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部丘陵地区小麦新品种(系)抗旱性比较
2018-04-11何员江杜小英雷加容欧俊梅李生荣廖绍帆
何员江,任 勇,周 强,杜小英,雷加容,欧俊梅,陶 军,李生荣,廖绍帆
(1.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小麦改良绵阳分中心,四川 绵阳 621000;2.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四川 绵阳 621000)
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第2位重要粮食作物,也是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是限制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国正处于干旱频度显著增多的时期,因此总结和分析我国小麦抗旱性研究进展,对开展小麦的抗旱研究工作以及抗旱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属于盆地地形,农田耕种土地特点是平原面积较小,丘陵田地居多,受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丘陵田地处于干旱的时期增多,解决丘陵田地旱情问题,保障粮食作物的生产变得极其重要。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面积占70%,但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旱地的小麦品种。近年来,干旱已成为限制四川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出适宜四川省丘陵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和新材料,为抗旱育种和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小麦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性状,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小麦的抗旱性比较困难。一般认为有效分蘖多、植株较高、茎秆较细有弹性、叶片与茎秆夹角小、叶片窄小、叶色淡绿、叶片较薄、叶片具有蜡质或表皮毛、干旱条件下植株萎蔫较轻等是抗旱的形态结构指标,干旱条件下的旗叶长与宽、株高、稍节长度、分蘖成穗率,根重、根长、根深、根冠比等形态指标,以及籽粒产量来评价作物的抗旱性[1-2];二是通过生理生化性状来研究作物抗旱性,如呼吸速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胚芽鞘长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渗透调节、水分利用效率、碳稳定同位素等等性状以及干旱胁迫下特异蛋白代谢[3-5]。
本研究是从小麦最终形成籽粒的角度,通过籽粒产量来研究小麦的抗旱性强弱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系)
参试材料共计14个,包括四川省主推品种、四川省新审定品种和参加四川省区域性试验新品系;对照品种为川麦42。其中,绵麦367、绵麦51、绵麦1403、绵麦52、12-25、8171、10BMY12(杂交小麦)由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川麦104、川麦42、川麦60、川麦65、SW1445由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提供,蜀麦969由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提供,内麦836由内江市农科院提供。
1.2 试验方法
本研究是通过在自然干旱条件下筛选出全生育期内抗旱的小麦品种(系)。2016~2017年度分别在绵阳市农科院院内稻茬田、三台县、江油市和德阳市中江县等地的旱地开展试验。试验采取列区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2.5m2,于2016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完成播种,采用人工开沟条播的方式。参试品种(系)每667m2的基本苗为14万。各试验点田间管理的方式和生产一致,病虫害和草害防治统一管理,同时防治鸟害。另外,防止倒伏影响籽粒产量,选择地块时注意肥力均匀、平整。
1.3 考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考察小麦千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产量三要素以及籽粒产量等性状指标。
1.4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DPS7.05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在稻茬田和旱地环境条件下,分别对参试的14个品种(系)的籽粒产量、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等测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的性状在品种间和环境方面的差异(P<0.05)呈显著水平,反映各性状在不同环境中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2.1 籽粒产量在不同环境中的差异
籽粒产量作为评价品种抗旱性强弱的核心指标。试验以长江中上游国家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川麦42作为对照,在稻茬田环境中,绵麦1403的籽粒产量最高,达到487.7kg/667m2,但其在旱地环境中,籽粒产量也达到416.3kg/667m2;川麦60的籽粒产量在旱地环境中最大,籽粒产量达到432.5kg/667m2。比较稻茬田和旱地2种环境中的籽粒产量表现,绵麦367的籽粒产量分别达到469.9kg/667m2、431.1kg/667m2,是参试品种(系)中既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又高产的品种(表1)。
2.2 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等在不同环境中的差异
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作为构成产量的三要素,影响籽粒产量,研究三者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进一步解释参试品种(系)的抗旱性。
以川麦42作为对照品种,在稻茬田环境中,SW1445的千粒重最高,达到58.3g,而在旱地环境中的千粒重也高;绵麦51的千粒重在旱地环境中达到51.2g,在稻茬田环境中达到50.4g;川麦104的穗粒数在2种环境中均高,表明这些品种的穗粒数受干旱环境影响不大。而绵麦367在不同环境中的千粒重均不高。
穗粒数方面,绵麦367、12-25和绵麦51的表现要强于其他的参试品种(系),而12-25在旱地环境中最高。其中,绵麦367在稻茬田和旱地环境中分别达到56.6g、48.3g,表明这些品种的穗粒数受干旱环境影响不大。而川麦104的穗粒数在2种环境中略有变化。
有效穗方面,SW1445明显要比其他的参试品种(系)多,在稻茬田和旱地环境中分别达到29.3万/667m2、26.4万/667m2,川麦60和绵麦1403的在旱地环境中有效穗也均高,表明受干旱环境影响小。而绵麦367和绵麦51在不同环境中的有效穗仅有19~20万/667m2左右。
表1不同环境中籽粒产量及其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单位为:kg/667m2,g,万穗
品种稻茬田旱地籽粒产量(kg/667m2)千粒重(g)穗粒数有效穗(万穗/667m2)籽粒产量(kg/667m2)千粒重(g)穗粒数有效穗(万穗/667m2)绵麦367469.949.656.619.7431.145.948.320.1川麦104478.051.348.221.0417.748.834.222.2蜀麦696430.154.536.824.7352.149.340.022.8内麦836315.748.248.419.6343.745.743.719.6川麦60453.550.940.425.1432.547.840.623.2川麦65386.349.738.323.2375.548.832.924.6川麦42447.054.735.925.4381.050.630.623.0绵麦51461.150.450.120.4405.851.249.518.410BMY12160.152.118.825.1213.151.223.322.3绵麦1403487.748.241.528.6416.345.542.023.7SW1445442.458.329.529.2376.949.137.126.4绵麦52328.155.839.817.8350.047.942.918.812-25444.945.549.424.2371.841.750.418.98171366.251.039.524.2343.142.847.722.7
结果表明,像绵麦367、绵麦51等大穗品种,其产量的优势主要来源于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川麦60和绵麦1403等多穗品种,产量优势来源于有效穗和千粒重;川麦104的产量则受产量三因素的影响较为均衡。因此,穗粒数、有效穗和千粒重受到干旱程度影响而直接导致籽粒产量的变化,而抗旱性越强受干旱的影响越小,反之越大(表1)。
3 结论
籽粒产量和构成其三要素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等是作为评价品种抗旱性强弱的重要指标,而最终的籽粒产量却是核心指标。大量的研究证实,需要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及产量指标相结合综合评价小麦的抗旱性,但是从整个生产上来说,籽粒产量是决定小麦品种抗旱性的关键指标。
绵麦367、川麦60、川麦104、绵麦1403和绵麦51在旱地环境中籽粒产量均达到400kg/667m2,其抗旱性明显要强于其他参试品种(系),适合在四川北部丘陵旱地种植。筛选适合旱地种植的新品种(系),为抗旱育种和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研究配套的旱地小麦栽培技术,对于四川丘陵旱地小麦生产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乃至推动整个四川小麦生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景蕊莲.作物抗旱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2):79-85.
[2]周桂莲,杨慧霞.小麦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其分析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6,14(2):65-71.
[3]王金玲,张宪政小麦对干旱的生理反应及抗性机理[J].麦类作物学报,1994,5:44-46.
[4]王士强,胡银岗,佘奎军,等.小麦抗旱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2007,40(11):2452-2459.
[5]张维军,袁汉民,陈东升,等.小麦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及QTL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6):13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