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传统狩猎运动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2018-04-12陈立华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背篓狩猎满族

陈立华,张 昕

(1.大连民族大学 体育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600;2.大连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0 前言

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世居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中国有满族人口1038.7万,东北满族占全国满族人口半数以上。历史上,满族曾统一全国并建立延续268年的清王朝,对中国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近代,满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满族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国人留下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如珍珠球、蹴球、狩猎、赛威呼、雪地走、双飞舞等项目。满族体育起源于渔猎生产,发展于军事体育,完善于民族融合,孕育出许多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竞技性、军事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如冰嬉、骑射、摔跤等,既构成了康乾盛世文化繁荣的基础,又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狩猎又称捕猎、打猎,指捕杀和猎取野生动物[1],满语为“abalanbi”,自古以来狩猎是满族民众谋生的主要生产方式,也是满族氏族生活中的大事,它不但是人与野兽之间的搏斗,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生产活动。在捕猎的过程中,每当获得较多的猎物时,大家便会一起分享,满族人习惯将猎物多分给他人,少留给自己,这种友好的行为逐渐演变成狩猎这项体育竞赛项目,且深受满族人的喜爱,经过规则的改进和完善,现已成为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目前,高校开设“狩猎”课程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发表在《文化学刊》2016年。除此之外未见有其它论文发表,满族传统狩猎运动的研究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笔者近几年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并多次深入新宾、凤城等满族自治县进行调研并获取大量关于狩猎的有价值的资料,对系统研究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参考,也为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满族体育文化贡献微薄之力。

1 满族传统狩猎运动现状

狩猎是满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来源于满族的生产实践,再现了满族森林狩猎的经济类型。早先为“猎手”双方将“猎物”(如虎、熊、狼、豹等布制模型)投入对方背篓中,后逐渐演变为竞技项目[2],是双方队员通过抢断、传递等技术进行投篓得分的竞赛项目。在1985年8月丹东市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狩猎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85年10月在阜新市举办的辽宁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丹东市代表团挖掘整理的狩猎被列为表演项目[3],其表演受到一致好评并引起有关专家和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关注。1986年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指示辽宁省民委、体育局对狩猎表演规则进行研究和修改完善。之后,辽宁省代表团的狩猎项目,又首次在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

在1998年,在鞍山市举行的辽宁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狩猎第一次被列为竞赛项目。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在满族的形成和发展中,辽宁满族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狩猎是辽宁省满族传统体育的特色项目,广泛的群众基础、高超的技战术素养,配合东北人健壮的体魄,使狩猎项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参赛队伍逐年增加,观赏性、娱乐性和竞技水平逐步提高。狩猎多次作为辽宁省代表团的表演项目在全国各类赛事活动中展示,收到很好的成效。

2 满族传统狩猎运动的竞赛情况

伴随着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文化的变迁,珍珠球、蹴球、狩猎、雪地走等项目逐渐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已发展成各民族共有的体育赛事项目,丰富了祖国的体育文化宝库,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狩猎运动来源于狩猎中围猎的行为活动,且深受满族人的喜爱。今天的狩猎比赛更具满族特色,参赛队员身背背篓,3人形成合围向对方任一背篓投球进攻,3人形成阵地防守守护本队背篓不被对方的球投中,也可形成2人间的进攻或协防配合,将猎物投入对方背篓而取胜,意味着将围猎中所获猎物与族邻共享。由分享狩猎快乐和喜悦的游艺逐渐演变成一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狩猎现已成为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之一。

狩猎比赛是以队为单位进行对抗,在一块15 m×15 m的正方形场地上进行,每队上场3人,上场队员背后均背背篓,分别站在场地中线两侧的5 m线上。获得发球权的一方队员可在场地任何地方,将球(象征猎物)投入对方任何一人的背篓内,哪队先将球投入对方队员的背篓,即可得分,球投进对方队员背篓内得1分,每得1分,双方队员回到本方场内,由被投中的一方发球,重新开始新一轮比赛。每场比赛上下半场各20 min,中间休息5 min。在每半场比赛中,双方都可以暂停1次,最终以双方得分多少判定名次,得分多的队为胜。若双方得分相等,以3 min加时赛决定胜负,如仍相等,继续加时3 min,直至决出胜负。

3 满族传统狩猎运动的规则要求

①双方队员不得推人、拉人、拉背篓,不得故意阻挡撞人或故意出边线;双方队员要及时传递球,队员在传递球时,必须在3 s之内传出,超过3 s判3秒违例;队员可以持球走,不受步数限制;比赛中双方队员都不可紧靠形成固守,超过5 s,视为犯规。

②防守队员可进行奔跑躲避或用手拦挡球,但不能把对方的球握在手中或抛掷出去。

③进攻队员只准从侧后面向篓内投放球,正面投球无效(正面指两肩延长线以前);有发球权一方在进攻时,必须在30 s以内投篓,如果超过30 s没有投篓即判为30秒违例。

④球掉在地上,可用手去捡,不准用脚踢或踩等;将球投入对方背篓中,判得1分,球整体进入篓后,由于防守队员跑跳又弹出,判为投中得分有效。

4 满族传统狩猎运动的特色

4.1 操练性的身体活动

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先世为了生存同自然界顽强抗争,为了生活要身处茂密森林的自然环境,形成森林狩猎的经济类型,使狩猎活动成为人类早期最重要的生存方式,狩猎技能也成为他们战胜豺狼虎豹以及保护自身安全的要素。满族史称“引弓之民”,他们性多淳朴,地产小麦,虽知耕种,而以渔猎为生。早期的狩猎主要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捕食活动,以捕貂、捕鹰、猎鹿、猎熊等为主。狩猎时需要有严密的组织,既要选好狩猎头领,还要在统一指挥下,分工合作进行围猎。通过一代代猎人经验的积累,他们创造了多种狩猎的方法,如民间狩猎方法分为古猎法、打小围、合围、一围再围等[4],并形成了满族代表性的聚众合围狩猎法。一般打围是十余人至三十人左右,俗称“打小围”。围猎时,先圈占一处围场,《柳边纪略》“无论人数多寡必分两翼而近,渐次逼近,名曰合围,或一合再合,所得禽兽必饷亲友。”打围使人们能获得充足的肉食和御寒的毛皮,也形成了与狩猎相关的体育项目。在同一族群中,会由长者将狩猎的技能技巧传授于少者,但这一活动并没有脱离原始生存技能的范畴。随着狩猎经验的积累,狩猎技能的提高,当获得更多的猎物时,族人会聚在一起分享猎物,人们就会把猎物投到背篓内,逐渐形成狩猎的游戏。

随着满族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建立自己的政权后,仍然进行狩猎活动,但此时的狩猎已经赋予了军事训练以及消遣娱乐的功能。满族入关后,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开始在承德北部设立了“木兰围场”,以狩猎方式演习骑射,这种活动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139年间共举行105次,其规模非常之大[5]。康乾盛世时期,通过狩猎对八旗军队进行体质、技艺、阵营的综合性训练,寓有驾驭蒙古诸蕃,使之畏威怀德的用意,同时宣告天下清朝武力强大,国泰民安,告诫子孙后代勿忘骑射立国之本,不断地强化操练,使官方进行的狩猎活动向军事化、制度化、娱乐化延续,为狩猎游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民间,满族人为了能得到更多的猎物,也为训练下一代能掌握谋生的本领,会在闲暇时将猎手们组织起来,模仿捕射野兽的动作而进行带有操练性的体育活动,形成狩猎运动的雏形,即用猎物模型进行竞赛的体育项目。因满族人崇尚虎、熊等野兽,故喜欢用虎和熊的模型进行游戏。每队准备布制的虎和熊各一个,也有用沙袋的。沙袋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革做的,拳头大小,重量约200 g左右。早期的狩猎比赛根据参加人数的多少,适度调整比赛场地的大小,只要参赛的两队人数均等即可。参赛队员要身着旗装和运动鞋,身背竹篓,比赛时会竞相往对方背篓内投掷,投进虎模型者得2分,投进熊模型者得1分,每局时间为5 min,五局三胜制。

4.2 身背背篓,展现高尚美德

在远古时期,仅靠狩猎不足以保障人们的生活所需时,采集就成为人类生活的必要补充,也是人类赖以获取食物的重要方式之一。狩猎和采集是满族先民主要的生产方式,他们一般会身背背篓去狩猎或采集,捕到猎物或采集到山珍野味会把它放在背篓中。当捕获猎物或采集丰收时,他们会背起背篓一起返回。在回家的途中,他们会把猎物互相往他人的背篓中投放,对方尽量躲避不让投放进去,因为谁投得多,就被视为打猎能手,会受到族人的尊重,易获得姑娘们的倾慕,成为姑娘们的择偶对象。身后背着盛装猎物的背篓,也被运用到狩猎游艺中,成为赛场上不断移动的进攻目标,增加比赛的竞争性、趣味性和观赏性。

每名队员背后均背背篓,背篓由塑料或竹片制成,上口宽,底部窄,篓口呈半圆形,上宽直径33 cm,上短直径21 cm,下宽直径22.5 cm,下短直径14.5 cm,背篓高23 cm。上口部和底部有两条可以将背篓绑在背后的长带。背篓绑到后背时,上口要与肩部平行[6]。游艺时也可用塑料小筐代替。为了增加比赛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现在统一将猎物模型改成比赛用球,由皮革制成,内部填充柔软物质,周长约22~30 cm,重1 5~20 g(棒垒球大小)。比赛时,双方队员在奔跑中通过传接配合竞相把球放入对方背篓内,同时极力保护自己,不让对方把球放入自己队的背篓内,哪队在规定时间内累积得分最多便视为捕获的猎物多,将获得比赛的胜利。

这项运动表现出运动员机智、果断地将猎物多分给他人,少留给自己的高尚美德。满族人通过模仿狩猎的游戏来学习狩猎技能,激发狩猎的勇气和智慧,以此来强健体魄,培养成员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为重温收获的喜悦,并把那种获取猎物后的成功和喜悦的心情再度表现出来,所以族人们竞相参与游戏,发扬奋力将猎物投入背篓的拼搏精神,在游戏中既提高了技能、锻炼了身体,又享受着将猎物投进对方背篓的胜利喜悦,愉悦了族人的身心。狩猎游戏再现了满族人保持传统、崇尚自由,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

5 满族传统狩猎运动的当代价值

5.1 强壮体魄,促进团队意识

狩猎比赛是集体项目,集竞争性、对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运动,每队参赛队员3人,进攻队员通过传接配合形成快速的进攻投球,目的是把球投入对方背后的背篓中得分;防守队员通过奔跑、阻拦、抢断等方式防止球进入自己或本方队员的背篓,即阻挡进攻方投球进篓得分。比赛中,双方队员基本处于奔跑的状态中,既要形成包抄进攻,又要随时协助防守,攻防转换瞬息万变,要求队员反应要迅速、移动要灵活、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来完成比赛。狩猎比赛在激烈对抗中进行,对参与者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是适合中、青年人竞技的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对锻炼身体器官,提高速度,增强灵活性、准确性和判断力以及形成队员的团队意识和相互间的默契配合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对提高满族人民体质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狩猎比赛时每个参赛队员都要根据场上比赛情况,既要讲求战术配合组织进攻、防守,又要注重团队配合,投球手进攻、包抄手协防;既要兼顾球、队员、场区,又要注意六个背篓在场地内的移动,这6个背篓既是队员进攻时投球得分的目标,又是队员防守时避免被球投中的目标,即每队3个背篓被投中任何1个背篓都有效,提高狩猎进球的机率。比赛中快速的攻防转换,积极的拼抢、防守跑动,强壮了满族人民体魄,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在满族聚居区狩猎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满族人在农闲或茶余饭后一试身手的竞赛项目,进而成为节庆活动中重要的竞赛和表演项目或成为民俗旅游项目,提高了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增进城乡社区人们的沟通了解,活跃了满族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5.2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参加多种满族体育活动,更多的体验满族所特有的民风民俗,在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推动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满族延续的生命力。狩猎作为满族的特色项目,参赛者身背背篓去竞技,1人或多人形成合围,再现满族先民狩猎的技、战术配合,让族人永远留存祖先狩猎的文化记忆。通过狩猎竞赛让满族后代了解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进一步增强满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保护和利用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找回满族先民留存的文化记忆,传承和发扬满族的文化遗产,弘扬和发展满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体育活动作为承载着丰富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狩猎比赛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激烈的竞技性、对抗性和娱乐性特征,成为传承满族体育文化的载体。学校是满族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普及、推广和拓展,使狩猎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课程和群体竞赛的项目,逐渐形成民族院校、体育院校的特色项目。通过社会、学校、社区、家庭等途径广泛开展民族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和节庆活动,展现满族群众的良好风貌,传承满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现代的多媒体平台,通过宣传、展示和展览让狩猎项目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促进狩猎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和传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进而能影响满族人民,吸引他,使其参与进来并能受益。

5.3 团结协作,体现先人后己的社会价值观

狩猎是满族先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在冷兵器时代,狩猎的主要技能---骑射为满族统一全国并建立延续268年的清王朝发挥重要军事作用,所以说狩猎是满族文化的核心。原始的狩猎活动需要狩猎者合围完成,所有成员分工明确,在首领的带领下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猎物,整个社会也形成同甘苦,共享受的社会习俗,促进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狩猎活动经历了从生产技能、军事技能到民族特征的演变,也反映出满族及其先民兴衰发展的历程。随着满族人狩猎技能的提高,围猎获取猎物的增多,打猎回来后会将猎物集中起来,族人共同分配猎物。一般由族长主持平均分配,具体的分配方法是:一户户堆放好,上插各户之箭,人们认箭领物,老人多,人口多而猎手少的户则多分些[7]。随着采用集体参与的狩猎方式,注重狩猎者团结协作的方法,获取的猎物更多,可分配的数量更大,能够兼顾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满足了族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随着猎物的不断增多,当猎物满足自家需要还有剩余时,一些族人就会将多余猎物进行交换来满足生活的需要,促进满族狩猎业的发展。

狩猎作为满族及其先民的一项重要传统体育活动,渗透到满族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对民族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满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努力学习的进取精神、包容团结的协作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狩猎中体现的满族人民团结协作、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去继承和发扬。满族人把自己猎获的猎物先分给老人多、小孩多、猎手少的家庭。当今在一些偏远的满族聚居区还保留该遗俗,如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地区的满族人打猎时喜欢将所获的猎物与他人一同分享,这是原始分配方式的传承,也是满族优秀精神的延续和发扬。在狩猎游戏中体现的满族锐意进取、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先人后己的精神与当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值得我们去弘扬和发展。

5.4 提升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形成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满族狩猎作为一项传统文化遗产,体现满族的生产生活和价值观念,提高满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狩猎作为满族一个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具有满族的民族特征,如强悍勤劳、文化底蕴深厚、善于吸收异质文化,具有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满族同胞在参与狩猎比赛的过程中,增加对狩猎文化的了解、识别、认同、记忆、参与,激发满族运动员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承继了满族优秀文化。在狩猎的赛场上,让各民族运动员同场竞技,带来各民族群众的赞赏和欢呼,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提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强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规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现已举办了10届,每届参加的人数、竞赛和表演的项目数都呈递增的态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成为展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大平台。“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变的宗旨。既能够展现竞赛水平的高低,又是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和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以往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只限少数民族运动员参赛,现在则允许一定比例的汉族运动员参赛;取消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统计,改设一、二、三等奖,淡化了民运会争金夺银的意识,使参加比赛的人数增多,获奖的人数也增加,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各民族运动员间呈现了台上竞技,台下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新局面。为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6 结语

满族先民曾经创造过的狩猎文化正在逐渐被淡忘、忽视,满族的狩猎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只能逐渐消亡。对于今天的大部分满族人来说,狩猎活动或许已经成为记忆或仅属于祖先们的荣耀,但这项运动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经过演进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场上的一个竞赛项目,一直以来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狩猎是满族代表性的体育竞赛项目之一,植根于满族的生产生活,蕴含着满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参与狩猎的游戏和体育竞赛,对增强民族体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狩猎运动体现了满族的民族特征,在保护、传承和发扬狩猎运动的过程中,展现了满族狩猎文化的社会价值。狩猎文化所体现的满族人民勇于拼搏、团结协作、尊老爱幼、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和谐体育的发展基础上,凸显“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传统的狩猎文化。

猜你喜欢

背篓狩猎满族
黄牛背篓
白嘴角马的背篓
背篓 外一首
背篓人家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