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视域下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18-04-12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育学范式学术期刊

涂 艳

(贵州大学 学报编辑部,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的观念、信息的传播、知识的更新等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对纸质媒介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使得我国绝大多数纸质学术期刊发展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存在”[1]1,张楚廷先生认为期刊办得好就是要办有生命力的期刊。传统的办刊模式、低劣的办刊质量、滞后的学科理论信息,使得学术期刊的发展举步维艰,“生存是发展的基础,但生存不等于发展”,要发展需要找到最核心的问题,必须回归到学术本位上来,尊重学术和学术期刊的属性和特点。教育类学术期刊应该迅速地反应教育现状和现实,提出存在的教育问题,科学地归纳总结最新的理论成果,并进一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民族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的期刊才能具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 教育类学术期刊概况及生存现状

学术类期刊是以探讨某学科的问题为中心、以学术交流为宗旨、以刊载原创性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它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和新颖性这四个特点。教育类学术期刊不仅具有一般性学术类期刊的共性特点同时还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即一种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背景,以教育研究成果为主要刊载内容,主要承担学科发展的重要功能,产生学术共鸣,推动学术理论进步,为教育一线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供智力支持的学术刊物。目前我国的教育类期刊有650余种,占人文社科期刊总数的12.7%,在CSSCI来源期刊中,以2014~2016年来源期刊为例,教育学科紧跟经济学类(73种),以36种来源期刊傲居单科类第二[1]30。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教育学术期刊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可按照办刊的主体、教育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学制等标准来划分),但不管是哪一种划分依据,教育类学术期刊都有一个共同的学科特点,即刊发以教育学学科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的学术论文。

早在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术期刊生存现状调查:期刊发行量大幅下降》一文中就谈到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停办学术质量差、经营水平低、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的表态,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教育类学术期刊也同样遇到各种发展瓶颈,有的出版人认为“由于发表论文的载体资源稀缺等因素,目前不少教育类学术期刊似乎生存得还不错,但是依然存在如下问题:品位参差,定位模糊;影响力低,好稿匮乏;发行量少,渠道单一等问题。”[2]笔者认为教育类学术期刊来自外部的压力:同质化期刊数量较多,竞争激烈;传统发行模式受挑战,纸质发行量降低;读者覆盖面不广,影响较小。教育类学术期刊来自内部的危机:论文学术性不强,科学含量不高;论文学术观点趋同性严重,创新不够;编辑人员素质不高,编校质量较低等。由此,来自内部的危机主要集中在“学术性”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强调学术性、专业性是学术期刊的特点,教育类学术期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重视研究教育学的方法性和强调教育学的学科内涵。

2 明确教育学的学科地位,把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1 明确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对于教育学是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争论了近一个世纪,著名文学家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的叙述是最好的佐证:“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笔者认为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从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种”和“类的属性,这是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涵盖了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的功能、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的问题。作为刊载教育类学术论文的期刊要特别清醒地把握住文章的学科性,从严格意义上说,只有在文章中体现了以上这些问题才能算是一篇反映教育学理论或实践的学术论文。

2.2 关注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

叶澜先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就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关于有关教育研究方法轮的课程,也明确提出:“方法论的幽灵已经纠缠我十多年了。”很多学者也纷纷呼吁或撰文提出教育研究要有突破性的进展,必须首先要在方法论上取得突破。因此,教育类学术期刊的文章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首先,谈范式。笔者认为范式即研究的一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进行研究直接决定了文章的结论。从20世纪初就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研究范式,即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当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如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3]。不同的范式体现了作者对于教育学学科不一样的情怀,而这些众多的文章中运用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和社会批判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居多,同时,也要鼓励作者更多地用科学主义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①教育学以研究人为主要命题,因此固然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和社会批判研究范式盛行。但是由于科学主义范式研究的难度较大,很多学者不常运用。事实上从梅伊曼和拉伊创造了实验教育学之后,教育学也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进行严格的控制性实验。。其次,谈方法。李秉德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最早提出:抽样、观察法与调查法、实验法与追因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历史法与文献法、预测法、统计法、测量法、表列发与图示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直接决定文章是否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创造性、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检验性。笔者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对于教育现象针砭时弊的文章,但就整文章而言是散文的文体,更谈不上研究的范式与方法,如此就不能称为一篇学术论文。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学者都是很好地提升,就问题而谈问题,就现象而剖析现象,对于教育学科的发展是及其不利的。在学术论文中,只有充分地运用好科学研究方法,才能破除教育学作为领域之争和非学科之争的诅咒。

3 以学科的视角来探寻教育类学术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 教育类学术期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实现培养人的活动作为学术理论探讨的核心。

纵观各个教育类学术期刊,其中每个刊都根据其办刊宗旨设置其栏目,虽然每一个刊的栏目名称都不尽相同,笔者却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围绕如何培养人来展开。如《教育研究》中的“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德育”“教师教育”栏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中的“教育公平”“教育法制”“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对于教育本质的讨论,是我们对于教育功利化的反思和批判,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在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至今天,教育都在过分地强调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却没有好好想过为人类服务。“这种对教育的认识仍然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人的发展的功能,忽视了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4]作为教育类学术期刊,一定要坚守“以人为本”的这一宗旨,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怪相中剖析出教育的真谛,认真地思考何为教育和教育为何的问题。通过期刊的办刊宗旨及栏目特色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不是口号,也不是用来粉饰自己的教育理念有如何先进的舶来品,而是要深入到我们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笔者认为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人、关怀人、关心人的教育活动。因此,根据每个教育类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定位,切实地围绕这一本质来对论文进行结构性组配。

3.2 教育类学术期刊应该充分尊重教育的内外部规律,就不会偏离教育发展的轨道。

“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是教育必须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规律”,这就是说,办教育必须根据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进行,否则教育活动就是盲目的。同时提出了“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也即教育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要求的规律”,换句话说,办教育必须与外部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如果办教育不能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话,要想让教育很好地发展下去是不可能的[5]。这一理论是潘懋元先生在提出“两条规律”的时候就明确表态的,当时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久,教育界也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教育该如何更好地发展的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事情。30多年过去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国教育学界的持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这一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教育学者,尤其是老一辈的教育学者们,以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卓然的智慧,热切关注、努力探究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过程中一个个重大而又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随着社会变迁,有些学者在做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偏离甚至抛弃“两条规律“的学说,这对于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是十分危险的信号。如果不能对教育规律做出符合实际状况的阐释,就难以在中国教育学术界获得共识,更难以形成学术界与社会互动的基础,那么所作的文章就真成形而上学的东西,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3.3 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创造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础上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清楚地显示了要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深水区”推进的国家意志。而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基本常识告诉我们,一旦进入深水区,其艰巨性与复杂性将绝非浅水区所可相提并论,将难免会充满曲折与挫折,甚至会出现反复[6]。因此,教育一线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定要“重启教育改革”。事实上,无论是“改革”还是“综合改革”,也无论是“深化”还是“全面深化”,在我国教育政策话语体系中都不是新提法。我们在“减负”“素质教育”“创一流大学”等众多呼声中已经感觉到了仅仅对于经验的总结和现象的批判根本完全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教育改革必须从深水区入手。从宏观而言,有的学者认为要从体制上去改革,要进一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现在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务并没有真正触及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没有触及学校内外诸多的既得利益集团,没有触及长期形成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7]对于如何深化教育改革,不同角色不同职业的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从事学前教育的研究者认为,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力度;从事基础教育的研究者认为,应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者认为,应该加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认为,应该扩大对职业教育的辐射面。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作为一个教育类学术期刊就要深度把握教育改革的实质,对于某些不痛不痒的文章,没有明确立场和结论的文章,应该要少发甚至不发。

4 结语

出版人的重要职责是传播优秀文化,特别是学术性的期刊社,更需要有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的教育现状是怎样的?需要怎么改革?办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问题需要探讨、论述,而最终达成共鸣!只有尊重学科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才能对以上问题做出更好的解答,也才能成为读者乐于阅读的学术型刊物。而这一切都需要思想者的积淀、时间的积累、时代的考验,因此探讨教育类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路径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办刊人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教育学范式学术期刊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