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认识维度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
2018-04-11包心鉴
包心鉴
(济南大学 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党的十九大顺应时代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在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的基点上,高屋建瓴谋划党和国家发展大局,鲜明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从新时代出发,凝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定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结论。新时代,既是基本尺度,以此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总结我们党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凝练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又是战斗号角,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军号,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懈奋斗、不断前进。
作为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重要实践,又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前进的最强大动力。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强大的功能,与此相适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亟待在新时代新实践中进一步深化。而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亟需确立新时代的分析视角,坚持新时代的认识维度。
一、突出主题,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入研究与揭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功能与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鲜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这一时代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页、19页。这些重要论述,无疑是在新时代进一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总纲。正是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的基点上,我们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重要地位和科学内涵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明确形成和深入贯彻,对于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的最大贡献和深远意义,就是集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
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明确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习近平紧接着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他说:“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加之新中国成立以后打下的基础,这是它得以站得住、行得远的重要基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和把握的过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入认识,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最集中体现。正是在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基点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时代。
深入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在新时代新起点上胜利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需要从诸多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提炼与概括,而“四个全面”,无疑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遵循的最基本规律。“四个全面”,作为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配套的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还有战略保障,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基础最重要战略目标,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重要基础。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胜利实现,中国现代化无从谈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法实现。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必须把我们在现阶段的所有奋斗牢牢聚焦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28页,第21页,第22页。
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最重要战略动力。总结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历史与现实雄辩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1页,第59页。习近平尤其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③《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1页,第59页。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开辟了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境界,在深化制度治理这一根本问题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强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强调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28页,第21页,第22页。这一论述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确立的基本治国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深入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高度,赋予全面依法治国以更加本质的意义和更加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28页,第21页,第22页。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下制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任务”,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总任务”的确立,有力开辟了当代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新时代,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全面从严治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核心工程”,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最重要战略保障。习近平反复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最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最核心内容,也是最关键环节;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再次警示全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总之,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思想和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深刻表明,“四个全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布局,始终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紧紧抓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高屋建瓴确立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本质性地深化了对中国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时代,为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基本路径、提供了重要保障。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历史方位”上深入揭示“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战略地位和科学内涵,无疑是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的最重要着力点。
二、贯穿主线,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进程和现实指向的高度,深入研究与揭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髓与真谛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价值理想,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实现这一美好理想奔走呼号、上下求索、浴血奋战、抛洒热血,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呕心沥血、久久探索、前赴后继、奋斗不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纲领,开启了依托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开辟了通过“三步走”战略和改革开放之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承接起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接力棒”,鲜明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力开辟了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新时代。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价值取向是现代化,其主体内容是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啻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髓与真谛。当前我国现代化正行进到一个新的关键节点上。党的十九大制定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时间表”: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我们既要如期全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胜利完成中国现代化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即前15年和后15年。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历史交汇期”、两个“发展阶段”,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现代化。这样一条主线,深入贯穿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部过程和各个层面,是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深入研究和揭示“四个全面”精髓与真谛的基本逻辑思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要义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从其本意来说,就是实现和满足人的现代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因而现代化的最高指数和根本标准是人的现代素质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现代化进程具备了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只有更加注重人的解放和现代素质的提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更加核心的位置,才能为最终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朴素政治意义,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的守望,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出发,着眼于解决贫困、实现温饱、走向富裕、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需求和发展目标,将这一通俗易懂且寓意深刻的概念引入我国现代化视野,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小康社会,犹如中国现代化征途上一面光辉耀眼的旗帜,鼓舞着、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美好梦想而辛勤劳作、不懈奋斗。通过30多年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小康”,这一中华民族的朴素愿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凝聚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锻造成实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是“发展”。这个发展,核心内涵是人的发展。着力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营造更加健康的社会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核心内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包括每一个地域在内的全面发展社会,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发展社会;同时还突出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在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尤其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要着力把握的基础环节。
——全面深化改革,核心要义是实现制度现代化。
制度现代化,是后现代化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现代化。制度是一种以规则或运作模式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各种类型的具体制度,是对国家行为的规定与支撑,是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与制约。在制度体系中,政治制度尤其居于统领全局、影响各方的位置。一定的政治制度,是一定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的集中体现;政治制度完善与成熟的程度,是国家和社会成熟与完善程度的集中体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制度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最重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而深远的价值意义就在于,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制度现代化,充分发挥现代制度治理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根本性作用,实现对转型期的社会秩序的重建*魏磊:《论深化社会控制科学化研究》,《理论学刊》,2017年第2期。,从而为整个社会现代化建构起优质的制度架构,确保现代化大厦外形优美、内构永固。
制度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拨开笼罩在民主之上的种种迷雾,深刻揭示了民主的实质与本质。这就是:人民在国家制度中的位置。“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页。从作为国体的国家形态,到作为政体的国家形式,确认公民平等的地位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这就是民主。从这个本质意义说,民主就是一种国家治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着眼于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层面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路径,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以此为价值取向推进国家治理和制度改革,为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愈益完善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月版,第36页。为在新时代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制度现代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全面依法治国,核心要义是实现民主法治现代化。
现代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正确处理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法治与民主的关系,实行以民主为基础的现代法治,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关键环节。法治与社会主义更是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出现挫折甚至内乱,归根到底是囿于人治思维与模式,未能走上依法治国现代化道路的结果,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在社会主义中国走过的历史征途上,既有法治彰显带来的政通人和,也有法治懈怠造成的严重挫折。正是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世界社会主义正反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开辟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一体化的新道路,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新时代。
民主是法治的灵魂。现代法治离不开现代民主。马克思指出:“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这也就是说,法律要由人民来制定,法治要为实现人的权利和利益服务。马克思将此称之为“民主制的基本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页。。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条基本原则,明确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纲领性论述,深刻揭示了人民民主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是依靠民主的意志和力量全面推进制度现代化和法治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要义是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
现代政治从根本上说是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使命决定,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关键决定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升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是优化治国理政新战略新举措的重要内容、也是突出亮点。正是这一重大战略的坚定实施和深入实践,使我们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生了凤凰涅槃式新变化,治理了长期寄生在党的肌体上的顽瘴痼疾,使党以新的面貌赢得了人民信任、走在时代前列。实践反复表明,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能否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
处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肩负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全面从严治党,其实质就是在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中开辟党的建设现代化新境界,确保我们党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消除党内存在的体制、制度弊端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自觉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引领中国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正是从这样一种管党治党的现代目标出发,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治党与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高度政治自觉和自我担当精神,从严要求抓党建、从严管理抓干部,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取得了突出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有力表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保持坚强政治定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民心所向、正义所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四个全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四个全面”的现代化价值指向即人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民主法治现代化、党的建设现代化,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内容,鲜明昭示着“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
三、把握国情,从我国发展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和面临重大问题的高度,深入研究与揭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向与路径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问题是时代之声、实践之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顺应时代潮流、坚持问题导向、果敢解决问题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智慧、能力与胆略,深刻凸显着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特色、实践品格和价值指向。因此,深入研究和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指向,尤其要牢牢把握当代中国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和正在发展变化的基本国情。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这一重大战略判断,一方面深刻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这一新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也深刻表明,在新的发展时代和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更深入地把握和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尤其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深入回答新问题、化解新矛盾作为基本着力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我们深入研究和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根本方位,指明了价值取向,开辟了基本路径。
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深入解决问题的着力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起来的问题”。如何着力化解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差距拉大、民生短板凸显、环境治理紧迫、突发事件频发、价值观念错位、权力腐败严重等重大社会问题,顺利跨越“现代化陷阱”。二是“制度定型的问题”。如何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基本制度以更加科学性和稳定性内涵,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三是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如何着力理顺和定位三大关系,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党与人民的关系,深化政治上层建筑改革,净化优化党内党外政治生态。四是由“大”变“强”的问题。如何直面新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时代变化潮流中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在国际舞台上塑造社会主义中国新形象。这几大类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通过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几大类问题,既是过去5年我们党致力于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进一步深入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这几大类问题,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而未能来得及解决的重大问题,是本世纪初党中央致力于解决但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这也是许多国家在走向现代化征途上难以避免而成为影响政治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负历史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化解矛盾的智慧,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期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和作风,扎实工作、锐意创新,鲜明提出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正是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重大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尤其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不断彰显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巨大的思想理论魅力和实践指导功能,有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时代。
实践步伐永不停顿,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发展、在新的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拓展深化。这是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