结局也不会是美好的。我们大多数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只能选择在现实面前低头,因为实现理想首先要活着,但是选择生存,理想不一定还能够伴随左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艺术与生存之间的矛盾相似。由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所以说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消除艺术与生存之间的矛盾,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艺术与生存之间的矛盾,辩证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客观地认识事物,并且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艺术与生存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如果能够得到科学的解决,对于艺术来说将会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让从事艺术的人员能够继续自己的艺术理想,对于艺术的发展来说同样能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艺术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尊重。

参考文献:

[1]于轶文.艺术源于生活[D].中央美术学院,2013.

[2]张婷婷.艺术与生活:多远?多近?——审美——艺术观念流变考察[J].文学评论,2004,(02):65-72.

[3]付洋璐.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J].大众文艺,2017,(05):98.

[4]张新科.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J].美与时代(下),2015:55-56.

[5]范冰玉,李文峰.艺术实践视角下浅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7,(02):272.

[6][荷]约安尼斯·凡·隆恩.伦勃朗传[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

猜你喜欢

生存艺术
纸的艺术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生存?爱情?女人们的思考
困境中的生存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