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修辞学》2018年目录汇编
2018-04-11本刊编辑部
(作者后括号内数字表示起止页码)
本刊编辑部
第1期(总205期)
新年寄语
祝克懿 (1-1)
副语言意义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詹姆斯·马丁 米歇尔· 扎帕维尼娅
(吴启竞 王振华 译) (2-33)
当代西方论辩研究对修辞的回归
——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教授访谈录
汪建峰 (34-41)
修辞论辩与受众的本质
——关于论辩中受众问题的理解
克里斯托弗· 廷德尔
(汪建峰 译) (42-58)
先秦语体类型及其解释
——以《左传》为主要论据的研究
刘承慧 (59-73)
论领域变体性质的职场汉语教学
曾毅平 (74-81)
当代新兴构式“我A,我B”研究
温锁林 (82-91)
“当代修辞学的多元阐释”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望道修辞学论坛述评
储丹丹 王 心 (92-95)
“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修辞学卷”《启林有声》出版
(33-33)
《当代修辞学的多元阐释:“望道修辞学论坛”论文集萃》 (第二辑)出版
(58-58)
第2期(总206期)
汉语篇章句及其灵活性
——从话题链说起
屈承熹 (1-22)
学术文本读写转换之二:碎片信息管理及再叙述
谭学纯 (23-33)
叙事语篇与论证语篇的体貌差异
李晋霞 刘 云 (34-43)
从独语句的存在看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王文斌 (44-54)
新媒体话语中错误-修补分析
——以新语体QQ聊天为例
徐赳赳 (55-62)
从当代流行语看社会文化变迁
周 荐 刘静静 (63-70)
基于修辞结构理论的多模态语料库研究
张培佳 冯德正 (71-81)
从生成词库论看认知转喻现象的语义解释
李 强 (82-95)
“年鉴”还是“月令”
邵毅平 (22-22)
第3期(总207期)
主持人语
王东亮 (1-1)
普遍的语言学与“可怜的语言学家”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龚兆华 王东亮 译) (2-16)
南海仲裁案“裁决”书的批评性互文分析
辛 斌 (17-24)
互文语篇理论视域下的语篇副文本系统研究
——以学术著作语篇副文本系统为例
王志军 (25-37)
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情感与修辞互动研究
张永伟 顾曰国 (38-54)
从语篇到语体
——寻找回家的路
丁金国 (55-66)
论新兴结构“简直了”形成的机制与动因
——兼论“副词+语气词”独用在当代汉语中的新发展
吴春相 曹春静 (67-76)
汉语反问句重音的程序功能及语用推理
黄 莹 章礼霞 (77-83)
庭审语境中公诉人话语停顿的动态属性及修辞功能
陈海庆 刘亭亭 (84-95)
《汉语积极修辞的认知研究》出版
(83-83)
第4期(总208期)
断言、知心与修辞立其诚
顾曰国 (1-14)
一本修辞学著作的中国传奇
——中国现代修辞学史研究的新发现
霍四通 (15-26)
以你的道理来论证我的立场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论辩
刘亚猛 (汪建峰 译) (27-40)
论语言的共变原理
马清华 杨 飞 (41-52)
确认与强调:“实”的主观意义和语用功能
杨永龙 (53-63)
“意思”的意思
——语义演变与语境吸收
姚 尧 (64-75)
从互动交际看“好吧”的妥协回应功能
郑娟曼 (76-85)
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的欧化路径
——基于《开明国语课本》与苏教版《语文》的对比研究
朱一凡 (86-95)
第5期(总209期)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证据问题
陈 平 (1-12)
消极修辞对象的一般化及效果的数量化:从“的”的选用谈起
陆丙甫 于赛男 (13-25)
主持人语
毛履鸣 (26-27)
发展阴阳修辞:从和谐互惠到异中共存
毛履鸣 (赵烨冰 译) (27-36)
语言工作与写作教学
布鲁斯·霍纳 (廖巧云 贾代春 译) (37-45)
论辩写作教学:摒弃亚里士多德劝说论,采纳儒家谏言说
阿拉贝拉·里昂 (鞠玉梅 译) (46-54)
“R不是一般的X”构式的高程度性质及其获得途径
宗守云 (55-62)
话语分析范式与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何 伟 魏 榕 (63-73)
基于逻辑结构标记的政治话语体系内部分化机制研究
汪欣欣 (74-84)
佩雷尔曼新修辞学视域下论证评估研究
蔡广超 (85-93)
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第一届修辞学前沿理论国际研讨会”综述
宋平锋 邓志勇 (94-95)
第6期(总210期)
修辞的功能与形式
巴里·布鲁梅特 (郭恩华 李秀香 译) (1-6)
也论隐喻为什么可能
龚玉苗 (7-18)
“来+NP”的构式特征及构式能产性
施春宏 李 聪 (19-35)
从“没有”的演化和使用看汉民族的空间性思维特质
王文斌 张 媛 (36-47)
“有+零度 (中性)名词”结构的认知和语用阐释
束定芳 (48-54)
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与机制探析
殷祯岑 (55-67)
场景时代的军事公共外交话语
李战子 (68-76)
立法语言中的但书和非但书研究
骆慧婷 王 珊 (77-89)
中学与西学相约聚首 符号与修辞携手前行
——“符号与修辞”前沿理论工作坊述评
黄 兵 林慧珍 (90-91)
“修辞和语法的互动研究”高峰论坛述评
姚 远 陈 伟 (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