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境界的人本属性及其现实样态*
2018-04-12浦家滢
浦家滢
(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一、文化的发生机制:文化的人属性与“第二自然”
人总是文化的人,文化也总是属人的。正如蓝德曼所说,“我们是文化的生产者。但我们也是文化的创造物”。②
人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存在,使得人先天有一种要将自身本质进行“外化”的要求。而人自身的抽象化、形式化能力,又致使人不自觉的将直观的生存状态固定下来,再加之人的自由能力更使得这种固定具有了创造性,而不是单单对自然的重复,所以形成了与自然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在人类社会中不断被培育与教化,而扩展为人类整体的精神世界,而这个世界就是文化。文化从其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人的生命的表达,所以文化精神一定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在人的生活方式之中的。所以文化本身就是属人的,也因此文化必然是对人的本质的揭示。文化的自我创造性其实就是人的创造性,文化创造的历史过程就是人的历史过程,文化创造的过程的整体性就是人的整体性,人以自身为目的,那么文化必然也是把人作为终极目标的。所以在我们发现人与文化的相生关系之后,我们会注意到,看待文化的问题时候要先对人的本质先进行把握。但是文化与人的自然属性无关,因为文化不是对人的外在境遇的解释,而是对人内在本质的规定性的把握,据此而形成超越自然属性的“第二自然”。
人在自然中生存,但是人对自身能力运用的渴望使得人对现存自然有了创造性改变的动力,将现存世界通过符号、制度和物品等“文化形态”来表现出来,而这些“文化形态”就构成了人所特有的文化。而德国生物学家格伦就对人的这种能力进行了剖析。他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的非专门化(un specialization)使得人不能像动物一样凭借某种自然本能在自然界中生存,所以人由于先天的自然缺憾只能通过后天来弥补,而这种弥补活动就是文化,所以文化是人的“第二本性”。所以我们说文化其实是对自然的超越而形成的“第二自然”。文化是对人生命的体现,它出生于人的现实生活中,在文化的发生之日起就与自然保持着亲近关系,但它的成长使得它并不被限制在自在世界之中,它与人的生命活力的绑定,使得文化天然的显现出创造性。它使人的现实存在不断抽象,不断提升,最终造就超越于自然的精神世界,而这种提升又使得人自身在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所以说文化从根本上就与人的内在精神相关的形上追求。因为文化的超越向度的形成,其本质上与人对形而上学的追求有关,是人对形而上学的构建的具体表现方式。而形而上学是以“境界”为确立目标的,致使文化哲学的思考亦是离不开对“境界”的追寻。
二、文化的形上追求:文化之境界的形成
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它表现人的生命存在又超越人的生命局限,它本身就是人对现实世界的再创造,其表现形式就是把现实世界提升为感性符号,实际作为精神的对象而存在,所以其存在就是形上的存在,所以文化本身就内涵着对形上世界的追求,对形而上学“境界”的不断追寻与创造。因为形而上学提供的不是关于人的知识或者对人的规范,而是给予人不断超越自身、升华自我的那种人的境界。进一步讲,人创造出的文化又会随着历史发展的沉积演化成为一系列的规定,反而对人自身的生活加以限制,而人又不得不对这些限制产生反应,接受它的强制。这时文化的群体性特征就明显的表征出来:“文化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对于个体的存在往往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或强制性,它一旦形成,就对生活于这一文化模式之下的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生活具有制约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③。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文化的这种力量。于是人在文化之中便产生了两种背离的感觉:一是置于文化创造过程中所体会到的自由感,一是被文化反身诸己限制时所感到的束缚感,使得人的精神存在又被紧紧的束缚在生活之中,于是人在生活之中开始处于自由与强制的两难境地。而正是这种悖论痛苦的文化生活使得人对于文化的认识与反思变得深刻与明晰,所以正是这种自由与强制的紧张关系,使得文化最终提升为一种境界。
文化之所以能提升为一种境界,其原因在于文化本身是一种具有抽象性质的精神产物。它既是对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的提升,使得文化本身具有一种稳定性。另外文化也是对人不同生活方式的整体覆盖,所以文化又有了总体性特征。最后,文化从其发生机制讲,是整个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产物,所以文化必然具有整体性。正是因为文化具有稳定性、总体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使得文化能够最终提升到形上之中,成为具有形而上学性质的文化境界。也使得文化具有哲学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而对文化哲学的境界提升使得文化哲学获得了自身的总体性和深层价值,使文化在理性之下进行有体系的构建。但是这种文化境界的构建在其根本上所表达的是与人的生活意义有关的理论的构建,给人提供的是时代精神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真实”的世界图景的提供。④所以其体现的是对现实文化的重构,与人的真实世界相关。当然这种“真实”与科学的真实无关,不是对物理世界的反应,而是对人的“真实”全面的表达,即面对“实然”,又包括“应然”,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整体写照。文化哲学以结构体系的方式完整的体现着人对世界的认识方式、理解方式和生活方式,真实图景是文化哲学无法摆脱的出身。反之,文化哲学自身境界的改变也会使人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因为文化哲学的总体性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形成并渗入现实生活的,成为人们观念的基本经验,并成为人的一种世界观的方式。据此,文化究其根本是人的文化,是从人的生活现实中发生出来的文化所以文化所提升的境界是与人相关的境界,与人现实生活相关的境界,据此对于文化哲学的思考必然要奠基于现实文化之上,而不是传统的本质主义的狭隘的认知理性的思考方式。所以梁漱溟认为,文化在其本质上表现为一种人的生活样态。
三、文化的最终样态:人的现实生活
文化的本质就是生活,就是人面对的现实的存在,就是人世界的生命状况。文化本身就是人生命的流淌。因为文化哲学之境界的构建,无论是溯其发生机制,亦是论其存在本体,还是追求最终目的,都是生活世界本身。所以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和研究应该源自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对人类生活历史进行研究,其结果必然是文化境界要求对现实回归。而人的生活样态本身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所以它必然要面对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与碰撞,文化哲学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之间对平衡点的寻找,而这种寻找就在于人的现实生活模式之中。
而马克思的现实路径似乎为我们文化哲学的现实样态提供了理论支持。正如霍桂桓对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就是作为社会个体而存在的现实主体,在其具体进行的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其基本物质性生存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和享受更加高级、完满的精神性自由,而以其作为饱含情感的感性符号而存在的‘文’来化‘物’的过程和结果。”⑤按照这个定义我们会发现文化其实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物化”一个是“精神”。文化以符号的样式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中存在,并在社会关系中的制度建设中体现,甚至在可能境遇下将这些符号以产品的方式出现在物质世界。据此文化的双重属性使得文化和现实有了亲和的可能。
而其原因正在于文化本身具有的人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⑥只有人对世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生存基础上,而是作为一个有生活感的个人的存在,体现着人的生命活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⑦所以“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⑧。既是说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本质的体现就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文化作为人本质的提升就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文化必然表现为人现实生活样态,文化哲学的所表现的的境界是人所特有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生活样态的体现追其根本在于人的实践,而马克思对人的实践理论的阐述深刻的揭示了其中的本质所在。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揭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而实践就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据此拉开了对人的实践性意义论述的序幕。但人的实践是建立在外部的感性世界基础之上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都不能创造。”⑨所以“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⑩,人需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与自然在不断的交互过程中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对感性世界的依赖性是真实存在的,文化哲学境界的人属性注定了它必然要面对感性世界这一基础。但是实践作为人创造性的一种方式,与单纯直接的反映世界不同,“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1,并且在分工中将实践的力量展现的淋漓尽致。据此,实践本身就预示着生命具有着创造性的活力,他对感性世界的要求不仅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改变世界”。因此,人并不会无意识的生活于自然界所提供给他的现状,而是有意识的对自然界自在状态按照自身的尺度改造,并衍生出一种人所特有的具有文化性质的生活。据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所谓哲学境界,就是人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批判的自我意识所确立的‘应然’目标的境地。”○12
马克思不仅为文化哲学对现实样态的回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可能路径,而且他本身的哲学就是一种文化哲学的论述方式。马克思哲学中所蕴含的对历史批判的特质使他没有局限在一个纯粹哲学的理论层面来探讨问题。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描述,都是和他那个时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复归和全面发展而对人的现实生活所开展的批判活动。他已经不在停留在书斋里进行思辨哲学的论述,而是与人的现实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对文化创造活动进行批判与建构,为人类的文明演进提供了巨大的前进动力。
四、文化哲学现实境界的当代意义
随着20世纪人类文化状况的全面改变,使得文化哲学问题从隐形哲学变成了当今最具影响的显性哲学,打破了文化的自在状态,文化自觉成为这个时代的现实要求,据此文化哲学于这个时代的意义也就变得重要了。对文化的反思已经升为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主题。
文化哲学将哲学的形上思考奠基在现实文化之上,使得哲学的形上追求从本质主义旨趣转变为一场关于人生价值意义的对话,使得哲学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感受时代,提升为真正的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之前对生活世界的深度遗忘,造成了哲学对生活世界的“失职”,而文化哲学对生活世界的回归,让我们的视野从本质主义中转移到生活世界中。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导致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的贫乏,文化哲学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我们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生机,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现实境遇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
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种由文化哲学的实践品格所决定的植根于现实生活样式之中的文化哲学,使其必然伴随着多元化理解。这种对文化哲学的多元性阐述虽然促进了文化哲学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于文化哲学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混乱,因此我们在回归文化哲学的现实生活时也要理性的认识到其中伴随的问题。
注释: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15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②蓝德曼.哲学人类[M].工人出版社,1988:264.
③衣俊卿.文化哲学15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④陆杰荣.论哲学境界的世界观品格[J].广东社会科学,2004(1).
⑤霍桂桓.文化:是什么和为什么?[N].光明日报,2011-08-03.
⑥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47.
⑦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67.
⑧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72.
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42.
⑩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4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make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蓝德曼.哲学人类[M].工人出版社,1988.
[3]陆杰荣.哲学境界[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4]衣俊卿.文化哲学15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陆杰荣,张伟.哲学境界:诠释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新视角[J].教学与研究,2008(11).
[6]陆杰荣.论哲学境界的世界观品格[J].广东社会科学,2004(1).
[7]李鹏程.我的文化哲学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1).
[8]霍桂桓.文化:是什么和为什么?[N].光明日报,2011-08-03.
[9]何萍,李维武.文化哲学对 人的本质的揭示[J].哲学动态,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