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中国民间保钓运动比较
2018-04-12刘玉山
刘玉山
(温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人最先发现、命名和使用的,并且至迟在明代中叶已经通过海防军事纳入我国版图。目前鞠德源出版的《日本国窃土源流/钓鱼列屿主权辩》(上、下)、郑海麟的《钓鱼台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这两部书附录的地图以及福建师范大学闽台研究中心正在搜集的海内外相关地图(当然,很多大学和研究院所乃至个人都在做这个事情,他们手里也有一些地图),都很好地说明了在明清乃至近现代,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行使是受到世界各国所承认的。当然,还可以从国际法中的时际法、历史学中的“中国的世界秩序”等角度展开更为深入的论述,由于与本文主题无涉,故不做赘论。
一、三个时期保钓运动的一致性
(一)三个时期保钓的精神谱系传承是陈陈相因、一脉相承的
钓鱼岛之所以成为中日间绕不开的问题,与20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ECAFE)的《埃默里报告》有很大关系。《埃默里报告》显示钓鱼岛附近的东海海域蕴藏大量的石油资源,似乎有“下一个中东”的迹象。这对于资源极度缺乏的日本来说无异于送来的“福音”,从而激起了日本对钓鱼岛的觊觎。日本加紧了与美国私相授受的步伐,比如1970年9月10日,日本外相爱知揆一就在众议院外务委员会答询中声称:“在(钓鱼岛)领土权上,日本方面明确拥有领土权。”[1]这激起了世界全体华人的激愤。1970年9月2日台湾《中国时报》四位记者刘永宁、宇业荧、蔡笃胜和姚琢奇登上钓鱼岛[2],同年11月,台大哲学系和政治系的两位研究生王晓波和王顺合写了《保卫钓鱼台!》。这篇文章迅速传到美国,激起了美国华人保钓运动的爆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当时中国大陆正在进行“文革”,东西方阵营对立,在美国还没有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保钓参与者主要是来自台、港的留学生和侨社的华人华侨等。
当时全美各地高校只要有中国留学生的地方基本上都成立了保钓会,比如纽约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芝加哥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奥克拉荷马大学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等。也有一些区域性的保钓联合组织,如北加州保钓联盟、西南保钓联合会等,以至于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保钓中心,如东部的纽约(依托哥伦比亚大学)、中部的芝加哥(依托芝加哥大学)和麦迪逊(依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西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至于谁是真正的中心目前学界也有分歧,笔者采访了部分保钓人士,他们莫衷一是,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不过这些不同地区都形成了一些领袖人物,如加州伯克利的刘大任、郭松棻、傅运筹,奥克拉荷马大学的周本初,芝加哥大学的林孝信、夏沛然,麦迪逊的水秉和,纽约的李我焱、尹梦龙、袁旂、龚忠武、徐守腾等。他们1971年1月29日在旧金山和洛杉矶分别举行了示威游行,1月30日又在纽约、华盛顿、芝加哥、西雅图、檀香山等地举行示威游行。规模最大的是4月10日由全美各地保钓会派代表参加的华盛顿“四·十”大游行,其中纽约“一·三○”游行参加人数有1500人,“四·十”大游行更是超过2500人,当时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也不过2万人左右。次日《纽约时报》报道:“如果以中国人在美国的总人数来算的话,四月十日的保卫钓鱼台游行,相当于数百万美国学生参加示威。”[3]
除了用示威游行这一身体力行、极具震撼力和影响力的实际行动来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外,保钓人士还联署给蒋介石、尼克松及美国会议员写了公开信,成立“参议院说服小组”,对议员进行游说,最终迫使美国政府举行听证会等。当然,由于来自台港的留学生大多是读完本科来美攻读博士学位,因此都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也会搜集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的证据[4],撰写关于钓鱼岛问题走向和解决之道的文章,这在他们编印的保钓刊物*这些刊物全球目前保存最多的是新竹和北京两家清华大学图书馆。中有很多。
保钓运动过程中,台湾当局也就钓鱼岛争端与美日进行了因应。台湾当局“外交部”因应钓鱼岛的原始文件“钓鱼台案”虽然在前几年被“人为”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室剔除,但笔者还是在该档案室找到了一些“外交”人员的往来信函,显示出这些身处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就钓鱼岛问题与美日进行了多次的外交折冲。但台湾当局怀疑保钓运动背后有中共的统战,因此决意“采取疏导措施……以期这些纯洁爱国青年不为阴谋分子所煽惑”*《“外交部”部长魏道明、周书楷在各机关报告及答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外交部”档案(1928—1975)》,馆藏号:803.3/0063,第106~107页。。但派遣到美国的“教育部”国际文教处处长姚舜由于准备不足,在“疏导”过程中时常“卡壳”,这些对话被保钓留学生戏以“前太极拳记”、“后太极拳记”揶揄。
总体上说,虽然少部分接近保钓学生的工作人员对钓鱼岛主权进行了争取,但由于部分“疏导”人员的拙劣表现而令保钓学生失望。最根本地,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当局面临即将从联合国被逐,中美关系出现缓和,台湾当局为保住联合国席位有求于美日,因而即使小有部分“外交”人员的努力,终究无法改变台湾当局并未将钓鱼岛争端上升到民族核心利益的高度以及给保钓留学生以不尽心尽力的总体印象。于是保钓学生开始分裂,左派的留学生开始将目光投向社会主义中国,他们将保钓运动升华到“中国统一运动”,右派的留学生则成立了“反共爱国联盟”支持台湾当局,保钓的主题也逐渐淡去。有些保钓留学生,甚至是保钓的发起者如林孝信,则坚持走“第三条道路”,或可谓保钓“中间派”,他们抛开了政治认同问题,仅就保钓主题而发。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70年代“老保钓”所开创的保卫祖国神圣领土钓鱼岛的爱国运动的接力棒又传递给了两岸四地的新一代,当然也包括一批“老保钓”。与70年代的“恶劣”环境,比如身在北美、受到台湾当局打压上“黑名单”等相比,90年代保钓的火炬主要在台港澳,尤其是香港保钓的舵手陈毓祥。他本人就是亲自参加70年代香港保钓运动的“老保钓”,虽然当时香港保钓运动的规模无法与北美相提并论。就是来自台湾的外省人金介寿,他本人也是元老多为70年代北美“老保钓”的台湾“新党”之一员,其所属党派的保钓情意结自然不在话下。当然,一批70年代“老保钓”90年代直到今天也仍然活跃在保钓的第一线。比如台湾东吴大学的刘源俊,在他担任校长的1997—2003年间,就主办了两次有影响力的保钓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的论文集,仍然代表了当今钓鱼岛理论研究水平。马英九自2008年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除了着力改善两岸关系外,在钓鱼岛问题上立场坚定,也多次登上中国南沙的太平岛宣誓主权。林孝信,70年代美国保钓的发起人之一,因为全身心投身保钓,不仅几可到手的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飞了”,而且上了台湾当局“黑名单”,滞留美国19年,台湾解严后的1989年才重新踏上宝岛。最近几年他着力在台湾地区做钓鱼岛通识教育,笔者在2014年11月份在台南成功大学有幸旁听了他主办的“钓鱼岛研习营”,偌大的教室,听者不过寥寥,笔者不禁颇觉悲凉。林先生也为台湾年青一代对钓鱼岛问题的不甚关心而忧心不已,一年后林先生驾鹤。至今回想起他的音容笑貌,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不屈不挠,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不觉清晰起来,然而,可以向天再借五百年吗?……
21世纪以来,受到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保钓运动高潮的影响,一批中国大陆的民间保钓人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等保钓组织开始成立。其核心人物如童增,多年来致力于保钓运动和对日索赔运动。冯锦华,为了警醒国人,宁可抛弃在日本还算不错的工作,多年来从事民间保钓运动。笔者采访过他,能够感受到他拳拳的爱国心和对中日关系不乏理性与独到的见解。李义强,在城市化的今天,一个租住在厦门岛内繁华城市烟幕下农舍的坚定的保钓人士,与其他保钓人士似乎有所不同的是,我不知道用“毁家纾难”这个词形容对不对,但真的已经有这个意思在里面了。他本来是厦门金鸡亭网吧的老板,在21世纪初互联网兴起的阶段,自己也曾是个“百万富翁”,但出于一个曾经的军人的强烈爱国心,他把网吧变卖了,房子也变卖了,专心当全职的保钓人士。笔者在2013年采访他的时候,他时任“世界华人保钓联盟”秘书长,他每天的工作都排得很满。这份对待事业的忠心和执着,我们今天的年青一代是不是应该学习点什么呢?就在2017年11月26—28日,“世界华人保钓联盟”在厦门南湖公园举行了“1971—2017民间保钓运动回顾展”。笔者前往参观,偌大的展厅布满各种钓鱼岛历史及登岛“第一线”图片、横幅、文字等,看了不禁让人动容,但遗憾的是,民众参观者似乎寥寥。
这批大陆的民间保钓人士,他们参加保钓的原因和动机是不尽相同的,但他们从精神谱系上来说无疑与“老保钓”是陈陈相因、一脉相承的。笔者也采访过香港的一些保钓人士如王化民、罗就,他们就是打扮得非常普通的市民,中午一顿麦当劳薯条即可解决,但我也看到了他们对日本人欺负中国渔民的愤恨,“爱拼才会赢”。由于笔者在闽南地区待过很长一段时间,特别能够理解这份感受,台港的一部分参加保钓的人士有为中国渔民“出头天”的强烈情怀,“闻斯行诸”而已矣!
(二)三个时期保钓运动对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历史作用是一致的
保钓运动的直接目的就是助推中国政府和人民保卫神圣领土钓鱼岛,因此,这无关乎三个历史时期。三个历史时期保钓运动都对保卫钓鱼岛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比如上文也谈到的第一次保钓运动迫使美国政府在归还琉球(附带钓鱼岛)给日本时明确声明交还的只是行政权,并非主权,主权由中日两国自行解决。当然,美国是无权擅自处置中国领土的,但至少从道义上为我们的保钓赢得了争取的空间和时间。90年代的保钓运动沉重打击了当时日本政府的嚣张气焰,大涨了中华民族外御其侮的士气与力量。21世纪以来以中国大陆保钓为主体参与的历次保钓行动则彰显了海峡两岸四地的中华儿女为了维护钓鱼岛领土主权联合起来,让日本政府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御侮的强大力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造就了我华夏儿女吃苦耐劳、勤劳淳朴、意志坚韧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气节实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契合,它指引我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孜孜以求,是我们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的无尽的精神食粮!
二、三个时期保钓运动的不同特点分析
(一)三个时期保钓运动的历史背景不尽相同
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不同,70年代保钓运动是世界第三世界反殖民、反霸权主义之一部分,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言论自由运动等都是一脉相承的,共同隶属于上述大的系统。具体来说,70年代保钓运动除了富含反殖、反霸以外,还富含两岸统一的元素,这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所以后来保钓运动升华为“中国统一运动”。谈两岸统一,必然要反对“台独”,因此,当时的左派“老保钓”都是反对“台独”的,而且他们也是身体力行地与“台独”势力做斗争。
斗争的第一个形式是直接的面对面批判,这也是见效最快的方式。因为当面揭穿台独的面具,可使普通群众认识到台独的真相和危害,进而远离台独,使其失去“贩卖”的空间。事实上,“中国统一运动”的直接打击对象之一就是台独势力,两岸统一必然反对台独,这在逻辑上也是一脉承之的。比如有一次台独人士洪哲胜到校园发表演说,当时台独势力也已经开始在各大校园中宣传他们的想法,他说台湾是一个没有主人的岛,根本就不是中国的,所以台湾人民要独立。结果“统运”人士林念生“站出来从历史角度反驳了他的论点,告诉他台湾是有主人的,主人就是中国”。[5]
第二个形式是在“保钓、统运”刊物中撰文进行反击。早在1970年12月26日出版的《大风杂志》,保钓健将、后来进行“统运”的龚忠武等就发表《海外中国青年的呼吁》,坚决反对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指出:第一,各个民族都力求团结统一,甚至组织联邦的时代,分裂中国的台独运动根本违反历史潮流的发展;第二,台湾“独立”事实上符合美日的国家利益,却牺牲了中国的利益,一定要认清台独的本质。*1970年12月26日《大风杂志》第2期,第48页。各种刊物中反对台独的文章非常多,比如《群报》就自认是《人民日报》(海外版),《钓鱼台快讯》《柏克莱快讯》《统一》《水牛》《西雅图通讯》《大风杂志》《华府春秋》《柏城青苗》等就有很多反对台独的文章,这些文章至今读起来很多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反映了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海外就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以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反对台独势力作祟,维护国家统一。
难能可贵的是,很多“统运”人士反对台独从7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几十年如一日。1996年民进党上台,台独逆流甚嚣尘上,这批老保钓如程君复、黄哲操、徐守腾、花俊雄、董叙霖、董庆圆、熊玠、印铁林、沈己尧、王中平组织了多次“反独促统”运动,只要有台独聒噪,必然有老保钓的身影。现在的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华盛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全球华人反独促统联盟”、“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等都是“反独促统”组织。笔者2015年8月2日在北京采访徐守腾时,他介绍了一个例子,说某次一位台独大佬又发表分离言论,大家计划第二天早上八点召开大会进行批驳。他身在异地,但为了能赶在第二天赴会而在纽约的地铁从半夜熬到天亮,而纽约的治安状况并不乐观,很庆幸他没有被打劫。现在徐先生已经75岁了,但身体硬朗,最主要的是精气神上有一股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我想,这种浩然正气不仅让台独分子在美国无所遁形,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必须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然,70年代“老保钓”由于大都是台港留学生和华人华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当局当时有求于美日,因而对保钓运动呈打压之势。又由于他们身处异地,其斗争的难度可想而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保钓运动其历史背景已经与70年代大不相同,随着1991年12月底苏联的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已经没有“冷战”这样的时代背景了,但区域性的摩擦与冲突却丝毫不减“冷战”的东西方对抗。钓鱼岛问题日益成为横亘在中日之间“跨不去的坎”,也日益成为中日之间极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潜在导火索。其责任自不在中国,由于受到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煽动,日本逐步背离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两国领导人处理钓鱼岛问题所达成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越来越表现出“实际控制”的意图。再加上多位日本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蓄意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同时日本缺乏对侵略罪行的反省,这些都黏合在钓鱼岛这个缝隙,以至于越撑越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保钓运动所发生的历史背景应该比70年代要更加复杂一些。所以中国大陆这些年来在各大中城市也举行了多次的反日游行,合理地表达中国人民对日本政府的愤怒。当然,这种呼声也传递到了全世界,代表了中国的民意和民间力量。
(二)三个时期保钓运动成员的构成、区域分布等不尽相同
20世纪70年代保钓运动的成员主要是台湾、香港的留美学生和美国当地的华人华侨,如果非要划分一个比例,根据笔者这么多年研究保钓运动所读过的相关资料,按百分比来算,70∶15∶15应该是比较接近历史真实。很显然,此一时期保钓运动的主力是留美学生。他们不仅具备一定的“术业专攻”,更在“公共知识分子”语境下“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6]。与普通老百姓不同的是,他们很多人比如杨振宁、赵元任、陈省身、何炳棣、叶嘉莹、王浩等都是著名的科技、人文学者,再加上占绝大多数的攻读硕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应该说整个保钓群体的构成在知识视域是非常高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中国神圣领土钓鱼岛遭到侵犯时,毅然走出书斋,倒逼台湾当局保钓,直至最后以自身政治接触面并不强大的背景,独自组成“参议院说服小组”,独然对参议员展开游说,以螳臂当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勇气,谱写了海外中华儿女悲壮的诗篇。
当时的保钓运动的主战场在北美和台湾地区,其中北美是最大规模的,占据了主体,当然,香港甚至澳洲、欧洲都有华人保钓运动,但规模远不及北美和台湾地区。
20世纪90年代香港、台湾的保钓运动主要骨干多为普通市民,学生很少参与进来,所以陈毓祥对香港青年人的未来还曾怀疑过。中国大陆的民间保钓人士也多是普通市民,这与港台是没有太大区别的。以中国民间保钓人士为例,虽然他们的学历没有“老保钓”高,但不代表他们对钓鱼岛问题的思考不深入。比如笔者采访冯锦华、李义强,他们都对钓鱼岛问题有精深的看法,在李义强的办公室里,他自己也写了很多关于钓鱼岛问题的文章。我也有幸拜读了一些,感觉他们的文章去除了纯理论,更多了实战主义的东西在里面,因此结论也很理性。他们都是出过海或亲自登过钓鱼岛的,正是这种实际的亲身感受,所以他们酝酿出来的钓鱼岛问题的看法才更加深入骨髓。
(三)三个时期保钓运动的具体方式不尽相同
20世纪70年代的保钓运动以游行示威为主,也包括给尼克松总统写公开信和“院外游说”等具体行动。这些具体行动虽然不是直接以登岛为目的,但却也让美国总统尼克松、助理国务卿基辛格等看到了蕴藏在中华民族的巨大能量,作用不可忽视。
登岛是最震撼人心的,直接以宣示主权为目的。比如2004年中国大陆民间保钓人士在自己的领土钓鱼岛上巡视了十多个小时,这是在以后中日之间打国际官司时给中方加分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保钓”不是不想登岛,而是实际条件不允许他们登岛,毕竟身处异乡。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保钓运动都是发生在两岸四地,因此登岛成为可能,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年来的保钓运动高潮往往是登岛成功的一瞬间。但不管是登岛还是游行示威,其对维护钓鱼岛主权的作用是一样的,没有谁更重要或更伟大一说,它们共同是中国民间保钓人士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方式。
最后需要特别提到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两岸四地保钓运动,至今已经47年,两岸四地的保钓人士维护中华民族祖产的意志力是异常坚韧的。没有这份坚韧与执着,我们就看不到被台湾吊销护照达19年,流落美国的林孝信;看不到为了参加保钓,到了55岁快退休才拿到博士学位的周本初;看不到职业的保钓人士,为了保钓事业而倾家荡产的李义强等。
三、余 论
中国民间保钓运动史的三个阶段,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尽一致的各自特点,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保卫中国的领土钓鱼岛。作为中国民间爱国主义力量的排头兵,保钓运动将伴随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始终,也必将在国家总体的对日战略中,与国家密切配合,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浦野起央,刘甦朝,植荣边吉.钓鱼台群岛(尖阁诸岛)问题研究资料汇编[M].香港:励志出版社,2001:203.
[2]刘永宁.抢登钓鱼台——历史见证[M].台北:博客思出版社,2013.
[3]王正方.保钓运动今昔谈[G]//王正方.我这人话多——导演说故事.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8:89.
[4]刘玉山.1970年代海外保钓运动对维护钓鱼岛主权所作出的贡献[J].安徽史学,2016(6):103-113.
[5]一九七○年代“保钓、统运”口述历史,林念生访谈[EB/OL].[2017-10-22].http://166.111.120.21:4237/UserCenter/usercenter?nodeid=20120417194544 &querytype=3&viewjbid=55555555555555&treeid=20120425082557&bibid=30030545600000&deptid=00000000000000.
[6]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修订版.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