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路径探究
2018-04-12李子玄
李子玄,蔡 静,王 丹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与之相切合的话语体系此时更加迫切的需要协调向纵深推进,稳步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的重要表达形式,是打造又红又专的党员干部队伍的强大动力。完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必须要形成纲举目张之态势,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唱响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把握好构建话语体系的关键、建构方法及原则,丰富主流话语。中国故事还在继续绘色讲述,中国好声音还需不断广泛传播。
一、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深刻内涵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道路、精神与力量,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就更要立足中国问题、适应中国特色,唱响三位一体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离开中国特点来构建话语体系只能是空洞且抽象的,必须在其构建过程中,从教条主义的桎梏中脱离出来,始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把握如今中国发展实际,落准、落细、落实的构建大众化、具体化、中国化的话语体系[1]。提高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使人民群众能够冷静应对国外思想文化的冲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推进社会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
(一)必须唱响中国道路
我们今天所走的这条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与历史经验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习总书记更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正是这条改革之路、发展之路、振兴之路,使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取得瞩目成就,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实现中国梦的希望[2]。在实践上,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就更要坚定不移的走这条路。也就是说,我国的人民群众不仅要有道路自信,更要有话语自信。不走别人的道路,语言更不能照搬。只有唱响中国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中国道路来构建话语体系,把中国话讲给世界听,不断探索新开拓新水平,才能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二)必须唱响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能够让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拼搏创新的“精气神”。正如一个人无法失去精神的支撑,一个国家和民族就更不能失去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让全国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释放出民族大团结,智慧齐汇聚的磅礴力量;时代精神让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砥砺前行,淬炼成刚。只有唱响中国精神,才能让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磨练攻坚克难的意志,探索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才能建构出有灵魂、有力量的中国话语体系,为推进具体化大众化的话语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必须唱响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我国实现中国梦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正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助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攻坚克难的伟大胜利。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离不开中国力量的唱响,也就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的凝聚。只有把社会不同阶层所形成的的改革合力、攻坚合力、追梦合力汇聚起来,把中国的话语体系深深印刻在中国大地上,扎根时代土壤,才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汇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让中国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之下更加强大而坚不可摧。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紧迫性和关键性
(一)是立足时代前沿、走向世界的发展需要
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顺应时代趋势,立足时代前沿的“指南针”,是推动我国走向世界,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首要任务,是能够让世界听懂“中国话”,全面、客观了解中国的重要保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要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摒弃过时的、非主流的、形式单一的话语体系和观念。充分借鉴历史经验,吸收国际主流话语体系表达形式方面的优势,立足中国问题、走在时代前沿、顺应发展需要,努力建构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中国特色性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从而在国际思想文化碰撞与交流中保持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视野与格局[3]。既打造唱响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特色话语体系,又能够与国际潮流话语体系相对接联系,筑牢我国意识形态阵地。
(二)是主流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披着自由、平等、普世的外衣,动用一切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和手段,企图通过“动摇理想信念-摧毁自信-瓦解共识-消解凝聚力-消磨斗志”等策略,与我们争夺群众,争夺青年、争夺大学生,展开意识形态隐形的斗争,诱使我国“和平演变”,达到他们“不战而胜”的目的。因此,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现实感召力、行动模范力的话语体系,才能够筑牢我国意识形态阵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辽阔天空中释放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是促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协调统一的有力推手
在中国改革开放过后的30年,中国以飞速发展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改善,整个中国所展示的活力与自信都在创造一个更为世界瞩目的中国。然而,飞速发展的经济却与我国理论研究不深入、话语体系构建不完善、意识形态阵地不牢固等问题不相协调,这些问题都将势必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在深刻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当前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着力加强话语体系内容的可操作性与具体化,充分挖掘思想精华,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依托。正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这面灵魂的旗帜,不断推动和促进着我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融合与协调统一,使我国高质发展的同时国民素质愈发提升,用信仰塑造灵魂。
三、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及方法
在构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切实以把握好其建构的原则及方法应为重点,着力阐释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唱响中国道路、力量与精神,不断赋予话语体系新的时代内涵,切实做到话语体系的大众与具体性,为人民群众所认可,增强其话语的说服力与感召力。
(一)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原则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始终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我们党和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决定了我国要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怎样走这条路。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如此重要的指导地位,并非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我国人民群众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正是因为这一理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来面目与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可靠的、正确的理论武器,为我国实现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因此,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重要依托,继承和发展意识形态话语。同时,我们不能只是盲目的、片面的、教条的去套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观点,而是要切实、充分的结合现今中国的发展需要,实事求是的构建能够切实改善中国意识形态阵地不牢固等问题的主流话语,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2.必须坚持打造独具中国特色与风格话语体系的原则
在我国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根本目的就在于能够在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经验的同时,丰富时代话语,切实提供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发展领域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好为中国未来的稳步发展提供服务,奠定基础。因此,在我国建构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把理论夯实,又要结合实践。以高度自信唱响中国道路、精神与力量,坚持打造独具中国特色与风格的话语体系的原则。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依据,既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又放眼于世界的主流趋势,打破西方话语体系在世界话语地位上的独占权。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才能够使话语体系“生长思想引领的根,发出现实感召的芽”。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方法
1.丰富话语体系内涵
与西方既成系统的主流、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相比较,中国的话语体系相对落后,需要加紧脚步不断完善。在构建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取精华、去糟粕”,对接主流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要充分根据中国的实际问题出发,丰富符合时代发展新课题的话语体系内涵,发展能够同西方话语有机融合的中国话语。如果仅仅只是盲目套用西方话语体系构建的方法和路径,照搬照抄西方话语,则势必会造成中国的话语体系无法与之适应,造成话语体系形式化,可运用性和操作性近乎为零。因此,我们必须要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对西方的话语体系采取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赋予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内涵,坚持原创性、特色性、自主性,构建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话语体系。
2.增强话语影响力
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国际社会也逐渐对中国给予了广泛关注。因此,中国更要将中国故事继续绘色讲述,将中国声音广泛传播,用最真实的中国面貌展示给世界。。这就要求我国话语体系的对外宣传力度还要提高,范围还需进一步扩大。要积极构建能够反映党和国家的历史奋斗事业、信仰、观点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对外传播,力戒形式主义,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瞩目成就、奋斗经验、发展理念等加以概括总结对外宣传,以客观事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来向世界阐述属于中国的话语,展示当代中国的新形象[4]。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媒介和桥梁,通过网络信息渠道对外宣传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更加广泛的传播我国社会意识形态良性发展现状,使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的视野中更加客观、真实、全面。
3.创新话语体系新思路
现如今话语体系存在着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不能相统一的现象,学者往往在构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脱离了社会现实,内容平淡抽象,形式单一无味,高水平的学术话语却往往难以被人民所接受,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意义的话语信息。造成了中国的话语体系在传播与宣传的过程中,缺乏说服力、引导力。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新思路亟待创新,必须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日常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具体化,切忌“自娱自乐,自斟自饮”。我们党始终将群众路线作为根本路线,就是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的意识形态话语就要杜绝脱离群众的现象,为群众思想生活增色,为意识形态发展助力。我国的话语体系只有能够深入把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主流话语权,被大众接受、认可和掌握,才能够转化成为进入世界话语体系的通行证,转化为夯筑社会意识形态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陈蓉蓉.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路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4):14-18.
[2]龙玲玲.论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理论逻辑[J].理论研究,2016,(02):43-48.
[3]刘伟,陈锡喜.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J].教学与研究,2016,(09):84-89.
[4]郭建宁.打造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话语体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