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

2018-04-12麦光怀王志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步速步长髋关节

麦光怀 王志军 严 文

广东省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佛山 528211

脑梗死是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早期静脉溶栓虽然能迅速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但是难以避免再灌注损伤发生,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造成功能障碍[1]。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后遗症,有学者发现[2],早期运动控制强化训练能改善患肢肌张力,提高其步行能力,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为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有效训练方法,将运动控制强化训练用于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观察组:男9例,女6例,年龄56~78岁,平均(65.3±5.1)岁;病程5~45d,平均(31.1±4.3)d。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52~71岁,平均(65.1±5.3)岁;病程8~49d,平均(31.9±4.2)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病程<3个月;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可与本研究配合者;一侧下肢功能障碍者;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既往脑外伤及脑肿瘤史者;精神疾病史;下肢骨关节损伤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认知功能障碍,无法进行交流者。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L与BBS、FAC、MBI评分比较(x ±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长、步宽、步速比较(±s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长、步宽、步速比较(±s )

注: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长、步宽、步速对比较,t=0.289,0.136,0.043,P=0.774,0.893,0.966,两组治疗后 FMA-L、BBS、FAC、MBI评分比较,t=3.021,2.148,2.273,P=0.005,0.040,0.031

组别  时间  平均步长(cm)  平均步宽(cm)  平均步速(cm/s)观察组(n=15)  治疗前 30.84±4.03 7.62±4.32 30.12±4.58治疗后 42.36±6.87 10.56±2.59 40.63±6.71对照组(n=15)  治疗前 30.41±4.12 7.41±4.11 30.05±4.41治疗后 35.69±5.09 8.52±2.61 35.69±5.08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三头肌牵伸,三头肌放松按摩,拮抗肌力训练,20min/次,同时进行上下楼梯、步行、斜板站立训练,每日2次,20~30min/次,共训练8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运动控制强化训练:(1)主动控制训练:健侧取中立位,患侧髋关节进行内收、外旋、外展、外旋运动。(2) 位置控制训练:患者取仰卧位,髋关节外旋、外展。(3)动态稳定性训练:患足在地面上踩,健侧持中立,进行内收、外旋、外展运动。(4)快速反应训练:健侧持中立位,患侧下肢从外旋位快速转为内旋。(5)定位收缩训练:健侧保持中立,进行患侧髋关节内旋、内收、定位、收缩训练。(6)单腿直立伸膝运动控制:双膝保持屈曲30°,健侧下肢离地,患侧下肢独立支撑;(7)膝关节站立训练:患者保持站立位,膝关节在30°范围内屈伸,随功能改善逐渐将伸缩范围缩小至15°。每次锻炼20~30min,每天1~2次,共训练8周。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对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步长、步宽、步速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评估[4]。采用足印法进行步态分析,计算患者平均步长、步宽、步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L、BBS、FAC、M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与BBS、FAC、MBI评分及步长、步宽、步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长、步宽、步速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步长、步宽、步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脑梗死已经成为致死病因首位。脑梗死具有极高致残率,对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如何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是发生率最高后遗症,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是促进功能障碍恢复的有效措施。

下髋关节是站立及行走时保持身体稳定基础,而良好膝关节功能是维持下肢行走、站立稳定的关键[6]。因此,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时,应重点恢复髋关节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7]。髋关节稳定性不仅与其特殊解剖特点、关节腔负压作用相关,也与短外旋肌、臀小肌、股方肌等功能相关[8];膝关节动态稳定性与股内侧肌对伸膝良好控制密切相关[9]。从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FMA-L与BBS、FAC、MB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提示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可明显增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本研究进行运动控制强化训练时,重点实施髋关节与膝关节稳定性训练,髋关节训练过程中,患者多为仰卧屈膝位,使髋关节呈45°屈曲,减少髂腰肌对骨骼的拉力[10]。外展外旋动作可对髋关节动态稳定性进行充分训练,也能充分作用于短旋肌,建立髋关节运动控制与感觉反馈,为下肢功能恢复建立基础[11]。在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训练时,其主动肌为股内侧肌,通过股内侧肌与腘肌协同,有助于保持膝关节稳定性[12]。站立位进行膝关节运动训练,有助于激活股四头肌,从而增强膝关节稳定性[13-14]。通过上述训练内容,可使下肢关节获得充分锻炼,进而达到促进平衡能力与下肢功能恢复的目的。

有学者指出[15],步行能力是反映患者运动耐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步长、步宽、步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可有效增强患者步行能力,提高运动耐量。同时,步长、步宽、步速等步行能力指标改善,也表明患者能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患者负担,也有助于功能锻炼进一步开展,起到良性循环。

综合上述,运动控制强化训练能促进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也能提高步行及平衡能力,通过促进整体运动功能改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晓妲,李淑杰,章岳飞,等.早期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34):4669-4670.

[2] 吕尤焱,王永春,张黎明,等.脑卒中患者下肢量化运动控制训练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6):603-605.

[3] 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组.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1):1-6.

[4] 毕胜,纪树荣,顾越,等.运动功能状态量表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14-116.

[5] 麦光怀,程万春,严文,等.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的临床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3):264-266.

[6] 李周,刘望萍,罗艳,等.强化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3,28(5):345-347.

[7] 孙德标,韩飞,张大威,等.运动轨迹控制训练对早期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重度减退的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2,34(14):1213-1215.

[8] 樊留博,刘宝华,田瑛,等.基于Bobath理念的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性偏瘫患者干预效应的临床研究 [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9):1405-1407.

[9] 梁天佳,吴小平,龙耀斌,等.手抓握训练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3):193-196.

[10] 杜相珠,张运旭,商淑梅,等.强化步行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4,18(12):2406-2407.

[11] 吴莹,李雨峰,黄林,等.行为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2):85-87.

[12] 朱宁,马奇,李小军,等.反馈式强化躯干和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54-56.

[13] 李周,周虹,孙莹,等.综合康复评估及训练系统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的运动控制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7):663-664.

[14] 孙志成,朱晓军,管重远,等.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4):270-273.

[15] 董一,刘贤秀,韩莎莎,等.智能运动控制训练结合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6):594-595.

猜你喜欢

步速步长髋关节
中心差商公式变步长算法的计算终止条件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性的行人过街信号优化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基于Armijo搜索步长的BFGS与DFP拟牛顿法的比较研究
步速与住院高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一种改进的变步长LMS自适应滤波算法
步速与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健康老年人舒适步速测评的Meta分析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