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性化街道
——基于SD法成都市街道空间活力评价
2018-04-11匡晓燕
匡晓燕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1 街道背景调查
1.1 社会背景
街道是人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并且随时在使用的组成城市的重要元素,起到交通、停驻、游玩等的重要作用。可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街道更多的起到交通的功能,而逐渐忽略了它的社会功能。在很多新兴的城市当中,更是将街道归为车行道路,笔直的马路带来流畅的交通,而忽略人的步行街道的设置,使得步行车道越来越窄,甚至取消。本以为滚滚的车行道路为城市添加活力、注入血液,却因忽视对人行街道的人性化设计,使得现在的街道空间变得毫无生气,成为只是通行的道路。
今天,人性化的设计及要求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各个学科的设计当中,不断满足人类生活方式的人性化街道设计逐渐成为主要的趋势,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使得富有人性化空间的街道设计在城市设计中越来越凸显。
1.2 街道问题现状
现在的街道出现了许许多人为的问题,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街道的尺度,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只是纯粹为了满足日益增大的交通压力,使得街道的尺度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宽,缺乏对街道的人性化设计,使得人与街道越来越疏远。
(2)对人行的忽视,街道基本上都是人行让位车行,再加上交通管理的失职,使得更多的车行者在街道上的“独裁”更加肆无忌惮,人行空间少之又少,缺乏活力。
(3)多样化的街道设计的缺失,在这个过度注重效率的社会,“复制粘贴”的设计方式不断出现,多样化的设计方式正在消失。诸多街道问题的呈现,使得街道作为都市的重要生活空间的魅力逐渐在消逝。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本文以成都街道为案例进行研究,选取具有本地特色的代表性的居住街道,通过调研对成都街道空间活力的研究,分析总结找出影响街道活力的相关因素,对现有街道状况的总结,根据国内外研究理论提出对现状街道人性化设计的合理的建议,对现有街道的改善和以后的街道设计提出些许参考建议。
2.2 研究意义
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加速发展,街道的功能性越来越明显,舒适度和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得不到满足,街道变得无聊乏味,聚集人流的功能越来越少。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舒适街道空间的需求,更好的体现街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调研总结对提升街道活力和人性化的街道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3 研究对象和研究策略
3.1 对象选取和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成都市的两条街道作为研究对象:东御街和西御街这两条街道,这是两条典型的居住街道,并且它们各具特点,包括是否有底商、围墙、林荫道、广场和居民区。调查的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街道自身的信息,即街道的长、宽、高度,周边公共设施和绿化、围墙形式、公交车站点等;另一个是行人对街道使用的主观感受的调查。
调查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和观察法以及文献资料查阅这三种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即行人对街道的主观评价为主,设置影响因子进行评级分类,对于街道的长度、宽度、街道建筑的高度和功能以及公共设施绿化等采用观察法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3.2 分析方法——SD法
SD法又称“语义分析法”,源自 G.A. Kelly 于1955 年创立的数据格栅法。SD 法由Charles E. Osgood于1957 年在其出版的《意味之测定》一书中提出,它是一种心理测定方法,通过言语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该方法通过对各既定尺度的分析,定量地描述研究对象的概念和构造。由于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该方法已被广泛使用于各种领域。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将其应用于建筑室内和园林景观的空间感知评价方面的研究中。现在用SD法对街道空间活力进行评价。
4 现状调研
东、西街街现状见图1~图7。
图1 东、西御街沿街商业区密集度示意
图2 东、西御街沿街居住区密集度示意
图3 东、西御街平面示意
图4 东御街剖面1-1示意
图5 东御街剖面2-2示意
图6 西御街剖面1-1示意
图7 西御街剖面2-2示意
5 评价与分析
5.1 选取评价因子
SD法的评价标准为多种形容词对,一个表达的是正面的含义,而另一个则是表达负面的含义。针对选取的街道主要采用了13对形容词来表达受访者对街道的感知态度,它们分别为:丑陋的——美观的、昏暗的——明亮的、堵塞的——畅通的、冷清的——热闹的、危险的——安全的、欠缺的——齐全的、单调的——丰富的、暴晒的——阴凉的、杂乱的——整洁的、粗糙的——精致的、围合的——开放的、破旧的——崭新的、统一的——多样的,其中各个形容词对应的中性因子为景观美观度、街道色彩活泼度、道路同行度、服务设施完善度、街道明亮度、建筑形式丰富度、遮荫度、整齐度、建筑装饰精致度、街道围合形式、建筑新旧度和建筑立面形式。
5.2 设定评价尺度
为了获得预期的效果,调查过程中设置了7级的评价尺度,为很差、差、较差、一般、较好、好、很好,相应的分值为-3、-2、-1、±0、+1、+2、+3。
5.3 评价过程
对于受访者让其对街道评价打分,先得到单个样本的结果,再将20份问卷的结果汇总,得到该街面各项因子的平均值,然后根据得出的平均分,将每个界面的平均分输入EXCEL软件,绘制该街面的SD法折线图,得分在±0以上的比较好,得分在±0以下的则属于较差(图8~图11)。
图8 西御街北侧界面折线图
图9 东御街南侧界面折线图
图10 西御街北侧界面折线图
图11 西御街南侧界面折线图
5.4 评价结果
凭借上述方式,获得2 条街道共4个街面的评价分值结果,并绘制出评价折线图。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
东御街北侧街道界面从上述折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整体评价较低,街道的整体活力比较欠缺,在 13个评价因子中得分在0以下的有8项。评价因子得分最高的是建筑新旧度得到2.1分,建筑立面形式、建筑精致度和建筑形式丰富度分别得到1.6、1.3和0.7。说明东御街北侧建筑形式是普遍让人接受的。同时在其他的因素得分上不算理想,特别是街道美感、整洁度、服务设施完善度、热闹度等评价较低。
东御街南侧道路界面的整体评价较北侧要好,街道活力要优于北侧街道。在13个评价因子中得分在0以下的有3项,分别是道路景观美感度-1.8、通行度-0.9、整洁度-0.8。评价最好的是建筑新旧度得到1.7分。
西御街北侧街道界面整体评价较好,街道活力较优。在13个评价因子中得分在0以下的有3项分别是景观美感度、街道明亮度、街道围合形式。在遮阴度、建筑形式丰富度、热闹度、建筑装饰精致度、街道安全度上得分较高分别是1.8、1.4、1.2、1.2、1.1。得分最低的评价因子是建筑美感度得到-1.4。
西御街南侧街道界面整体评价一般,其得分较高的评价因子有遮阴度、热闹度、街道安全度分别得到2.3、2.1、1.6,得分较低的评价因子有景观美观度、街道明亮度分别为:-1.7、-0.8。
6 街道活力因子分析
6.1 因子相关性等级划分界定
建筑单体是影响街道的重要元素,主要就是包括建筑高度、色彩度、立面造型材料等。其次街道的环境要素则主要包括街道的尺度、行道树以及公共设施等,再者就是人的活动则包括购物、游玩、棋牌等等与生活活动息息相关的。
6.2 提出活力因子
根据上述对各个街道界面进行的数据统计和优缺点评价,总结出了影响街道活力度的因子,主要结果如下:
(1)商业;(2)广场;(3)公共交通;(4)人的活动;(5)公共设施;(6)人行道宽度;(7)行道树;(8)建筑立面美观程度;(9)围墙。
6.3.1 商业
街道上的商业设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商业设施能为居民提供日常必需品,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吸引人们的频繁光临,这是居住街道上很强的活力因素。比如在上述四个界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商业店铺前,街道活力明显比没有商业高。
6.3.2 广场
广场作为人们休闲娱乐重要的活动场所,越来越不可或缺,因为人们现在日益关注高品质的生活状态。广场作为一个公共的休闲场所,人们各取所需,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玩耍;青年人可以在这里恋爱;中年人可以在这里散步,环境优雅,远离喧嚣的马路;老人们同样需要健身的空间,所以休闲广场就成为了居民生活的必需,它可以成为街道上一个强活力点,从而提高居住街道的活力。例如在分析的四个界面中,在实际观察时,可以看到靠近天府广场的街道中,街道活力是比较高的,说明作为与街道线性空间相互补充的广场空间能提高街道的活力。
6.3.3 公共交通
街道的可达性对于人们的出行时非常重要的,便捷的交通使人们能够准确快速的到达目的地,如果居民很难到达,则这条街道的街道活力度并不高。例如在四个界面中,只有西御街南侧中段有一个公交车站。在实地拍摄的照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公交车站周围活力强于同地段的其他位置,能增强街道的活力。
6.3.4 人的活动
动态的人的行为活动对静态的空间起着支配作用,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活动场所,因此人们的行为活动对街道活力的影响也很突出。其中必要性活动包括上班、上学、购物等,自发性活动则包括逛街、散步、驻足观望等,而社会性活动包括交谈、游戏、娱乐等。这其中自发性的活动对街道的环境要求较高,无论你在路上做什么,都可能会引发别的事情发生。例如在东御街南侧与西御街南侧相交的地段,有一些商家在街道做活动,而这些活动给街道活力带来了有力的影响。
6.3.5 公共设施
街道设施可以丰富街道空间形态,通过不同街道设施形成不同的街道设施空间,为使用街道的人提供包括健身、公用电话等方便生活的空间。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东御街的街道设施完善程度是低于西御街的,在实际的观察中在设施完善度上,西御街中设施的数量的确是比东御街多。街道的设施对街道有一定影响。
6.3.6 人行道宽度
宽度不足的人行道会限制行人的活动,不能有效地保证行人的安全,并且会影响汽车的顺畅通行。一些时候,人行道宽度原本充足,但因为街上没有调和处理自行车停放、绿化、公交站台、小贸易街市设施、街具设施等现象出现,占道严重,导致行人不畅。在关于街道剖面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到:两条街道四个界面的人行道的宽度都是9 m,但是东御街两个界面并没有单独的非机动车道,而西御街两侧都有两条宽2.5 m的非机动车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非机动车占用人行车道,保障了人行道上行人的安全。为提高街道活力是有较大的帮助。
6.3.7 行道树
行道树在街道中起着很多作用,包括美化街道环境、减少汽车噪音对周边建筑的影响、为人们提供舒适的林荫空间等。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御街关于遮阴度的得分是远远高于东御街。而在街道剖面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西御街的树木高度与茂密度也是比东御街高。这也验证了调查问卷的合理性。在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更愿意待在树荫茂密的空间下面,所以人道树可以让街道充满生机和活力。
6.3.8 建筑立面美观程度
在本次问卷中关于街道立面的得分比较平均,没有太高得分,也没有太低得分。大家对街道立面的关注不是很多,同时说明街道立面与街道活力没有太大的联系。
6.3.9 围墙
围墙作为建筑空间基本的构成要素,具有围合、分割或护卫某一地区空间的作用。围墙在本次实地观察与问卷分析中,并没有得到围墙与街道活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在街道活力空间的分析中,围墙在一些情况下,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在大型居住区、学校、政府机关大院的旁边,有无围墙对周边街道活力的影响非常巨大。
7 相关建议和总结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一条有活力的居住街道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7.1 功能多样性
街道功能的多样性诱发了各种各样的街道活动,提高了街道活力。因此,街道设计要注意到这些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增加混合功能用地的安排。
7.2 可达性与易达性
人性场所的设计,必须考虑其交通便利性,包括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可增加公交线路以及街坊出入口数量,这是实现街道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
7.3 环境质量
具有魅力的活动是在条件适宜的环境里产生的。其中,行道树的影响很大,能对街道空间进行有效地限定和分割,改善街道品质。人行道铺地设计应当人性化,确保居民行走舒适;照明设施齐全,让居民有安全感。
7.4 街道设施
街道的各种设施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要和实际使用情况。
7.5 空间尺度
良好尺度感是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基础,是形成空间亲切感和生气感的基本条件。建筑高宽比、人行道宽度要适中。
7.6 视觉感受
良好的视觉感受体现在街道立面装饰、色彩、地面铺装、各种标志、广告牌等的感知。整体设计时应保持统一协调的原则,在近人尺度的细节应注意其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