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面法优化杏鲍菇多糖提取工艺
2018-04-12揣东华王洪杰张胜抗张平平
揣东华,王洪杰,张胜抗,张平平,2
(1.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天津300384;2.天津市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300384)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var.),又名刺芹侧耳,因其具有杏仁的香味和菌肉肥厚如鲍鱼的口感而得名[1]。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适合保鲜、加工,杏鲍菇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镁、铜、锌等矿物质,深得人们的喜爱[2]。但杏鲍菇下脚料经常被丢弃,价格便宜,营养价值与杏鲍菇差别较小,还含有多糖等活性物质,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降血脂、润肠胃等作用[3]。为深入开发利用这一食用菌资源,本文对杏鲍菇内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酶解提高杏鲍菇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杏鲍菇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取杏鲍菇下脚料提取多糖,确定杏鲍菇多糖提取工艺的最佳参数,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杏鲍菇下脚料:天津市物美超市;浓硫酸、苯酚、无水乙醇: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纤维素酶: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酸性蛋白酶: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与设备
FA2004电子精密天平: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752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泸西分析仪器厂有限公司;CA-1111全自动旋转蒸发仪: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酶解杏鲍菇
取新鲜杏鲍菇清洗切片打浆(杏鲍菇∶水=1 g∶1 mL),分别取100 g杏鲍菇浆到锥形瓶中,沸水10 min(灭杏鲍菇内酶),冷却至室温后加入一定量的纤维素酶与中性蛋白酶,水浴酶解一定时间后,沸水灭酶10 min,终止酶解[8]。
1.3.2 杏鲍菇多糖的提取
将酶解后的杏鲍菇浆抽滤取滤液,旋转蒸发浓缩到原滤液的1/3后,以1∶3的体积比加入无水乙醇,4℃过夜,4 000 r/min离心20 min,弃去上清液,所得沉淀用无水乙醇反复清洗3次,60℃烘干,得粗多糖[9]。
1.3.3 多糖得率的计算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多糖含量[6]。
杏鲍菇多糖得率/%=多糖含量/杏鲍菇重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酶解pH值的确定
pH值对多糖得率的影响见图1。
图1 pH值对多糖得率的影响Fig.1 Effect of pH on the yield of polysaccharides
由图1可知,pH5.5时纤维素酶酶解杏鲍菇的多糖得率达到最大,所以纤维素酶酶解多糖的最佳pH为5.5。pH6.5时中性蛋白酶酶解杏鲍菇达到最高点,中性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pH6.5。
2.1.2 酶添加量的确定
纤维素酶加量对多糖得率的影响见图2,中性蛋白酶加量对多糖得率的影响见图3。
图2 纤维素酶加量对多糖得率的影响Fig.2 Effect of enzyme addition on yield of cellulase
图3 中性蛋白酶加量对多糖得率的影响Fig.3 Effect of enzyme addition on yield of neutral protease
由图2可知,纤维素酶的添加量在0.9%时多糖得率最大,所以选择0.9%为纤维素酶的添加量。由图3可知,中性蛋白酶的添加量在0.2%时多糖得率最大,故选择0.2%为中性蛋白酶的添加量。
2.1.3 酶解时间的确定
酶解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见图4。
由图4可知,多糖得率都在3 h达到最大值,所以纤维素酶与中性蛋白酶的酶解时间选择3 h为较宜酶解时间。
图4 酶解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Fig.4 Effect of enzymolysis time on yield of polysaccharides
2.1.4 酶解温度的确定
酶解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见图5。
图5 酶解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Fig.5 Effect of enzymolysis temperature on yield of polysaccharides
由图5可知,随着酶解温度的增加,多糖得率都在50℃达到最大,所以纤维素酶和中性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温度都为50℃。
2.1.5 复合酶添加量的确定
由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纤维素酶与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条件相似,所以选择pH5.5,酶解时间3 h,酶解温度50℃。复合酶加量按纤维素酶0.45%和中性蛋白酶0.1%、纤维素酶0.6%与中性蛋白酶0.15%、纤维素酶0.9%与中性蛋白酶0.2%,找到最佳复合酶的添加量。复合酶添加量对多糖得率的影响见图6。
图6 复合酶添加量对多糖得率的影响Fig.6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compound enzyme on the yield of polysaccharides
由图6可知,单因素2.1.2比例混合的多糖得率最大,所以选择纤维素酶0.9%与中性蛋白酶0.2%来作为复合酶的添加量。
2.2 响应面优化法分析酶解杏鲍菇提取多糖的最佳方法
2.2.1 响应面优化提取方式
根据酶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值4个单因素试验所确定的水平范围,以多糖得率为响应值,采用 Disign-Expert软件中的 Box-Behnken Design(BBD)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共29个试验点的响应面试验。
表1 响应面因素水平表Table 1 Level of response surface factors
2.2.2 试验表及结果
将响应面因素水平表输入Disign-Expert软件中,得出以下试验设计表(表2),根据表格设计试验并得出试验结果Y,试验模型回归系数(表3),因素交互影响三维图(图7)。
表2 响应面试验设计表及试验结果Table 2 Response surface design table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续表2 响应面试验设计表及试验结果Continue table 2 Response surface design table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表3 响应面优化试验回归模型系数表Table 3 Response surface optimization experimental regression model coefficient table
图7 各因素交互对多糖得率的影响Fig.7 Effect of interaction of factors on yield of Polysaccharides
由表4方差分析得知,回归模型的F-检验极显著(P≤0.01),说明所拟合的二次回归方程合适。回归方程的A(酶添加量)、B(酶解温度)、C(酶解时间)、D(pH值)、A2、C2、D2对多糖得率的影响显著(P≤0.01)。根据回归方程,作出响应面图(图7),直观地反映了各因素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图7所拟合的响应曲面的形状,抛物面开口向下,说明所拟合的回归模型有极大值点。从上述回归模型中求得最优条件:酶添加量纤维素酶0.9%与中性蛋白酶0.2%,酶解温度48.8℃,酶解时间2.81 h,pH值为5.439。
响应面优化试验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见表5。
预测多糖得率最大值3.24%。由表5可见实际与预测的多糖得率较为接近。
3 结论
杏鲍菇是近年来开发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食用菌,但其子实体生产周期长、价格高,如从中提取多糖物质,成本较高,从而影响杏鲍菇多糖的开发生产,而利用下角料生产多糖活性物质,具有价格便宜、易采购、产量高等优点。研究杏鲍菇多糖的提取,可为深入开发利用这一食(药)用菌资源提供参考。本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杏鲍菇多糖提取参数的适宜水平范围,然后,采用响应面法对杏鲍菇内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获得杏鲍菇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添加量纤维素酶0.9%、中性蛋白酶0.2%、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3 h、pH5.5,提取1次,在该工艺条件下杏鲍菇多糖得率达3.12%。
参考文献:
[1]黄倩,岳田利,袁亚宏,等.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真空提取杏鲍菇多糖工艺[J].食品科学,2015(16):77-82
[2]赵慧,张骥,闫路娜.响应面法优化杏鲍菇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7(1):80-86
[3]凡军民,谢春芹,史俊,等.杏鲍菇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6):251-253
[4]冮洁,刘冰.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杏鲍菇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2012(9):256-259
[5]凡军民,谢春芹,贾君,等.纤维素酶法提取杏鲍菇多糖工艺优化[J].食品科技,2013(3):192-196
[6]钱珍,孙灵慧,刘晓宇,等.响应曲面法优化杏鲍菇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9(11):204-207
[7]陈君琛,杨艺龙,翁敏劼,等.即食杏鲍菇热风-真空联合干燥工艺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4(14):331-338
[8]张梦甜,杨文建,裴斐,等.响应面法优化酶法制备杏鲍菇蛋白及其营养评价[J].食品科学,2015(13):125-130
[9]陈莉.杏鲍菇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产品研发[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10]胡花丽,张雷刚,李鹏霞.高浓度CO2对采后杏鲍菇乙醛和乙醇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7(2):432-437
[11]刘瑞宇,吴俊华,武少东.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6(20):150-151
[12]薛令坤,张劲松,唐庆九,等.杏鲍菇多糖的超滤分离及其理化特性和生物活性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7(1):74-79
[13]彭禛菲,马文慧,周宣宣,等.阿拉尔市售食用菌品质对比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3(3):192-196
[14]吴龙月,陈瑶,向福,等.杏鲍菇多糖的酶法提取及其保湿和抗氧化活性评价[J].中国酿造,2017(5):161-165
[15]姚秋萍,杨琼,卫亚丽,等.杏鲍菇多糖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6(20):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