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用智慧点亮课堂
2018-04-12赵亮
赵亮
【摘要】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知识的课堂,更是一种智慧的课堂。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智慧,教师就不能“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关键词】有效 巧设 铺垫 提问 游戏 动手操作
一、课堂教学中应巧设“铺垫”,提高教学效率
写作需要做好铺垫,数学教学亦是如此。这里所谓的“铺垫”,就是指教学之前,巧妙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统筹安排时间》的沏茶问题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想让学生得出结论:烧水的同时,可以洗茶杯,找茶叶。然而,学生事先没有“同时”这个概念,导致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含糊其辞,教师则质疑学生是否已理解,一遍遍地请学生说,浪费了不少时间。若换一种方式教学,情况就不同了。如在新课探究前,先让学生热身一下,抛出一个易理解的生活实例:邻居甜甜是个爱劳动的孩子,每天早上她都要帮妈妈做两件事,煮鸡蛋(8分钟)、扫地(5分钟)请你算一算甜甜做这两件事一共用了几分钟?能很轻松地帮助学生引出并理解“同时”一词,这就巧妙地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做好了铺垫,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应巧设“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美国教学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問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提问要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吗?”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好看。我适时引导他们:“所有的下水道盖子都是圆形的,只是因为美观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这一结论。可见,好的问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有效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出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知识!切忌自问自答,无耐心等待学生去思考,或者只与少数学生一问一答,而忽视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三、课堂教学中应巧设“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游戏形式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例如,在初步认识集合时,教师以玩游戏形式导入,学生通过两次抢凳子游戏,分别得到两组获胜的学生,用两个呼啦圈分别圈住两组获胜的学生,但是其中一位学生两次都参加了,而且都获胜了,他不知自己该在哪个圈里。于是,教师又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他们在激烈的讨论、交流和实践中,不仅探索出了交集的概念,而且深刻地理解了集合的含义。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经历了真正的探究,亲历了知识的形式过程,他们的想法和见解在表达碰撞中不断提升,并完成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又如,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教师可设置抽奖活动,准备四个礼盒,只有两个礼盒中有礼品,学生在抽奖的过程中,抽到奖的可能性在不断变化,教师在每次抽奖前都提问:现在抽到奖的可能性是多少?一次次的可能性牵动着学生抽到礼品的强烈愿望,使得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随之产生。
四、课堂教学中应巧设“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理解并拓展思维
小学数学的学习最重要的当然是理解为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可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知识。也就是说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形成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灵活多变起来,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分类》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的亲身体验,不但学习兴致很高,而且在短短的时间里巧妙的抓住了“角”和“边”的特征。再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剪一剪、拼一拼等多种方法探索梯形面积的求法。学生们在做中悟,悟中创的过程中,展示了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思维得到了拓展,能力也随之提升了。总之,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教师要以数学知识为媒介,以学生动手操作为途径,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提升,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必定会更加精彩而有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大量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为学生持续、有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