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
2018-04-11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校刊编辑部,辽宁 大连 116013)
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2016年7月1日,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推动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现代化治理水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一方面促进各国文化交流联系,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带来思想上的碰撞,容易使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出现矛盾。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社会价值观认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去。
一、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文化自信,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既是基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苦难和奋斗中民族自强和文化自觉的展示,又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迫切需要;既是对全体中国人树立文化自强自信心的鼓舞,又是对当代一切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击,包括百多年由于受侵略受压迫造成的某些人中残存的民族自卑情结的解扣。”[3]从根本上说,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历史和现实都已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文化自信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历史重任,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只有大学生群体坚信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坚定对文化的自信与信仰,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在大学时期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
以传统文化为例。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有了将近100年的反传统的历史,而这样的一个反传统,是因为自近代以来,当西方列强以枪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应对西方世界侵略的时候完全无效,所以我们是经过痛苦的抉择,选择了向西方学习。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他们的名言都白纸黑字记录在历史中,这是中国人从自身的屈辱和挫折的历史中,最终得出的一个新的选择、新的结论。现在在中国继续追求富强、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来论证,我们为什么要回归传统,究竟在中国走到今天这个阶段的时候,传统文化到底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价值观重建,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些必须让当代的大学生认识清楚。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能不能够找到市场经济的萌芽,能不能够开出民主自由的花朵,尤其是对于我们今天的价值观的重建来讲,能不能够把我们的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传统的价值观融入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中去,这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对传统文化如此,对革命文化如此,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如此。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群体,更应充分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以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夯实个人发展的根基,把握前进的正确方向。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认同,即深植底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支柱,传承中国革命文化;点亮未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二是引导大学生在处理外来文化时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能够理性接纳优秀外来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孕育而成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血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厚的精神理念,“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等等,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5]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列举的15种思想中,于“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世界性难题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有益,也将惠及世界。
2.弘扬革命文化。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特色鲜明的革命文化,它们已深深溶入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之中,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得到升华,成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动力。
3.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凝炼成意义深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成为新时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二)对待外来文化,始终保持兼容并蓄的开放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西方的一些节日受到许多大学生的喜欢,西方的价值观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辨证看待西方文化,在中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中,不被西方所宣扬的民主、自由思想所蒙蔽。不盲目、过度崇拜西方文化,坚定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正是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营养,才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应保持兼容并蓄的开放视野,“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5]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地缘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它汇聚了该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体现了该国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积极成果。我们既不能崇洋媚外,一味地奉外来文化为圣经,把它们作为自身文化发展的模板,对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过度赞扬;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对异质性的文化采取敌视、轻蔑的态度。而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本国文化为主体,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对其求同存异,积极找寻外来文化中适用于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元素,有选择地进行吸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为本国文化的发展服务。
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
坚定文化自信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是全球化时代赋予青年学子新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担负起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其中坚定文化自信是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导致大学生产生混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甚至对中国未来失去信心。目前看来,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在情感上有高度的认同和认可,但同时,价值观念传播多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冲突、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文化冲击、社会转型中某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影响,可以传播和扩散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会在大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促使一些人形成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等观念,社会的开放性使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与主流文化所传播的社会主义正能量相悖的价值取向,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网络的发达,加速了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播。多元价值观念挑战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并以加速度的方式出现在大学生的视线中,导致大学生产生理想与现实的认知差异。
(一)对待传统文化
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同本民族文化,能够辨证地分析和看待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在心理上对传统文化有自豪感,同时能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的发展,对发展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不应只在情感上认同,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中。在发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在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越来越少,有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自己无关,说明了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不足。有个别大学生认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没关系,甚至出现认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和时宜,不如西方文化好的思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缺失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容易在爱国情感上出现误区。
(二)对待革命文化
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大学生大多是了解的,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结晶是赞同的,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革命文化持认同和肯定的态度。但是随着革命年代逐渐远去,生活在和平年代的90后大学生生活安逸,往往对课本、宣传材料上的革命精神缺乏正确认识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年代的久远、生活上的差距,有的大学生对我国革命精神,例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带有怀疑态度,甚至漠视革命精神在我们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上的鼓舞。其中原因,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和导向性,表现出与革命文化价值观异质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稀释着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有些人以自身的所谓经验“控诉”社会,能够迷惑各方面均不够成熟和理性的大学生,当他们认为社会现实与所接受的主流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时,容易感性地把责任归咎于革命文化本身,倾向于认同自己所看到的“真相”,从而出现对革命文化的质疑甚至排斥,淡化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曾经有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一股风气,叫否定崇高,凡是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崇高的、令我们民族感到自豪的,一律都予以否定,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先烈的段子,许多都是负面的,少数大学生也对此津津乐道,不加分析地传播。他们可能忘记了,什么都可以娱乐,祖宗不能娱乐,先烈不能娱乐,不然怎么解释我们民族的传承!怎么解释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
(三)对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整体上是积极地而且正在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同本民族文化,能够辨证地分析和看待我国文化发展现状,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作用和地位,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正确看待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认为虽有困难但一定会发展越来越好。但是仍有少数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关心,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存在怀疑或者不正确的态度,缺乏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
(四)对待外来文化
在大学生中,认为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各有千秋的,不在少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西方的诸多节日受到许多大学生的喜欢,西方的影视作品、音乐、文学作品等得到追捧,西方的价值观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目前看来,大部分大学生能辨证看待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更加有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满足人民需求。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意义最大的节日是春节和中秋节这种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节日。但是在中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明显带有西方的特质,被西方所宣扬的民主、自由思想所蒙蔽。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过度崇拜容易造成大学生丧失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严重。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技术优势别有用心地争夺青年,向他们渗透西方的意识形态,并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历史、英雄人物进行肆意的抹黑,形成革命文化传播的障碍。这些异质信息之间的交织和激荡,导致大学生面临太多选择。古人云,“多则惑”。“人们面对太多的认同选择,往往会比没有选择和选择相对少的时候,有更多的犹豫、更多的迷茫和困惑,故不容易做出选择而难以形成新的认同。”[6]太多的认同选择导致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产生困惑,而对新的认同还在选择和甄别中,因此,海量性的信息导致了大学生对革命文化认同的缺位、虚无。
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路径
针对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行为上的实践相分离的现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多方面提高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和灵活性,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价值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文化自信,不是什么别的自信,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根”和“魂”,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更在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引导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7]自觉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扎根落地,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8]马克思主义若要被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就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生根发芽的基因,使其带上显明的中国本土特色。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要想发挥其时代价值,跟得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步伐,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促进自身的现代转型,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指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当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这样,当代的大学生才能充分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把道德教育作为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切入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0]立德树人,道德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文化自信,弘扬的是文化,塑造的是人格,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1]
中国古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从建国理念的高度加以重视的。中国古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善良的方面得到不断地增长,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这是教育的核心和目的。通过学习,德行不断地增长,过失得以挽救,说明教育达到了目的。如果通过教育,还是沾染了不良风气,说明我们的教育适得其反了。现在,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在应试考试的背景下,并没有把做人的教育放在基础与核心的地位。按照我们的教育理念,随着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德行越来越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当然要比小学生高才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情形不是这样的,现在的情形是小学生被教育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而到了大学,只要整理好自己的床铺、考试不作弊、不偷别人的自行车就行了。说明大学生没有随着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德行越提升。现在的问题是,高等院校越来越变成了高等知识和技能的传习所,做人的教育基本难以看到,即使有也没有收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近些年来大学生中出现的马加爵、“我爸是李刚”等事件,虽然只是极少数,但也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滑坡。道德滑坡的背后,实质是文化的缺失,是文化的自以为是。有一句话曾在网上流传甚广,“不要走得太快,请等一等你的灵魂”。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我们走的太快,而是在邯郸学步中,丢掉了我们做人的根本。大学生的年代,正从单纯走向成熟,从感性趋于理性,世界观、价值观还在朦胧、摇摆中,从道德教育的深化入手,塑造大学生的高尚人格,树立大学生的崇高信仰,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但是文化自信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而是人的自信。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一是理解他们的诉求,使文化自信成为大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的自主性活动。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自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第二是发挥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和对“人”的日益重视,使大学生能够理性认识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以及道德水平,自觉增强接受教育进而促进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的能力。第三是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文化自信教育不是硬性灌输,告诫大学生应该过什么样的标准生活,而是向大学生揭示可以且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使大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坚定文化自信。
(四)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创新,提高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灵活性
要增强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通过系统全面讲解中华文化形成历程、丰富内涵、时代价值等内容,提升中华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水平,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使大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思想上肯定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行为上践行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脊梁。要增强文化自信教育的灵活性,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融入到校园人文景观设计之中,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将二者完美结合,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认同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仅有GDP世界第二的有形指标,不是大国;文化,和GDP一样,是夯实大国地基的有力支撑。既要防止‘去中国化’的悲哀,也要对传统文化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进而‘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是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出发的必然之路。”[12]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
[3]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18-01-08(15).
[4]田克勤,郑自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6]谢年华.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面临的挑战[J].社会科学家,2010(12).
[7]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10]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12]蔡晓辉.从传统出发,重塑大国灵魂[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928/c1003-2575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