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环境下”开展英语作为二语教学的范式探索——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2018-04-12

关键词:二语外语教学外语

蔡 基 刚

(复旦大学 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

2018年是中国恢复高考的第40个年头。对高校英语教育40年的回顾和总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但如果从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这一角度看,我国自恢复高考后40年来的英语教育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主要标志是:我国整整一代科技人员和工程人员无法用英语熟练地汲取他们学科行业的信息,无法用英语在研究和工作中进行有效的交际。这个失败不是他们个人的失败,不是时代的失败,也不是他们教师的失败,而是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失败,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公共外语教学定位的失败[1]62-70。不承认这种失败,不从中汲取教训,我们将会继续重蹈这40年失败的覆辙。

定位问题主要涉及我国英语教学的属性:是外语教学还是二语教学?文献表明,40年来无论是外语界专家还是外语教育决策层似乎都无一例外或始终把英语当作外语来实施教学。“英语在中国不是工作语言,缺乏使用环境。”“我们在设计制度、制订政策或提供意见时都不能脱离中国国情。”[2] 8-12“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是外语教学,不是英语国家的二语教学。”“其教学重点应是进一步打好英语语言基础”[3]1-6,在中国开展二语教学是忽视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制约,忽视学生主体需要,过高要求也会挫伤学生和教师积极性[4]12-16,盲目照搬二语教学“必然有百害而无一益”[5]62-70。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外语教学规律”恰恰是造成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定位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提出在英语主要作为外语的语言环境下可以开展二语教学的观点,并就其重要性和可行性加以论证,进而提出改革的建议。这是一个在全世界都有争议的课题,本文的讨论将有助于国际外语/二语教学理论的新发展。

一、英语为外语教学和英语为二语教学的区别

根据英语教学经典理论,英语为外语(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的教学和英语为二语(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的教学虽然都可以发生在英语不是母语学生的课堂里,但这两者的区别是:EFL仅仅是把英语作为本体学习和研究而已,没有语言应用目标(唯一“应用”或许是应试),因为课堂外或校园外并没有广泛的使用范围。而ESL恰恰相反,英语起着约定俗成和公认的社会交流工具的作用,是学习者可在社会(如政府机构和企业)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甚至是有着几乎和母语同等地位的通用语言[6][7][8]。举例来说,中国、日本、泰国就是EFL的典型,而印度和新加坡就是ESL的典型。按照这一经典理论,外语环境里就只能按照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展教学,而二语环境里应该按照二语习得理论和方法开展教学。

但是开展EFL教学还是ESL教学却对英语教学有着一系列的深刻影响。

(一)教学目的

如果是外语教学,那英语主要是学校里的一门课程,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通过课程考试和所规定的全国统考如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以拿到获得学位所规定的外语学分。因此,无论是大学英语还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无论从上世纪的大学英语或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到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下简称《指南》)或《英语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下简称《国标》),都是把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无论是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还是到今天开发九级量表及其考试,注重的永远是各学段英语等级考试的开发和实施,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要求学生一级一级攀升,最后达到或接近英语本族人水平。而如果是二语教学,由于在校期间的大多数课程是英语授课或有阅读英语文献的需要,毕业后大多数企业或政府里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因此,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满足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毕业后工作的刚性需求。对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一门关系生存的技能,英语就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工具。而前者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通过考试外,并没有其他实用价值(进行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素质培养并不一定需要通过英语学习)。

(二)教学内容

由于外语教学是一门课程,因此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设计是封闭式的,往往以语法、词汇和单纯的听、说、读、写技能为教学内容,课程等级是按照语言系统内的难易度划分的,而不是按需求制定的;制定的考核要求和衡量标准是依据全国统一教学大纲和学校课程学分。而二语教学虽然也是课程,但内容和要求是面向学生所在院系和社会的,是与他们所学专业和今后工作所要求的英语能力直接或无缝对接。因此,不是简单的语法、词汇知识和语言技能(如不要求全面掌握语法或听说读写样样精),而是确实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英语技能,包括学习专业和工作中的各种语类和典型工作场景中特有的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语言交流形式等。因此,具体的语言要求是因学校和专业而异,没有一个统一的大纲。如对理工类学生要具有专业文献阅读能力,至少要有10 000单词,其中1 000单词是专业性的[9]121。

(三)教学方式

由于二语教学在课堂内外(如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或查阅文献)有充分的自然习得语言环境,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课后可以得到及时的运用和巩固,因此语言(语法、词汇)教学是隐性的,是在完成文献阅读、汲取信息或口语和书面交流信息中,或在完成真实任务中习得听、说、读、写技能。而外语教学,除课堂之外学生几乎没有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支持即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真实环境,因此只能依靠显性教学法,通过课文精读分析,大量背诵强记,或创造角色扮演等一些虚拟的情景,让学生练习使用英语。

(四)教学效果

由于生活和工作中英语没有使用的地方,或使用的频率非常低,因此很多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因为没有使用语言的机会而逐渐丧失所学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英孚教育的调查,中国成人中,18—20岁年龄段的英语水平较高,到21岁以后就开始逐渐衰退。报告表明21—25岁青年的英语水平不及18—20岁青年(《中国日报》2015年11月4日)。而作为二语,因为有着直接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工作的需求,学习好坏直接关系到机会的大小甚至社会地位高低等,因此动机更强,教学效率也更高了。

二、英语作为二语学习和作为外语学习产生不同效果

ESL的教学效率之所以大大高于EFL,原因就是前者是应用驱动性的,学以致用,因而能最大程度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同时在应用中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今天我们似乎没有人否认印度人在国际科技和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如美国硅谷里那些身居高位的科技人员,包括大多数科技公司的总裁(CEO)基本上都是印度人,其中有在著名跨国公司做CEO的,如微软的Satya Nadalla,谷歌的Sundar Pichai,Adobe的Shnatanu Narayen,百事公司的Indra Nooyi等,还有摩托罗拉、诺基亚、SanDisk、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全球最大电信运营商沃达丰集团以及IBO国际文凭组织(世界最大的教育组织)的CEO。另外印度已有八位物理、化学、医学和经济等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0]301-306。在经济领域,印度人的外贸活动遍布中东、非洲、欧美和东南亚,成为中国商人的强劲对手。这不是说印度人科研是世界一流的,他们的产品开发和质量超过了中国,而是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交际能力把他们的科技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沟通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为印度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保证其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全球化打好了坚实的语言基础。这种语言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印度国内的应用驱动性或工具性英语教学。英语在他们手里仅是工具而已,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基础性英语只是在中小学(不少私立中小学都是实行数理化各门学科全英语教学)。在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英语一般是各门学科的教学语言,英语在大学里存在的目的就是用来汲取和交流学科行业信息的,而不是用来学习语言和研究本体的。

中国科技人员的业务研究能力不比印度人差,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可能更广泛、更突出。但是在英语成为世界经济政治科技交流的国际通用语的今天,这些能力和这些成果不用英语交流出来,就不可能得到国际承认。语言是思想表达的唯一形式[11]69-80。屠呦呦的青蒿素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发出来,直到前两年才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问题就在于我国40年来始终强调外语环境,把英语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把英语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不提实际应用,反对语言工具属性。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甚至研究生;无论英语专业还是公共英语,始终把打基础、提高英语水平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中兴通讯国际市场负责人汪涛介绍说,中兴在开拓国际市场初期,从各地外国语学院招聘了几千名纯粹语言专业的学生。但几年之后,由于没有专业知识他们基本都离开了中兴[12]。这种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大学英语的对象是理工科等各种专业的大学生,按理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学,培养成市场需要的懂英语的各种专门人才。但是以等级考试(如四、六级考试)为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难以摆脱的应试教学。由于这些和课程教学挂钩的标准化统考要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只能牺牲难度;由于一次考试涉及几百万考生,只能使用更多的客观选择题,其结果是我国的公共英语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大学毕业生始终不能用英语读学术文献或写文献支撑的文章[13]。

为避免这种费时低效、没有应用目的的教学,最近几年,大学英语教学也开始注重“应用”,但应用的方向却是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全人教育,如提倡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倡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这种提倡把我国外语教学进一步引向歧路。很清楚,这种应用实际上是“伪应用”,和用英语汲取和交流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各领域知识不是一回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去语境的,西方文学文化知识并不能保证大学生在他们学科领域和行业里的国际竞争力。任何一个学科或行业共同体都有自己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传统,有自己独特的跨文化交际方式。学生不去结合专业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可能在他们学科和行业共同语里有竞争力,更不用说话语权。“我在中兴参加过一次国际市场人员招聘。有一位国内著名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学生,专业是英国文学,过了英文专业八级。他的英语能力流利到可以顺畅地讨论巴尔扎克文学作品的程度。但是,他不仅对通信专业一窍不通,而且没有任何工科知识背景。很难相信,这样的人进来后,主要靠与客户讨论巴尔扎克作品,就能拿下卖出通信设备的合同吗?”[12]

我们外语界始终相信,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深厚的英美文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才是中国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英语教学被定性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这可从历次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公共英语教学大纲得到证明;也可从我国项目资源、期刊资源、出版社资源和其他教学资源倾向英美语言文学得到证明;一个把英语当外语教学的国家,考虑的就是课程和教学,注重的必然是各学段英语等级考试的开发和实施,强调不断地打语言基础;一个把英语当外语教学的国家必然是把英美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研究看得比英语教学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唯一可以显示外语教学成功的地方;一个把英语当外语教学的国家,英语教师培训大多是由教材推销驱动的出版社来组织的,而外语学院热衷于语言学、文学和翻译的研讨会,因为外语教师只需扎实的语言基础,无须再培训;一个把英语当外语教学的国家,英语只能被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这可从我国对英美文学各种学派和代表作家的研究,对认知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心理学等的研究人数甚至远远超过英美国家得到充分的证明。相反,在一个把英语当成二语教学的国家,教学侧重语言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翻译能力培养不是主要的,英美文学和理论语言学研究更是很少一部分人在搞,而大多数是探索语言在各个学科或行业的运用,如实验报告、期刊论文、企业季度报告等写作。

三、在外语环境里开展英语为二语教学的理据和策略

我们承认外语环境在不同方面制约着英语教学。但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式不是不可以背离语言环境的;在外语环境里是可以把英语当作二语来开展教学的,即不是不可以开展应用为驱动(而非学习或应试为驱动)的语言教学。其根据除了上面一节提到的英语作为二语的显著的教学效率,还有下面两条:

(一)环境是在变化的

当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和学术活动都是用英语进行的,当自然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的顶级期刊90%是用英语发表的,一句话,当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的今天,很少有地区和国家是真正的外语环境。因此,这些年出现了用英语增语(EAL: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说法替代EFL。何况中国正在向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中心进军。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中国外语环境,创造出许多二语小环境(如全英语课程的大量涌现,国际学者到中国高校讲课交流,中国大学生和科技人员要求用英语在学科刊物上汲取和交流信息,以及企业与国际同行交流日益频繁等),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培养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科技工程人员等。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高校“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国际水平不仅仅是指科研成果,而且还指国际交流、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离开了后者,任何科研成果只能孤芳自赏。

(二)环境是因人而异的

尽管不少人毕业后可能不会用到英语,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继续深造甚至出国留学的需求,有到跨国企业和用英语的企业的需求。即使暂时没有,却不能保证今后没有。一个好的高等教育不是满足直接的需要,而是还要满足潜在的、学生暂时看不到的需要;一个好的高等教育不仅是满足不同的个人需要,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引领学生的需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一个好的高等教育是学生今后碰到新的挑战时不会说这样终身遗憾的话:“我们学校的英语当时若能开设这样的课,教我们这样的英语多好啊”。

可以这样说,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已从单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转变为满足大学生用英语专业从事学习和研究的需求,而还是把英语当作外语进行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除调整学习目的外,还要积极探索在我国或在某些地区或高校开展英语作为二语学习的路子。我们认为把英语当二语来学习,开展以应用为驱动的英语教学,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从微观上来说,有下面几条建议:

(1)注重隐性学习。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是通过经典范文的精读背诵、句子词汇的仔细分析来提高阅读能力。用选材的趣味性和可思性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而改变为二语教学,则无论是输入和输出都是为了应用,因此教材是信息性的,即使是非英语本族人写的文章也不在乎。课文往往只是引子,学生根据话题,寻找材料,通过大量文献阅读,来汲取、比较和评价不同信息,达到交流目的。这种隐性的用量代质的阅读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活动。或以课文主题或以学生专业的人文热点(如转基因、医患矛盾、人工智能等),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数据(做问卷访谈甚至小实验),阅读文献,来完成一个项目的调查,并通过数据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写成小的调查报告,在班上交流。听、说、读、写能力是在开展项目过程中而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训练和提高[14]18-23。

(3)大力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尽管我们不能确定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会用到英语,用什么样英语,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当下的专业学习必须通过汲取其学科领域里最前沿、最新的信息(基本上用英语发表的),他们才能成为这个专业的合格大学生。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帮助学生掌握这个学科或行业里的各种语类知识,即这个学科的知识内容是通过什么样的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语言表达来建构和交流的[15]40-47。

(4)高校英语教学对扎实基本功的训练要适可而止,不要去追求听、说、读、写能力样样都行。让中国学生去为不断接近英语本族人的水平而奋斗是一个“神话”,结果只能是费时低效。完成中小学基础英语后,高校英语只需教学生所“需要”的那部分英语(如医生阅读医学文献,飞行员和塔台的英语口语交流),而不是“全部”的英语,不要求他们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里各个能力指标,更不要说九级能力指标了。

(5)不要给外语教学添加过多的附加值,尤其要停止大学英语是“人文教育一部分”的片面说法。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和文学当然需要,但这并不是高校开设公共英语课程的初衷,强调学外语是为了开展人文教育和全人教育实际上否定了用外语汲取和交流科技等专业信息的工具作用,这无助于我国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宏观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英语专业要大规模压缩,英语系不是每个高校都必须设的。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英语专业,在校学生近百万。继英语专业扩招后,这几年翻译专业硕士又开始发力扩招。我们要问的是:国家需要这么多英语基本功扎实和翻译能力强,但没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毕业生吗?或需要这么多从事研究英美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大学毕业生吗?究竟是为了学科发展需要,为了申报或保住各自的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和硕士点还是为学生和国家发展考虑?这是良心的拷问。

(2)成立独立的校级外语教学中心。从英语系分流出来的教师和公共英语(包括其他语种)教师一起为培养学校各院系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大学生服务,大力培养学生用英语汲取和交流科技信息的能力。一个大学可以没有英语专业,但绝对离不开公共外语教学。英语系或外语学院原本是一个教学单位,在学科评估和项目驱动下,现在日益异化为研究型单位,把资源和重心放在研究上,忽视外语教学同时也就造成自身的消亡。

(3)改变培养翻译人才的模式与理念。培养翻译人才是上世纪的外语教学理念。但国家现在需要的不是帮助政工干部或科技干部进行国际沟通的翻译人才,而是能用英语直接工作和研究的专门人才。可以这么说,什么时候解决了外语和专业“两张皮”对立情况时,翻译人才培养不再是高校外语教学的重点时,国际上活跃的是国际交流能力强的科技、政治、军事和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而不是翻译毕业生,什么时候就是我们科技经济政治外交真正崛起和外语教育走上健康的道路时候[1]62-70。

(4)要改变外语专业人才(包括外国语言文学和外事外贸)来自外国语大学的做法。可以想象基本上来自北外和上外的外交官在与美国清一色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系统研究国际关系、国际法、世界历史等)毕业的外交官打交道时有何等的困难;可以想象外国语大学培养的翻译和英语精英在国际科技经济的交流中是成为何等的鸡肋!

(5)停办和分流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大学是50年代的产物。当时是为了培养外语人才(即懂英语的人或称翻译干部)。但现在国家和社会缺的不是外语人才,而是能用英语直接从事科技工作的专门人才(如法律,外交、医学等)。而培养这样的专门人才,外国语大学没有合格的教师资源。资源在外交学院、政法大学、财经大学、航空大学等这些特色高校。这些高校的学科专家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他们不仅有很强的专业背景,而且专业领域里的外语沟通能力越来越不亚于英语教师。

(6)让从事语言本体研究、英美文学和翻译研究的教授、博导、专家们分流到综合性高校的语言文学系和国际关系等部门去。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只有与汉语语言文学结合起来,开展跨学科比较研究,才能解决“两张皮”问题,才能有大的发展。而国别研究和语言政策研究也只有结合到类似北大、复旦的国际关系学院和语言政策研究中心开展才是最佳学科体制。从学科的交叉性看,外国语大学比医科大学更需要和综合性大学合并。医科大学与综合性高校合并是当年院校大合并的败招,合并的应是外国语大学。

(7)教育部可以考虑从学科层面撤销外国语言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而设置为语言学、现代语言和文学三个一级学科。如在语言学(语言本体研究)下面可设外国语言学、中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在现代语言(modern languages即外语教学研究)下面设置外语教学、专门用途教学、教育语言学等二级学科。专门用途英语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是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下面有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方向,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排挤掉了。现在到了必须尽快恢复的时候了。只有专门用途英语具有博士点和硕士点,才能真正推动专门用途英语的学科发展。

(8)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升级。可以预料在高校层面,单纯语言教学(即为打语言基本功)的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将在不远的将来不复存在。高校英语教师的方向就是参与到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中去,通过专业学科的语类教学(专业学科的英语各种体裁如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语言特征)来培养在国际专业话语圈里有交际能力的专门人才。

四、结 语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英语教学界的共同认识是:在外语环境里只能开展外语教学,在二语环境里开展二语教学,这是外语教学或二语教学的规律,不能违背。40年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就是按这一规律开展的。但实践表明,在一个不断变化和界限模糊的外语环境里开展外语教学是不会成功的,其结果必然是费时、低效的。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课程进行封闭式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设计必然是低水平的徘徊,必然是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二语环境对英语能力的挑战。在中国“一带一路”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培养具有在各自专业和行业领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科技工程人员的要求和我国高校开展英语为外语的教学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改革40年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英语教学体制,探索新的外语教学规律。

猜你喜欢

二语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