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
2018-04-11刘建涛胡宝元
刘建涛,胡宝元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中运用了费尔巴哈著作中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类本质、异化等学术术语来表达自己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国内外有些学者据此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属于早期的不成熟的思想,进而认为此时马克思的思想还停留于费尔巴哈的理论束缚中。当然如果仅从直观的语言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如果透过这些直观的语言,真正理解了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的成果,即感性活动,那这种直观上的与费尔巴哈的雷同就不存在了。因为不发动哲学革命,就无法领会资本主义。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就是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的完成的思想是从人的本质即社会联系上讲的,是立足于感性活动的。本文试图分析马克思的这种共产主义思想,从而厘清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误解,强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同性。
一、“完成了的自然主义”:自然界等于人本身
今天我们面临着大气污染、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人类似乎已经陷入了自己设置的困境之中。化解人与自然界的紧张冲突与对立,需要从哲学的高度重新思考人在自然界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个理论难题不解决,实践中也难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建筑在近代科学和哲学地基上的二元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处于支配与被支配、操纵与被操纵的二元对立的互不通约的两极,人是作为纯粹客体的自然界的主宰者,而自然界只不过是人类的资源库和垃圾场,通往幸福之路只能由征服自然界而实现,别无他途。这种对待自然界的主体性哲学以及实践意识对当今环境生态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就必须在理论与现实中批判这种损害自然的实践意识。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这种二元化的自然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在存在论上深入阐释了自然界与人是互为对象性存在的真理。马克思认为,我们周围社会化的感性自然界并不是一如既往地现成地就摆在人类面前,相反,自然界是被它所处的一定的社会阶段的劳动及其组织形式所中介的、所生产出来的,具有社会的属性,而不是脱离社会的纯然的抽象。因此,马克思所关注和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1]90,而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的抽象的自然界。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的存在,才是对人的生成,才是感性的自然界。因此,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具有历史性,不能从历史当中强行或无意识地驱逐出去,否则就会在理论与实践中造成人与自然界的分裂与对立。而这种人与自然界互相排斥的恶果就是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以及人们在污染的自然界中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精神食粮。
自然界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作为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的自然界不是物质本体论所强调的抽象的自然界,实质上它就是人的体力、智力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属人的存在。社会的人把人与这自然界的物的这种对象性关系做成对象的属人的存在,即人化自然界,而这本身就是对象性活动的过程。而自然也就成了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创造,从人化的感性自然中直观人本身。因此,自然界本质上是人的力量的现实存在,从自然界中发现的是人本身,而人也是自然界的对象,因为作为人的力量的自然界的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不是把自然界看成是抽象的在人之外的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自然界就是人的存在,就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手稿》中深刻地指出,自然界本质上是“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1]88。社会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类现实的感性自然界,而这样的“感性的自然界……直接是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1]90。倘若我们真正地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即自然界=人本身,马克思讲这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但它还是理论上的。如果这样的理论关系在社会实践中成为人的实际的生存状态,则是现实中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关于这种自然主义的思想,马克思在《手稿》中反复地阐释:人把“自然界……作为人的生命”,“自然界对他来说……成为人”[1]83。之后在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反面又重申了这一思想,指出人与自然的二元区分是因为“人被看作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2]21。因此,只有在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社会状态中,自然界才会充满生机活力与向上的生命力量,并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的真正复活”[1]83。所以,西方社会的某些学者如美国的唐纳德·沃斯特对马克思的思想过于关注社会的斗争和人的主体性,而忽视自然的指责是不符合马克思完成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的,因而也是难以成立的。马克思的这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是西方哲学经过了2000多年的发展,又经过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才达到对于感性的自然界即是人本身的这样的理解,从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了接近并相互对话的可能。因此,马克思完成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摈弃了西方近代哲学以来所秉持的人是自然界主宰的思想偏执,也超越了自然中心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困惑,和我国立论于天地人本源一体的生命情感基础上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旨趣相通,认为人与自然界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是一体性的存在,互为彼此。
但是在现实中人类并没有把自然界视为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生命。我们今天面临的由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遭到严重破坏而导致的全球性的极度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表明,人类远没有达到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社会状态。人与自然界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仍然处在分离与对立的状态。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合法性危机》中言道,当今时代“外部自然和内在自然都达到了承受的极限”[3]。因此,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紧张性的原则性的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恶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与国际社会不可回避的共同的重大课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实际上就是要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最高境界马克思认为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通过它建立起人与自然界的自由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再互为对抗,而是互相渗透、嵌入的双生共赢的一体性存在。
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他人等于你本身
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思想始终停留于理论领域,不了解也触动不了社会现实,只是再一次承认或解释了社会现实,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因为他对以往哲学理论的变革仍然属于知识论的范畴而不是存在论的范畴,因而根本无法彻底使生活世界得到改变。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则是在把握人的感性活动中生成并完成的。马克思认为完成的自然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完成的人道主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规定性。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人是在你之外、被你支配、满足你的欲望与私利目的的工具吗?抑或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所讲的“人对人像狼一样”[4]吗?回答是否定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讲人与人之间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1]83的人道主义关系。什么是人道主义?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讲道:在真正的人的生产中“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1]184反之亦然。譬如,当他人生产的产品给了你,你拿去使用并享受,但是这产品不是你自己生产的,而你又需要它,是他人创造的产品满足了你的需要。因此,他人就成为你需要的一部分,成为你本质的内在补充。你喜爱这个产品,并在使用中感到愉悦,实质上你爱的是他人,因为产品中注入的是他人的生命力、他人的劳动,产品不过是他人力量的对象化存在。所以,马克思讲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尽管人们现在不承认或难以理解,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只是从外在的有用性看待与占有物——从产品中看到他人是我的本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的生命的表现是由他人创造的。人们在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产品而不是商品的感性交换中创造着彼此肉体和精神的感性需要,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本质——社会联系得到了相互加强。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感性生命活动以及需要在本质上是相互补充、互相爱护的,他人不是游离于你之外的存在,也不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的“他人就是地狱”[5],而是另外一个你,就是你本身,是你的本质力量所需要的对象性存在。没有他人,自己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所欠缺的需要以及与社会的联系都是无法体现的。马克思讲“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1]106。如果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即他人=你本身,也就是不是把他人理解为工具,理解为一种异化的存在,而是理解为你本身,他人就是你的本质,马克思讲这就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因此,马克思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多次强调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所创立的以感性活动为基石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为实践的人道主义。只是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中,自我才意识到自己被他人的需要、爱所证实,人与人之间的博爱才有了真正生成的基础,自由、平等也在此地基上形成并发展起来。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在现实中被直接地把握到,而不需要通过价值范畴(货币)的中介去形而上地把握。而在现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的关系恰恰是建立在交换价值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深刻地洞察到这一点,明确指出:“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的这种基础而已。”[6]
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把他人视为自己的本质的补充,也没有把他人视为自己的生命。现阶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杀伐征战,国家内部各种各样的负能量的社会问题,比如彩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由感性需要异化所导致的利益纷争等,表明人类远未达到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社会状态。凝聚在当代物质财富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财富的社会形式仍然具有对抗的性质,即具有权力的性质,马克思讲:“利益是讲究实际的,世界上没有比消灭自己的敌人更实际的事情了!”[7]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解,马克思认为必须在实践的社会关系中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这样的和谐关系是以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其基本前提的,它的最高表现就是马克思讲的完成的人道主义。马克思的他人=你本身的完成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代表着人类冲破资本的限制后展现的感性生命活动状态。
三、共产主义:“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交织在一起的生命线,马克思正是立足于哲学所面对的这两大基本关系来思考什么是最符合人性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手稿》中深刻地指出,真正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自然主义”[1]81。因此,共产主义就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完成,并且完成的自然主义和完成的人道主义互为存在的前提,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充满贪婪欲望的人不可能在自然界中重新发现自己,而对自然的破坏也必然引起人际的冲突。马克思深刻地指出,“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8]。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即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改造自然与生产力的条件由什么样的人掌握与运用,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统治关系,即人与人的支配与被支配的社会权力,因此,一个民族或社会对自然的理解是与它的社会原则一致的。资本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完成了抽象化,即人与人的感性交往是以价值范畴为中介的,是以货币的量化为标准的,不通过此中介,就不能把握人与人的感性交往关系。因此,人与人关系的抽象化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化,对自然的量化的资本控制也就意味着对人的控制;反之,对人的资本的量化控制也意味着对自然的控制。因此,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是同一个过程的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这一思想在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Max Horkheimer和Herbert Marcuse的生态危机理论中得到了很好的注释。Herbert Marcuse更是在《自然与革命》一文中明确指出,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紧密同盟者,二者殊途同归,未来的前途共同指向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就是自然界=人本身,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就是他人=你本身,因此,无论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还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我们从中发现的都是人的对象性的力量,都是人本身,只是角度、立场不同。所以,“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反之亦然,这是人的自然规定性与社会规定性的统一。强调“完成了的”旨在说明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是在人类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基础上产生的,就是财富的发展达到了这样的自我否定的程度,直接劳动不再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幅,交换价值不再成为生产的基础,生产彻底摆脱了在其中展开的对抗性的社会形式。这种社会状态才是真正的从社会关系中脱离动物界的人类社会,才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83的双重和谐与统一。这时候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就会在感性的自然界中得到全面的自我肯定和发展。因此,马克思所讲的真正的共产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这是从战略意义上讲的。
可以给共产主义加上政党制度、意识形态等具体的规定性,这些具体的规定性都有用,但不是根本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和谐与自由发展,从而破解了“斯密难题”。如若没有这种和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难以真正体现出来。而不是像有些不懂得马克思在把握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的存在论性质论证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马克思在后期的著作中否定了“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思想,而是恰恰相反,马克思后期著作所论证的正是这种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非人化或者异化的存在及其解放的路径。这一点在《资本论》中得到了证实。《资本论》所分析就是作为存在论上而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如何降格为价值增值的活动,如何服从资本增值的需要。价值的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关系。即一部人支配另一部分人的社会权力的生产,并且冲突关系的生产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感性冲突,而感性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展开不是理论活动,而是社会斗争要来。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就是在它取得它的社会性成果即物质财富的同时是以非社会性的方式即冲突、对抗的方式来实现的。经济异化的展现就是剩余价值理论,精神异化的展现就神学和宗教,政治异化的展开就是上层建筑与国家,总和起来是哲学的异化。《手稿》时期的马克思不可能全面阐释他的这些理论,就用哲学上的异化把异化的全部丰富内涵包含进去,以赋予无产阶级以革命的性质。因此,只有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才可以作为一个政治家、革命家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具体路径来走向“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社会状态。这是一个策略问题,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则是一个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给人们揭示出来的人类生存的这种真相在当今以资本和技术为其本质根据的现代社会、现代世界中依然被遮蔽得很深。
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不能因为马克思使用了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类存在物等的术语,就认为这个时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不成熟的,也不能认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一样有一个逻辑上的预设,即预设一个没有异化的本真劳动,然后观照现实、批判现实。其实马克思在《手稿》中只是对国民经济学家所描述的经济事实进行了一个现象学的还原,没有什么逻辑上的预设,资本的现实中劳动者的生存本就是对抗性的。因此,不能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所可能的一种逻辑就推导出马克思的立场一定是费尔巴哈式的。诚然,费尔巴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解也达到了直观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但自然界为什么是人本身,他人又为什么是你本身,现实中的人又为什么是患病的、不平等、不健康的,这是费尔巴哈所不知道的,因为他把人、事物只是看作感性对象,只做感性直观,感性直观仍属于认识的范畴,而不是看作感性活动。因此,费尔巴哈的理论是没有历史维度的,当他观察到现实中工人的悲惨遭遇时,尽管他同情工人,但他找不到冲破不合理现实的革命路径与革命主体力量,无奈只能求助于社会道德批判、爱的宗教,所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费尔巴哈“既承认存在的东西同时又不了解存在的东西”[2]41,最终“还是一位理论家”[2]41。因此,费尔巴哈以感性直观为原则对现实的解释只不过是再一次地承认了对抗性的社会现实,因而对社会现实无任何批判的力量。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在批判国民经济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学认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抽象劳动,但是这种抽象劳动在现实中具有对抗性。因此,马克思进一步把抽象劳动归结为异化劳动,如果追随前者则是经济学家,如果追随后者则是经济学批判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信奉者。异化劳动透过经济范畴的屏障,揭示了工人的存在规定性而不是存在者的规定性,从而进入了生活世界本身。经济学批判是未来新的历史科学的一种,是人类的新的知识类型,主要澄清经济学的前提预设。通过批判经济范畴而回归现象实情,进而阐明经济范畴的来历,而不是非批判地实证地阐述经济事实。这种新知识马克思给出的最初示范就是《资本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就是在深刻把握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就是异化劳动的基础上生成的,因此,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扬弃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但这还不是根本,还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根据,即异化劳动。扬弃异化劳动就会呈现出一种真正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状态,这种劳动状态马克思称之为感性对象性活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这种感性活动对人来说不是折磨、痛苦,不需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而是“自由的生命的表现……是生活的乐趣”[1]184,是生活的具有吸引力的第一需要。而在这种活动中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完成的自然主义,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完成的人道主义,并且二者又是统一的。这样的革命性的思想在马克思后续的一系列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资本论》等中得到一贯的延续,不存在阿尔都塞所说的“认识论的断裂”以及两个马克思的对立。
因此,共产主义并不是一般地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完结的问题,若仅仅停留于此,还属于没有资本家的资本社会,也还会产生对自然与人的破坏。马克思讲如果共产主义本身仅仅“以否定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人的生命的现实的异化仍在发生”[1]128。因为这样的共产主义还没有真正突破资本大厦的基石,即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统治,没有消灭社会权力,人类的大多数还是被归结为抽象劳动,为资本的增值,即为价值、货币的增值而奋斗。因此,还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利用公有制的力量、资本、科学技术等造成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进而发展出扬弃劳动异化自身的现实力量,实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完成的社会状态,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私有财产经过历史性的运动,在当今时代的最高表现就是资本。资本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及其积累,它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变成以价值范畴为基础的等价交换,把由具体劳动创造的感性的社会财富(使用价值)变成财富一般(价值),并使整个社会、自然、科学、人都服从于抽象劳动即价值、资本的增值,并以货币为基本单位进行测量,不能转化为价值增值的劳动被视为无效的劳动。这样一来资本创造出的对社会关系和自然界全面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把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推向了历史的顶点,这就是当今时代人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总体生存境遇。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工业社会与新左派》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就是“社会财富的增长=奴役的加强”[9]。因此,要在现实中真正实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就必须在现实运动中消灭私有财产的最高表现——资本,以及围绕资本所建立的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和私有意识,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消解生产、人们关系的资本性,并在此基础上扬弃劳动的异化。只要人与人之间仍然是商品交换而不是产品交换,只要生产仍然符合价值增值的原则,只要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的法则仍然是价值原则,那么,消失了的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还会被重新生产出来。因此,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苦难、不平等、罪恶等,并不是简单地杀富济贫、财富平等或者如蒲鲁东所说的工资的平等化的问题,而是要打破抽象劳动的主体化,即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统治与支配,使现实中支配人们生活的形而上学的社会权力解体、消解,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因此,现代资本主义的秘密就是劳动与自身的对抗。
四、结 语
马克思追求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完成的共产主义社会状态是扬弃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后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感性存在状态,这是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远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因为费尔巴哈不能把握什么是感性活动与异化劳动,从而导致他的理论没有历史的维度。并且共产主义思想是《手稿》中马克思哲学批判和异化劳动批判所指向的归宿,表征着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与终极关怀,即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解。《手稿》除了论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真实状态外,还论述了货币、竞争、地租、利润、资本以及私有财产,初步具备了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同时还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过程中简明扼要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因此,《手稿》并不是马克思不成熟的过渡期的著作,而是马克思整个学术思想与理论体系的雏形与总论,马克思的后续著作都是在这篇著作奠定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延续的,不存在前后期之间思想断裂的问题以及两个马克思的绝对对立。而我国正是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指引下向着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阔步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8.
[4]饶异.互惠利他理论对霍布斯问题的破解及其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6):35.
[5]萨特.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M].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5.
[9]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