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弘扬抗联精神
——评李倩《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
2018-04-11
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研究做出了重要指示,他强调,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要通过加强史料收集整理和舆论宣传工作,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过程中不可动摇的中流砥柱作用。在同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也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一系列讲话为新时期我国的抗日战争历史研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2017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各类历史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的概念,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数次讲话精神的贯彻,表明了长期以来存在分歧的抗日战争起点问题得到了最终解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长达十四年可歌可泣的艰苦斗争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的,集中黑、吉、辽等多省专家学者的科研团队的研究项目“东北抗联档案文献资料整理、翻译与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项目主持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倩于2017年5月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作为该项目的阶段成果,集中反映了项目团队数年来的艰辛努力,实为抗联研究领域的又一部力作。
该书以34万字的篇幅专门论述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抗日事迹,这在以往的抗联研究中比较少见。相较于大部分抗联研究成果以抗日联军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李倩研究员的成果无疑是重点突出,见微知著。这一成果通过对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不同时期建制、战斗生活、战果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真实地再现了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团结东北各民族各阶层,与日伪军展开长期斗争的英勇事迹。
全书共分八个章节,以东北抗联第一军不同时期发展壮大的历程为脉络,以第一军的建制沿革与战斗战果为主要线索,对第一军十余年抗战斗争中的重大事件一一进行梳理,为读者描画了一部还原抗联英烈战斗生活的恢弘画卷。在作者的笔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指导下活动的。从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前身吉林抗日义勇军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斗争的浪潮中打响了武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时起,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所属各级党组织就在不断发动、支持和领导着抗日义勇军,在吉林各地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到1934年冬,在中共南满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军,在南满各地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斗,不断扩大抗日游击区。在《六三指示信》与《八一宣言》的精神指示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也走向了高潮。
作者对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后的斗争活动着墨甚多,用很大的篇幅对第一军下辖的第一师与第三师的西征,以及第一军各部与第二军各部如何密切配合,以密营为依托,通过游击战的形式粉碎日伪对东边道地区的“独立大讨伐”等作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第一军牵制住东北的关东军入关,有效支援全国抗战的重要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1938年到1940年,东北地区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第一军也进入了一段艰苦斗争的时期。作者对这一时期中共南满省委和第一军主要负责人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对第一军、第二军进行改编转移,如何在长白山西麓广大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斗的英勇事迹进行了论述。对第一军在战略上对日伪军的牵制以及心理上给予侵略者的震撼做出了肯定。此外,作者对第一军转移到苏联边境地区,派遣小部队渗透到南满地区开展游击活动,以及配合苏联红军对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予以反击,肃清敌伪残余,利用合法地位建立党组织,为东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做出重要贡献的功绩也给予了正面评价。
本书的特点相对比较突出,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
首先,本书史料翔实,言之有据。东北抗联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与数量数倍于己的日伪军作战。作战条件之艰苦,胜利代价之巨大都是反法西斯战争其他战场所未有的。大多数抗联领导人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艰苦的长期斗争中,抗联的将士们也无暇留下书面的记录。这既是中国人民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也是东北抗联研究难以深入开展的原因之一。受限于史料的匮乏,已有的抗联研究存在着大量空白,相对于其他抗战研究领域而言,抗联研究成果是比较薄弱的。本书作者在写作中,除了参考国内已经搜集整理的抗联资料之外,还对俄国、朝鲜、日本等国收藏的与抗联相关的档案资料进行了翻译研究,与国内其他抗联研究成果互相印证,立体地还原了第一军的历史原貌,补已有研究之不足,丰富了抗联史的研究成果。
其次,本书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指示为指导,对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这样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打响抗日第一枪,在漫长而艰苦的时间里始终坚持在抗战第一线的史实进行了重点阐述。对中共南满州省委及所属各级党组织对抗联活动的领导以及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本书的内容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的绝佳例证。
第三,作者在本书的写作中跨越了学科的限制,将历史结论建立在多角度、立体地研究方法基础之上。作者借鉴了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在本书中再现了第一军与日军作战时的战场环境,描述了第一军战斗生活真实场面。作者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抗联老战士的抢救性采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作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刻剖析了第一军的活动对生活在日伪统治下的东北人民心理上的鼓舞与鼓励。此外,作者还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日军与第一军作战前的战前部署以及战后报告进行了分类归纳,为第一军几乎每一场重要战役制作一目了然的“敌我战损统计表”“敌我武装力量变化表”等,通过量化的考察,对第一军的活动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最后,作者在本书中不仅仅将自己视为抗联历史的记录者,而是凭借着历史同理心,结合史实,对第一军在形势复杂多变的战斗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作者十分明确地指出,第一军能够在成立后取得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中共中央正确路线方针坚决执行,对脱离东北斗争实际的要求敢于反映,能够从实践出发灵活地制定因地制宜的作战方针。作者以饱含敬佩的笔触描绘了第一军在艰苦环境下体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对第一军将士视死如归,顽强抗争的革命精神给予了最深情的歌颂。可以说,作者对每一位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贡献出自己一切的抗联战士事迹的记录都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是对一切历史虚无主义论调的无情鞭挞。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资料丰富、论证严密的学术著作,作者在详尽的论述中穿插了大量照片与图片,让读者在阅读那段历史的同时能够直观地感受抗联将士的风姿与风骨,白山黑水的美丽与丰饶;令人在回味那段血与火交织时代的同时不禁感叹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想来,以史为鉴警示后人也正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