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特质与当代使命
2018-04-12庞立生
庞 立 生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社会生活秩序与心灵观念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社会生活基础的变化、时代精神的转换以及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开创了或者开发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全新理论,使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转折点,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现实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很显然,与马克思创立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相比,当代意识形态在内在结构、运行方式、发展内涵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那么,在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否还具有时代性的思想价值?它的真正力量和独创性,是怎样照亮现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一种深刻影响现时代的卓越思想,其所具有的理论开放性和理论复杂性在当代越来越被彰显出来。在当代纷繁复杂的思想景观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澄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独到思想建树与当代价值。
一、重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思想特质
意识形态问题绝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复杂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是一个实践问题。意识形态理论并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分支领域,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容和核心部分,它具有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特别的思想地位。
意识形态问题是伴随马克思创立和发展新世界观过程始终的一个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新世界观必须与作为旧世界观的意识形态展开持续论战,才能逐步确立自身的主题、立场与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意识形态自身渗透在包括宗教、政治、经济在内的广泛社会领域,因此新世界观的发展和运用,必然引起广泛的意识形态批判和重建问题。就此而言,意识形态理论既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创建的题中应有之义,又在根本上需要以新世界观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从根本上讲,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共同问题意识是: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的旧世界观声称观念统治世界,并将资本主义的人性、政治、经济观点奉为永恒的观念,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辩护。对此,历史唯物主义则主张立足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条件揭示人对世界、历史的创造关系,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期达到破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将人的世界还给人之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旧意识形态理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确立了新世界观的批判旨趣和人类解放目标,并且,也正是在新世界观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才得以突破旧意识形态理论的认识论研究范式,最终深入到政治、经济等广泛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领域,呈现出批判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
应当说,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们实际上就已为意识形态所笼罩。法国学者托拉西最先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但意识形态问题却是随着启蒙和现代性的兴起得以凸显的。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标志着与传统宗教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决裂。现代性兴起伴随着建立在个人生活经验、理性和价值基础上的新意识形态与宗教的持续竞争,这种竞争也同时使现代意识形态保留了宗教的一些方面,比如具有明显的政治诉求或者为政治辩护的色彩,包含了对现状的解释并许诺美好的未来,具有群众取向和煽动性。现代意识形态与宗教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行动导向和利益导向,它通过发动群众用行动争取自身利益获得了最终胜利。与此同时,现代意识形态也随着现代性社会自身的深入发展而逐渐分化,在宗教、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话语,最终伴随着英国的工商业革命、法国的政治革命和德国的宗教改革,现代社会利益的分化以及随之产生的现代意识形态内部的争论,也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现代社会面临着对自身各种意识形态的起源、根据做出反思,并对意识形态进行辨别与整合的严峻任务。
意识形态从社会的实存观念转变为理论反思的对象,最初是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层面展开的。近代认识论的主题是知识的起源和可靠性问题。通过将知识的起源追溯到人类个体的经验和理性,近代认识论实现了对“上帝是真理,是知识的源泉”的中世纪观念的变革,有力支撑了现代人对自身世界的理解和利用。与此同时,宗教改革和现代启蒙也造成了现代世界意见纷繁复杂的局面,近代认识论因此也担负着检验人类自身认识,为人类行动奠定合理依据的任务。近代认识论哲学讨论了虚假意识与合理认识各自的起源和评判标准问题,从而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最终产生作出了理论上的准备。其中英国的经验论哲学传统尤为重要。法国哲学家托拉西则首创了意识形态概念,试图通过对认识可靠性问题的解决即“观念学”,为革命后的法国建设提供科学基础。最后,拿破仑赋予了“意识形态”以否定性的含义,将其斥为空想,除去政治考虑之外,这本身也标志着意识形态理论的认识论路径的终结。
在马克思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共性,又具有特殊的理论分析意义和典型的解剖价值,因此,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剖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内容。德国哲学或者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堪称马克思的终身对手,对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理论的诞生产生了复杂而重要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使近代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达到了概念反思的高度,因此被马克思称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这种哲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将英、法自由主义观念追溯到人类理性和精神层面,这一方面赋予了自由主义以更深刻的人性根据,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对近代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系统性整合。因为德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类理性、思维的同构性,这就为各种意识形态的整合提供了思维基础。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直接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但又仅仅是抓住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体系的某些方面,并对其加以融合和激进化的产物。现代意识形态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演化暴露在马克思面前的。马克思通过批评黑格尔哲学等德意志意识形态用“观念”冒充现实,指出市民社会的现实矛盾是虚幻国家观念的真正诞生地,并且强调人民的“自我规定”将实现人民的利益,消灭虚假观念存在的基础,有力地批判了“观念统治世界”的现代政治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核心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展开批判,揭示了意识形态成为“虚假意识”和“观念异化”的根源和表现,具体提出“消灭意识形态”“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跳出意识形态窠臼”的途径。可以看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对意识形态一般原理的揭示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
揭露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幻象和建构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意识形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任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伴随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逐渐取得自身的经典内容的。这些经典内容最初采取的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形态,但是通过否定旧的宗教、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正面内容也同时得到了确立,并最终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设定了经典的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不是零散的片段,也不是一些研究者所宣称的一些孤立甚至冲突的命题,它是具有思想完整性和辩证思想张力、具有自身问题逻辑和完整内容结构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之所以实现了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首先在于马克思系统且富有创造性地建构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从而奠定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全新思想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不能囿于狭隘的认识论和抽象观念论的层面,而应当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视野,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的实践本质。这样一来,意识形态就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或认识,也不仅仅是社会结构系统中一种漂浮在顶层的被静态化和机械化理解的“上层建筑”,而是具有实践的、现实的意义,它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之间的联结是现实的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性质、内涵、特征、存在方式及其产生和消灭等基本问题上均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诠释,对于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与语言、社会心理、科学、传统、教育的关系亦有独到的理解,对于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作用都有精辟的洞见。其中,对于意识形态阶级性质及其“虚假性”的揭示、实践本质的理解、相对独立性的阐释等都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见。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幻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思想任务。忽略甚至遮蔽了这一主题,就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本性质和现实意义造成严重的误判。应当说,资本原则和逻辑从近代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那里取得它的理论合法性前提,又从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获得其最深层的理论依据,并与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形成共谋关系。马克思从对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分析着手,与资本主义的经济意识形态展开了全面论争,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商品拜物教性质、资本逻辑对现代世界的支配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无产阶级被剥削压迫的地位。应当说,对资本逻辑和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马克思把整个意识形态批判引向现实生活批判的根本性步骤,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和升华,它构成了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理论创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规定并影响了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主题。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批判,赋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政治性、批判性、对抗性和反思性,使之提高到新的理论思维界面,也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深度。
总体看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呈现出以下思想特质:其一,从马克思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新世界观的创立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既关心对人类自由本性的揭示,又关心人类自我实现的现实条件和实践方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本任务就是破除遮蔽人的本性及其实现条件、方式的虚假意识形态,全面揭示人类自由解放的形上根据和现实道路。其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诞生具有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幻想,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意图。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争论,它建立在以新世界观为基础的、对资本运行方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它所提供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深厚的学理和经验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同时因为无产阶级是人类自我解放的真正主体,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根本上又是唯一具有人民性和人类性的意识形态理论,这一点对于在当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其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诞生具有明显的论战性和批判色彩,这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成为了唯一具有自我反思能力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此同时,随着阶级斗争主题的淡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自身蕴含的建构性和社会整合功能也必然得到不断揭示和突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指导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构方面,既注重意识形态对直接生存经验的超越性,又强调意识形态所包含的超越性理想必须被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行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运动正是由此取得了不断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其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尊重历史客观性,强调实事求是地开展意识形态批判和建设工作,从而彰显出科学的性质。但也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强调根据现实历史条件的变化,开展自我批判,进而调整自身的理论目标和任务。这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开放性。全面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特质,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当代发展的思想前提,也是确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当代性价值的必要基础。
二、意识形态发展新趋向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使命
当今时代,和马克思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现实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性变化。科学技术革命的进步以及知识积累的加剧及其向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渗透,世界历史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时代的开启,信息化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自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强化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引发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因素。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应当在直面社会历史现实中彰显自己的创造力和价值。如果不能从时代高度客观把握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和意识形态发展的重大根本性变化,就无法获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当代性意义的本质性理解,更无法真正承担起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当代创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明确当今时代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内在本质以及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趋向,是确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价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当代创新的必要前提。
从社会结构的层面上来看,信息化是一种实现文化整合的强大力量,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把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导致彼此分化的社会结构诸领域,又重新缝合起来。在此背景下,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相互之间的影响日益加深。我们发现,在当代,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因素的结合不是更加松散而是更为紧密了,意识形态的理念、价值、想象、追求、希望等已经渗透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结构的诸领域之中,并成为日常生活实践的内在组成部分。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意识形态不仅表现为理论化的形式,而且体现为自主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的人们所形成和表达的关于生活的价值原则和生活信念,“这些正是广泛存在而又发挥着持久作用的感性意识形态”[1]42-43。在英国社会学家汤普森看来,“在以大众传媒的发展为特点的社会里,意识形态分析应当集中关注大众传播的技术媒体所传输的象征形式。意识形态分析不应当集中于由组织政治集团所指定和信奉的世俗信仰体系,而应当首先面向象征现象在社会领域中流通并与权力关系交叉的多种复杂方式。”[2]286这表明,大众传媒的信息化、影像化传播方式使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结构中的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意识形态愈加融汇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在当代世界,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各个领域日益融合,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表现形式。在当代,“全球化”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最新世界形态。资本逻辑在全球扩张中日益与科学技术、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融为一体,构成了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共谋”,意识形态的内涵也越来越溢出了传统视域中的社会意识界面,下降并落实到社会存在这一基础性层面上,与商品、生活、文化、语言符号及传媒紧密结合,并从政治领域日益扩展和推至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和日常生活文化领域,并指向更加具体的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更趋于社会化和生活化了,渗透在社会诸领域中的弥散化、生活化的精神文化因素作为意识形态的日常表达,在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较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的作用方式更具有弥散性和文化性。
从全球发展的视角来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政治意识形态的主题。“当代世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世界历史的重构与文明转换的关节点上。”[3]1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发展中呈现出既相互冲突、相互竞争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错综复杂态势。在此背景下,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要集中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核心利益、发展诉求和主体自我意识,凝结和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向往和追求,而且在人类相互依存的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越来越趋于普遍化,越来越倾向于抢占人类文明和价值的制高点,把自身发展利益与人类发展的前途命运和人类文明的未来方向关联在一起,力求体现、反映和代表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共同利益和共享价值。
那么,在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真正力量和独创性究竟何在?它是否还具有时代性的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又应当如何自觉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以便与今天的社会现实建立起真实的关系,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面对和应对当今时代的社会现实?我们又应当以何种意境和格局、何种思维和理念,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性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化和中国化,以重建中国精神的伟大实体和中国梦的文化理想?在当代,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粉墨登场,各种意识形态理论纷纷涌现,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流派众多、思想分化、异彩纷呈的复杂格局。在当代纷繁复杂的思想景观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仅在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那里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继承和发展,也在当代更为广阔的思想理论视域中激起绵延不断的思想震荡,产生着深刻复杂的思想效应。从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态势看,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流派,它们提出了诸如全球新秩序、分配正义、生活政治等许多新问题。可以说,这些论题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辐射和影响。但从本质上看,面对资本现代性的最新形态及其强大力量,当代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理论只能将自身限定在纯粹话语领域,以所谓“审美乌托邦”的形式表达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消极反抗,甚至在本质上直接归属并同化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凸显,因为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逻辑与现代性原则的问题结构并未根本改变。在现时代,资本的逻辑依然是统治当代世界以及社会生活的强大力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依然是资本逻辑主导和操控的意识形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为资本逻辑所操纵的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成为资本逻辑的最新机制。资本的跨国流动与全球扩张、现代科技创新所支撑的消费社会、由市场化所支配的大众文化等等,仍然是现时代人类生活难以逃避的客观背景。在这个意义上,只要资本主义所奉行的资本逻辑及其意识形态幻象依然成为统治人类的抽象性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就始终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不可超越的现实性意义。在坚持资本现代性批判的前提下,进一步立足于发展变化的新的时代条件,持续不断地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深刻的意识形态批判,从根本上瓦解资本逻辑的内在基础,揭露当代资本主义所伴生的一切新的意识形态幻象,依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需要承担的时代性使命。
与此同时,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在现实性上开启并正在敞开超越和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历史任务。应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亦经历着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实现的历史性飞跃是内在一致的。毛泽东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4]53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入中国之后,被中国人所知晓、所理解、所接受,已内在地为中国问题意识所定向,同中国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需要相结合,同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同中国的民族形式和特点相结合,从而成为中国意识形态实践的内在组成部分,在动态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话语体系。特别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背后,必定内在蕴含着深层的意识形态缘由。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亦需要把握和揭示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背后的意识形态根据,体悟和觉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建设置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人类文明发展走向以及党的执政地位、社会发展旗帜方向的战略高度予以审视,把意识形态建设与党的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内在深刻地联系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思想创新。如何进一步体会和把握这些重大思想创新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点、中国品格与文明境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发展,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从而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性向度,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另一重主题。
三、探索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叙述体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是僵化的和抽象的理论形式,而是具有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精神并不断随着时代条件变化而向未来敞开新的思想空间的开放性理论结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亟须聚焦既具有重大理论影响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而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同时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问题、社会公正和分配正义问题、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精神家园建设问题等现实问题,统一纳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问题体系和中国话语范式之中,切实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中国立场和中国意识,探索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叙述体系。
一是要把意识形态的宏观理论建构与意识形态作用的微观机制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当代世界,正面临深刻的精神问题、文化危机和文明困境。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的发展已经被卷入到更为复杂、更加微妙、更具风险的历史背景之中。我们应当立足全球化语境和人类性的视野,在人类发展的世界观矛盾和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意境和格局中,触及人类生存经验和发展实践中最为紧迫、最为迷茫的根本性问题,来理解和反思当代意识形态的重大矛盾,思考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叙述体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理解和探索,应当放到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大视野、大趋势中,真正结合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新形态,去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明智慧,从而创造和构思出能够有效思考和引导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概念框架和价值原则,创造性地发掘出具有普遍性意义和未来性价值的意识形态理念。这就需要立足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重新整合和融合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性的大尺度、大视野,切中和穿透社会历史现实的本质,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具有根本性和关键性的宏大意识形态现象,揭示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作用的客观规律,剖析当代世界意识形态矛盾斗争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展开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或元叙事批判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系统理论认识;另一方面,还要深入到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处,切实梳理清楚并把握那些被政治、经济等宏大力量所遮蔽的各种微观意识形态因素,阐明意识形态作用的微观机理与意识形态作用于日常生活世界的中间环节、具体过程和控制机制,建立起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宏观结构与个体的微观活动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交融关系,把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所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层面上予以科学解释和冷静应对,以形成对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现象的丰富而又鲜活的理解。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所具有的经典宏观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微观视域,力求实现宏观视域与微观视域的有机结合,从而创新研究范式和叙述方式。
二是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内在机理、主要经验和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入中国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外来理论对中国的影响过程,或者是一个单纯借鉴和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新的语境下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中国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于不同的时代语境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问题意识、思想重心和理论表达等方面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面貌。由此,我们需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念、重要概念进行梳理、辨析,考察我们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些经典观念进行具有自身特点的新的诠释和解读的,这种解读与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有什么关系,从中找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中国本土观念相碰撞、融合与扬弃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看中国人如何再造这些观念、概念和话语的,揭示这些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发展演化的轨迹与内在逻辑、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和话语权问题。同时,也要致力于揭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如何面向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契合,从而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现实批判意义、实践指导意义和价值引领意义,并反过来说明中国问题和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问题域所具有的拓展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转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提出了哪些现代性新问题,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真正深入到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之中,从根本上把握现实在展开过程当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我们需要站在时代、民族和历史的高处,去表征时代精神、引领时代精神、塑造时代精神,真正从中提炼和开拓出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问题和话语,沉淀并凝练出能够占据时代文明和价值制高点的思想和理念。其中,特别是要注重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想和新论断,自觉体认这些意识形态新理念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要求的新精神。
三是要进一步探索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路径。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人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疏离,是意识形态建设无法取得实效性的根本原因之一。鉴于当代意识形态在存在方式、运行机理和结构特征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需要实现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自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是政治的和道德的,其起作用的恰当的理想方式则应是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在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要想有效地整合社会,需要把意识形态建设与精神家园建设内在统一起来,使主流意识形态在终极价值、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三大价值层次中葆有张力,进一步把理论化的思想观点与人民大众的现实感受、社会心理、生活理想、价值期待统一起来,使理论化的意识形态逐渐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制度形态、文化形态和生活形态转化,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日益以核心价值理念的形式逐渐融入并积淀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之中,成为我们深层的生活依据和深刻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