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制约因素及提升方略
2018-04-12王婷
王 婷
(大连海洋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300)
青年教师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青年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等方面。
一、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
从心理学来看,能力被看作是某种心理特征[1],它可借助于情绪、态度、语言、行动等因素来影响行为的目的。詹姆斯D.克莱因[2]等指出能力不仅是一种个人内部的特质,更是一种通过态度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外显行为使能力成为“一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综合体,能使个体有效地完成特定职业的活动或者达到普遍接受的就职标准”[3]。
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从20世纪 50 年代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部分学者[4][5][6]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的心理特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认知、操作和监控等能力。Dineke[7]进一步把教师教学能力外显化和定性化,将教师基本能力嵌入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中,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体从事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智力特征或行为特征,是支持在各种教学环境中满足有效教学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实践创新能力孕育于教师教学能力,被视为蕴含在教师教学能力中的一个构成因素,即作为实践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非一项单独的实际操作的技能。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基础是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性思维这四种智力活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8]。一些学者则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能力包含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要素[9]。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通过教学活动将个人智力和教学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它依托于一定的智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10]。有学者界定了实践创新能力,并指出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是区别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的第三个维度[11]。
实践创新能力体现了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其青年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可以看作是应用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在特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下,有意识运用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研究,形成独创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视为其特征。
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技能传承等基本任务。青年教师的创新品行塑造、创新思维培养以及创新素质提升,极大影响着应用型高校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制约实践创新能力的因素
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受到创新环境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制约应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权益保护的制度环境。法律制度为实践创新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创造了有利于青年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得以培养的制度环境。物权法、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等法律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以及尊重知识创新成果的法规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规划和培养基金项目的制定,影响着应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得以生成和发挥的宏观制度环境,有利于形成技术型高校的青年教师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局面。
(二)专业职业与学科发展规划。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指出了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指引着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类别,促使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并影响着相关学科和专业的设立与减增,以适应社会对不同职业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
(三)高校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实践创新型青年教师是应用型高校实现发展战略、办学理念与学科定位的重要力量。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宗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等因素制约着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决定着实践创新型青年教师的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目标。
(四)教师制度。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注册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和聘用制度,能够确认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的任职资格,有效界定了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师的数量上的多寡和质量上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着应用型高校实践创新能力的强弱,以及青年教师是否能胜任实践教学任务。
(五)教师成长机制。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效能激励机制等影响着实践创新型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型教师成才环境,在培训进修、科研项目申报、成果鉴定、职称评聘、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倾向于实践创新型青年教师,有效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六)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自我发展定位。应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师是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唯一载体。应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受到其个体品性、知识体系、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实践创新经验等影响。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需求、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为其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决定着其从事实践创新教学的动机和期望;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的创新理念、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等决定了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和提升路径。
三、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方略
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环境,加强应用型实践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制度和机制,是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应用型高校是青年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应用型高校需要进行综合教学改革,树立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建立实践创新型青年教师实践创新的教学团队、建立激发教师实践创新行为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并探索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作为应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师,应该把实践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高校要求与个人需求融合起来,把自身打造成为实践创新型人才。
具体而言,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与建议,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制定、实施中长期实践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促进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宏观层面制定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规划,鼓励应用型高校、行业部门(协会)制定实践创新型人才评价标准,布局实践创新型人才战略,设立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实践创新发展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型青年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促进具有“职业实践+创新实践”的“双师双能”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应用型高校要依照国家层面的实践创新型青年教师战略的规划要求,根据本校制定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引进计划,建立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实践创新型人才资格审核制度和实践创新能力认定机制,按需引才、引入真才,采取核心创新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引进模式引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实践创新型人才。
(二)制定实践创新技能标准,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由政府监管、行业承办、校企遴选组成的实践创新技能标准委员会来实施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界定实践创新技能内涵、能力标准及量化指标,实施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的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任职资格制度,规范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基本要求,通过对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的考核、评定及培养,选拔优秀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实践机制,发挥实践创新交流机制作用。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利用一切可用资源,鼓励青年教师进入社会基层、工厂车间、技术部门或职能部门,真实地了解社会的实情,寻求实现情况与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的途径,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也可让高校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或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社会适应性。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与交流,采取合作、交流、互换等方式,推选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学者、交流学者等到国内外名校进修深造、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借鉴与学习其他高校在管理、机制、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共同探讨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培养“双师型”大师级应用型实践创新青年教师。
(四)改革高校教师制度,充实实践创新青年教师队伍,优化实践创新教师团队。改革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获取方式,鼓励企业界、实业界实践技能丰富及创新意识强烈的专家、发明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跨界进入高校教学领域。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顶岗实习、岗位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和教学评价。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实行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办法,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建立具有应用型教育特点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完善教师职称制度。通过多元化、职业化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来测评其职业资格以及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能力,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统筹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对合格的申请者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以充实应用型高校实践创新教学队伍。应用型高校要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创新培养模式,以教师队伍人才结构和层次优化为导向,着力培养创新教育学科带头人,构建和扶持一批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型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推进应用型高校的综合教学改革,改善青年教师实践创新环境。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学科发展、招生规模、教师结构以及专业建设等因素,筹措社会资金和吸引企业,加大高校教学设施硬件建设和实践创新教学软件投入力度,在教师资格注册、职称评聘、培训进修、科研项目申报、成果鉴定、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倾向于实践创新型青年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型教师成才环境,有效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激励制度和机制的建立要科学、合理和公平,制定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创新潜能充分发挥、教师创新能力提高的评价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营造有利于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环境。深入推进应用型高校实践创新型青年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要制定、改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一整套体现创新内核的考核、评估体系,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以实践创新能力作为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业绩考核、评估最重要的指标,作为教职工评优、晋级、职称与职务聘任、酬金分配等方面的主要依据。实行优劳优酬的原则,认真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健全应用型高校特点的创新型青年教师的薪酬分配体系。
(六)以产学研为纽带,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建立并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为“双师型”实践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加大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社区等合作育人机制,通过一体化的学习、科研和生产,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以实现目标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内容完善、体系优化、实践创新、实训建设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系统化和流程化,在大中型企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有效提升实践创新技能,从而有利于 “双师型”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七)提升应用型青年教师自我发展定位,激励青年教师完善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应用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和激励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围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途径,建立自我事业的发展计划。建设应用型青年教师实践创新与职业提升平台,吸引和鼓励教师主动参加实践创新技能培训,提升实践创新教学技能及水平。结合个人需求、从业态度、知识体系、专业素养、创新素质和实践创新经验,以参与培训等方式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契机,增强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不断地提升从事实践创新教学的动机和期望。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86.
[2]克莱因.教师能力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Rita C.Richey, Dennis C.Fields, Marguerite Foxon.Instructional Design Competencies: The Standards.Third Edition[M].New York: Clearing 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2001:26,33.
[4]李春生.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71.
[7]DinekeE.H.Tigelaar, Diana H.J.M.Dolmans,DinekeH.A.P.Wolfhagen&Cees P.M.Van Der Vleuten.Th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compet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HigherEducation,2004.
[8]岳夕茜.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J].职业与教育,2011(6):65-66.
[9]李娟,范保兴.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等[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9-90.
[10]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53-56
[11]刘平.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实践能力构成维度及提升策略[J].中国轻工教育,2016(4):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