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水稻三化螟种群变化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8-04-11贾勇
贾 勇
(四川省资阳市植保植检站,四川 资阳 641300)
资阳市是四川省水稻主产区之一,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左右,总产量 75 万t,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2% ,是资阳市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水稻三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曾在20世纪60~70年代猖獗发生,造成水稻严重减产,三化螟种群数量在三种螟虫
(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中占70%以上,是当时的优势种群。80年代推广一季杂交中稻以来,切断了有利于三化螟生长发育的水稻桥梁田,加上使用杀虫双、杀虫脒和水胺硫磷等高效杀虫剂,三化螟得到了有效控制。三化螟种群数量迅速下降,3种螟虫虫种比例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二化螟很快上升为优势种群,虫种比例高达90%以上。随着水稻育种技术的高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不同品种的杂交稻群体数量迅速增大,加之气象条件、三化螟产生抗药性、防治不适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三化螟又有上升趋势,田间危害也逐年加重。特别是最近几年,三化螟虫种比例已达到30%~40%,部分田块的虫种比例和危害程度已超过了二化螟,严重田块的三化螟白穗率高达30%以上,对水稻的高产高效构成了严重威胁。
表1 资阳市近年水稻三种螟种类比例变化情况
1 水稻三化螟发生危害特点
1.1 群体数量大幅上升
从田间监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三化螟在水稻螟虫中所占比例极少,灯下和田间都很难见虫。从2006年开始,灯下和田间才能看到少量的成虫和幼虫。但到了2010年,三化螟田间虫量急剧上升,并且连续3年越冬代幼虫在三种螟虫中所占比例均在40%左右,一代和二代幼虫比例也达到30%左右,几乎与二化螟虫种比例相当。
1.2 世代重叠严重
在剥查田间一代和二代残虫时发现,三化螟世代重叠现象十分普遍,成虫、蛹、老熟幼虫、各龄期幼虫等各种虫态并存,仅从调查数据来看,很难划分代别。
表2 2010年雁江区一代三化螟田间幼虫剥查调结果
1.3 危害逐年加重
从各年间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之前发生面积较小,危害很轻,水稻损失极少,每年仅损失稻谷几十吨。自2006年开始,发生面积迅速增加,达到2万hm2以上,损失稻谷250t。直至2011年,每年发生面积均保持在2万hm2左右,但危害程度却逐年加重,2014年损失稻谷170t以上,其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已与20世纪50~60年代基本持平。
2 水稻三化螟加重危害的原因分析
2.1 栽培条件的改变为三化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
2.1.1水稻生育期不一致为三化螟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延长了三化螟幼虫和水稻穗期的共生时间,从而加重危害一是品种多、杂、乱,熟期差异较大。查阅历史资料表明,20世纪50~80年代初,大田栽培品种繁杂,三化螟发生十分严重。80年代开始推广杂交稻,一直到21世纪初,大田品种都比较单一,生育期比较一致,三化螟群体数量急剧下降,直到几乎不发生危害。种子法颁布实施后,水稻种子进行开放式经营,不同质源的品种数量大增。2005年以后,本市生产上栽培的水稻品种每年均在160个左右,三化螟又开始逐年发生,并加重危害。另据研究发现,近年推广的优质杂交稻由于叶片宽、茎秆粗,加上维管束排列疏松、糖分多,组织内硅酸少,特别利于三化螟幼虫蛀入。二是播栽期不一致,导致水稻生育期不整齐。土地单家独户经营后,农事操作改变了合作社时期的统一划一,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以及春季气温波动大和初夏的干旱天气条件影响,水稻栽插期延长,大田生育期极不整齐。水稻生育期的不一致为三化螟的发生危害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营养条件,是三化螟种群数量增加的最根本原因。
表3 资阳市2000~2015年三化螟发生危害情况
2.1.2育秧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三化螟的发生危害从20世纪80~90年代末,全市基本上都是一段和两段水育秧,21世纪初大力推广旱育秧和抛秧等新技术,水稻移栽期提前15d左右,导致一代三化螟幼虫盛发期从秧田转移至本田。据研究表明,由于秧田期秧苗植株生长弱,群体较小,营养条件差,不适宜三化螟产卵孵化,一代三化螟在秧田的存活率不超过10%,基本上不发生危害,而在本田中由于旱育秧、抛秧秧苗根系和叶片损伤少、易成活、返青快、分蘖力强、生长嫩绿,对三化螟的产卵具有较强的诱集作用,返青后稻田植株群体量大、生长茂密,稻株营养丰富,为分蘖期三化螟的发生和为害创造了良好的食物条件,三化螟存活率超过80%。
2.1.3良好的越冬条件提高了三化螟的越冬成活率一是免耕田面积增加,为三化螟提供了更广泛的越冬场所。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老弱小病残,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普遍存在不翻挖稻桩,增加了三化螟的越冬场所,加大了三化螟的越冬基数,特别是在水稻收割后根本不翻挖稻桩,稻桩在休闲田内继续抽生再生稻苗,到第二年水稻移栽前才作简单处理,这样就有利于稻桩内二、三代残存的活幼虫转移到再生稻苗上继续为害和越冬。二是暖冬气候利于三化螟越冬。近10年来,资阳市暖冬气候特征明显,冬季温度平均提高了1~2℃。从三化螟生物学角度来看,三化螟抗寒能力较差,所以,近年来的暖冬和春季气温回升快的气象条件非常利于三化螟的越冬成活以及羽化产卵,大大提高了三化螟的冬后有效虫口基数。
2.2 防治失时,防效差
三化螟和二化螟的发生期是不一致的。受冬春温暖的气候条件影响,三化螟的发育进度早于二化螟,螟卵孵化的高峰期时差在10d左右,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化螟一直是田间的优势种群,防治时间和策略也是围绕二化螟来制定,从而忽略了对三化螟的防治。当大面积防治水稻螟虫的时候,三化螟已经越过了螟卵盛孵期,造成对三化螟防治效果差,导致了三化螟群体的不断积累,特别是最近几年,三化螟的田间危害程度已和二化螟相差无几,甚至超过了二化螟。
2.3 三化螟抗药性增强
目前生产上主推的沙蚕毒素类农药杀虫双在资阳市应用年限已超过30年,对水稻螟虫的防效已明显下降。据乐至县植保植检站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杀虫双水剂用量250mL/667m2防治一、二代螟虫的效果为54%左右,用量500mL/667m2防治一、二代螟虫的效果为59.49%~76.69%。而杀虫双的初始用量是100mL/667m2,而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0%以上。对大面积农户用药走访调查,有70%农户使用杀虫双水剂防治一、二代螟虫,用量都在500mL/667m2左右。近年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的乐斯本、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但因价格偏高,农户购买使用率低,还未能充分发挥控制螟害的主导作用。
2.4 大量杀伤天敌,有利于三化螟发生
三化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性的有寄生蜂、寄生蝇、线虫和微生物,捕食性的有蜘蛛、蚂蚁、青蛙、蜻蜓等。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使用杀虫双防治螟虫,对蛙类造成了严重伤害,尤其是少数农民不按农技人员推荐用药,滥用有机磷与菊酯类复配的杀虫剂如农惠、通杀死等防治稻田螟虫,对稻田的蜘蛛、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造成了严重伤害,使稻田天敌数量锐减,天敌对稻田的有害生物控制力减弱,加之大多数养鸭户追求养殖效益,养鸭方式由过去的放养变为圈养,鸭不进田,也有利于三化螟发生。
3 水稻三化螟防治对策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水稻品种合理布局,优化栽培技术及管理;积极推广物理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保护稻田天敌;合理选用优质化学农药、提高防治质量。
3.1 充分利用农业措施,缩小三化螟生存空间
一是合理品种布局。在同一区域内尽量种植熟期基本一致或比较接近的品种;二是加强秧田管理,培育秧龄一致的壮苗,并在同一区域内集中栽插,尽量缩短移栽期;三是水稻收获是齐泥割稻,切忌留高桩,并及时翻挖稻桩。
3.2 有选择性的安装杀虫灯
在水稻集中种植区和三化螟重发区安装频振式或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每3.33hm2安装1盏,太阳能杀虫灯每1.33hm2安装1盏。3月份开灯,8月下旬收灯,能有效的诱杀三化螟成虫。
3.3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
一是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采用三化螟专用性诱剂,每667m2安装1个性诱捕捉器,挂放高度保持1m左右,在三化螟始蛾期至成虫结束期挂放,每4~6周更换1次诱芯;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稻鸭共作技术。从水稻移栽开始,每667m2稻田放养30只鸭苗,并在田边做棚供鸭栖息,至水稻收获,可很好的控制螟虫及稻飞虱等害虫,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4 调整防治策略,科学施治
3.4.1防治关口前移,并确定防治对象田由于三化螟发生期早于二化螟,同时为了兼顾2种螟虫的防治,可将防治适期比照二化螟提前10d左右。以移栽早、长势好和区域内生育期差异较大的水稻为重点防治对象田,重发田块需在齐穗区补施1次农药。
3.4.2科学选择防治药剂如果以二化螟为主要防治对象,在药剂选择时,不仅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同时还要选择有效期比较长的药剂,比如乐斯本、氯虫苯甲酰胺和生物农药BT乳剂,同时要注意不同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延缓三化螟的抗药性。
3.4.3改进防治技术,确保防治效果目前,大多数农户使用的仍然是性能较差手动喷雾器,这些喷雾机械性能差、雾滴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不但浪费药剂,污染环境,而且防治效果不好,还危及施药者身体健康。因此应大力推广使用利农HD400电动喷雾器等新型高效喷雾器,同时应积极组织植保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统防统治,提高螟虫防治效果,确保水稻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