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建筑空间中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的运用

2018-04-11胡安娜,徐达,王学勇

关键词:戏剧性使用者手法

随着当今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设量不断增加,但设计者却极少注重建筑精神空间戏剧性叙事这一特质。城市千篇一律,空间的品质与城市特色亟待提升与传承。现如今,我们不仅需要尽可能满足建筑的功能属性,更需要其精神属性的外化与表达,因此建筑空间中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充满精神意义的建筑空间可对使用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深刻的影响,从而实现建筑对人的环境熏陶。笔者认为,戏剧性叙事设计可以给建筑空间带来充满情感的精神体验,使空间精神更加丰富与饱满。

1 建筑的空间属性与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

1.1 建筑的空间属性

建筑的空间属性包括功能属性与精神属性,换句话说,建筑空间同时具有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重意义。建筑的功能属性是指通过空间的尺度、采光、通风等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而建筑的精神属性则是其对人的文化态度、哲学思想、宗教情感、伦理规范、艺术情趣与审美理想等思维抽象意识的投射与呼应[1]。建筑的精神属性由创作者与使用者共同创造与体验,是一种埋藏于物质表象下的精神内涵。建筑凝聚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体验,以物质承载精神。

1.2 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

戏剧性是指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的直观外现,直接诉诸于观众的感官。戏剧性与叙事本来自于文学、绘画与电影领域,其之于建筑,便可通过体验方式、材料特质、自然元素等的设计与考量来表达出具有丰富情感变化的精神空间。

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指的是 “使用者”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变化,其间的冲突与矛盾便是使“使用者”心境发生变化的戏剧性因素。这种手法具体体现在体验方式的组织、材料特质的发掘、自然元素的借助三个方面。

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亦是一种基于创造建筑精神空间的戏剧性设计思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故。冲突与矛盾的故事总能轻易捕获人们的关注,传统的西方古典建筑十分讲究建筑形式与空间组织上的戏剧性叙事,然而后来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又极力主张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要求建筑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因而戏剧性叙事的设计被逐渐淡忘。现如今,人们除了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对营造更加丰富的空间也有所追求,以实现空间的精神属性。笔者认为戏剧性叙事不止于空间的营造,更是日后空间使用者在场所中的多重体验与理解的再现。

2 经典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博览类建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博览类建筑作为当代公共建筑,数量越来越多,对于空间精神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建筑形态与空间具有更强的艺术性与教育性,也更能够体现精神空间的情感意义。

2.1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刘家琨

建筑对时间的记录与回应表现在建筑对事件的叙述上,具有文学创作经历的建筑师刘家琨认为写小说和做建筑是相似的:“写小说实际上是先有一个结尾,再寻找一个走向的过程。在设计建筑时,也是设想一个结果再走向它,中间寻找很多路子和方法。所以两头是非理性的,中间是很理性的。在这种状态下,写小说和做建筑是一样的。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达到结尾,实际上是一个设计的过程。”[2]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图1a)是刘家琨设计的私立小型主题博物馆,主要收藏汉代到唐宋时期的石刻艺术品。该博物馆朴实、低技、注重使用者情感与精神体验,其空间的戏剧性叙事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精心组织的体验路径以及建筑材料的慎重选择两个方面。

建筑师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来组织参观流线。平缓的长坡道(图1b)从远处延伸至建筑的二层,参观者首先到达建筑的第二层空间进行参观,然后再下到建筑一层的展览空间进一步体验,以完成对博物馆的整体参观,这是设计有意为之的“游走路径”。除此之外,他所选用的建筑材料总能体现自己的文化或绘画意向,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便选取了“混凝土”作为雕刻材料。因此他的设计绝大多数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展开的。

图1 a轴测图Fig.1a The axonometric drawing

图1 b西边坡道入口Fig.1b The west ramp entrance

2.2 维罗纳古堡博物馆 ——卡洛·斯卡帕

威尼斯以西114 km的维罗纳古城,曾经历了莎翁笔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美故事。戏剧性的冲突与巧合,悲剧情节中充斥着的诸多偶然,给予了这座城市戏剧性叙事的别样背景。卡洛斯卡帕,这位意大利的殿堂级大师,于1957年承接了修复维罗纳古堡(图2a)的设计任务。相较于恢复古堡的哥特式原貌,斯卡帕更希望修复古堡的各个“历史层”,通过场景片段的重新排列组合使其复活。他所创造的新元素与场所中的旧传统产生冲突与碰撞,戏剧性的叙事手法在其中得以体现。

正如斯卡帕所言“我不得不理解它,我想我对它需要足够的敏锐。相比于设计高楼大厦,我更喜欢设计博物馆。因为那只是创造,而这里你需要适应并且熟悉它的每一部分。你可以说博物馆设计是一种叙述,不是形式,更是阐释的一种方式。”[3]斯卡帕的修复目的是“使每个元素更突出”,这亦体现在Cangrand展陈空间的设计中,处于空间主体位置的骑马雕像、连续而又时常停顿的参观流线、统一非连续空间的“桥”这些内容都成为了斯卡帕富有趣味的精神空间的构成要素。除了古堡内部的新旧关系处理、观览流线的安排、展品摆放的设计(图2b)、诸多细节的处理,斯卡帕还考虑了这一切与古堡的连结甚至与维罗纳这座古城的连结,真正让充满戏剧性叙事的空间与其背景合二为一。

图2 a维罗纳古堡博物馆一角Fig.2aAscene of the Verona castle museum

图2 b维罗纳古堡博物馆展厅Fig.2b Gallery of the Verona castle museum

2.3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丹尼尔·里伯斯金

在氛围肃穆的纪念性空间的设计之中,对于建筑的精神属性会有更深层次的探究,建筑建成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感受到精神层面的震撼与思考而并非只有功能的适用性,感官上的不适与冲击有时更能让所要传达的讯息直击人心。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曾说“我们需要一个戏剧性、出乎意料、有灵性的深刻透视,来看待伤害、悲剧与失去的东西。我们需要能带来希望的作品”。

里伯斯金把建筑看作叙述故事的载体,治愈伤痛的空间。他所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图3a),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反映当时逃亡中的犹太人极力脱逃但最终依然难逃厄运的处境。其连续反复的尖锐转折、宽度被强制挤压的长方体块,仿若暗喻着一个个被摧残的生命,象征着犹太民族曲折而破碎的历史、断裂却难以弥补的文化。倾斜的地面、幽暗的天光(图3b),狭窄的空间、绝望的“落叶”(图3c),建筑的冲突与矛盾和犹太人的命运扭结在一起,那种包含历史与沧桑的压迫感充分诠释了这份戏剧性叙事的神圣精神空间。

图3 a柏林犹太人博物馆Fig.3a Jewish Museum in Berlin

图3 b大屠杀塔Fig.3b Holocaust Tower

图3 c铸铁哭脸Fig.3c Iron crying face

3 建筑空间的戏剧性叙事特征

3.1 强调建筑、人和事件三者的关系

建筑是提供给使用者活动空间的物质基础,可以满足使用者对建筑外在形态与内在功能的需求,建筑环境设计必须考虑不同知觉之间的相互影响[4]。人指的就是使用者,是可以让建筑空间焕发生机的活力要素。事件便是建筑空间中在时间维度内可能产生的活动。在建筑精神空间的戏剧性叙事设计中,建筑、人和事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互为因果,又互为叙述者与被叙述者,它的实现需要使用者与被使用者在体验过程中的精神统一。此外,悬念的制造与道具的运用也能为这三者的联系创造条件,或是引人渐入佳境的徐徐指引,或是来自遥远记忆的一个细小物件,都能够成为表情达意的极好方式,从而体现出建筑空间的戏剧性叙事特征。

3.2 注重使用者情感体验

戏剧性叙事设计的另一特点在于对“使用者”情感体验的重视。对于不同的建筑,我们要具体分析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充分考虑这其中将会面对的所有“使用者”,对其动作行为进行细分研究,从而得出最适宜的空间。“以人为本”便是我们在设计建筑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当“使用者”的物质与精神都在空间中得到了乐趣与满足,戏剧性叙事设计的价值便得以体现。

3.3 突出场所精神的表达

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他认为,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具有以地方特性为基础的意义。所谓场所,便是人记忆与情感的物质化与空间化表现,汇集着人对于一处地方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藤本壮介认为场所“不是单纯的空间场所,而是包含着类似某种偶然性或线索的景观”[5]。无论静谧与光明、巧合与偶然、冲突与矛盾,都是场所与人最深刻的联系。通过设计者在场所与使用者之间建立的联系,可让使用者获得更好的空间体验,以此体现建筑空间的戏剧性叙事特征,从而突出场所精神的表达。

4 建筑空间中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及其运用

一个富有意义的精神空间的戏剧性叙事设计,需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体验方式、材料特质、自然元素。建筑师应当有意识的运用这种设计手法,充分考量空间的精神内涵,使其产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与完整的叙事逻辑。

4.1 组织体验方式 创造精神空间

4.1.1 引导与暗示 为了引起人们对于建筑空间中戏剧性叙事的探索趣味,恰到好处的“藏”与“露”便是实现空间给予参观者引导与暗示的极好方法。借助于空间的组织与导向性便可实现这一点,在建筑主入口处设置的步道,便可成为通往内部主要展览空间的极好路径。除步道外,墙面、小桥、标志物等均可实现该目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便与其意同神合,戏剧性叙事的设计方法在这曲折变换的游园路径中得以展现。

4.1.2 渗透与层次 空间之中的渗透便是指两个或多个空间采取戏剧性叙事的处理手法使其界限模糊与融合,以此形成与视觉等多种感官上的联系,从而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对景与借景的手法便是实现渗透与层次的极好方式,网师园中的云冈求远而设于月到风来亭之后,观者步行至月到风来亭,才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回眼一望,意境渐出。空间相互的交融在丰富的场所体验之中显现出来,精神与情感亦留于人们心中。

4.1.3 序列与组织 通过空间序列的营造可实现建筑空间的开合与收放,借由戏剧性叙事的手法组织充满精神意味的空间。首先,仿照戏剧中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叙事结构,建筑空间也应当有其秩序以实现戏剧性叙事跌宕、偶然的情节,让参观者于建筑之中游走仿若身处戏剧之中。除了流线、功能、采光等基本需求,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戏剧性的空间组织,以某种概念性的标志或历史性的符号对人们进行某种指引,加强参观者对空间节点的印象,让参观者按照设计的路线体验精神空间的戏剧性叙事,以实现最佳的体验效果。

4.2 发掘材料特质,赋予建筑精神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各种物品的物质,并且在制造时不改变其性质与特质。建筑师把精神灵魂寄托在建筑材料上,建筑材料成为空间戏剧性叙事表达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材料的使用,应当遵循其原本的意愿,正如在路易斯康与砖的经典对话中,成为拱券是砖唯一的愿望,而康要做的就是尊重它。赋予材料以荣耀,倾听它的愿望。空间的营造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建造空间的物质手段。其力学性能与肌理特质会赋予空间多样的性格与情感,质感、颜色、纹理、形状、尺寸亦会给予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材料给予我们感知生活的途径,不仅有丰富的色彩、多样的质感、多变的纹理,其形状的曲、平、橫、竖又会产生不同的空间,远近之间的距离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石、木等自然材料会给人以亲近感,它的冰冷与温暖、粗糙与细腻都可成为戏剧性叙事的动人细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混凝土被广泛运用,由于其便于加工的特性,可以产生丰富的肌理与诗意的质感。建筑师手中的混凝土,可与其他材料以任意的方式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在空间的戏剧性叙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之光线对于空间氛围的营造,往往能够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甚至放大其缺点,诚实的保留其建造的痕迹亦是一种戏剧性的叙事,这些均可对精神空间的创造有所裨益。

4.3 借助自然元素,营造空间氛围

自然界中的风、光、声、味、水、植物、山、石均可成为精神空间设计的主要元素,例如苏州拙政园“留听阁”和“听雨轩”的听觉体验,“远香堂”和“香洲”的嗅觉体验,此外狮子林的叠山置石亦是自然元素的利用。

光是万物生长生存的能量之源。安藤忠雄曾说,“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由此可见,安藤在设计空间时十分重视光的使用。随着季节、时间的变化,光给予建筑多样的情绪。光亦赋予了空间以戏剧性,并能够借由时间的维度来讲述其故事。当我们将光这一自然元素纳入我们的设计考量,便可将无形化为有形,用自然的力量来给予人们震撼,从而营造出别样的空间氛围。

5 结语

通过对于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的研究,笔者发现,此类手法创造的精神空间虽然时常给人以“偶然”的错觉,但多数情况下,这是建筑师设计与创造的成果。通过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的运用,我们得到了拥有丰富情感的空间,身处其中,不免感慨万千。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并考虑建筑的体验方式、材料特质、自然元素等方面的设计与研究,从而设计出更加注重建筑、人和事件三者关系、使用者情感体验以及场所精神表达的精神空间。

[1]杨岩.论空间的叙事性设计[J].艺术百家,2007(8):90-92

[2]刘家琨.此时此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7

[3]薛少燕.解读斯卡帕的古堡博物馆[J].华中建筑,2006(10):27-31

[4]胡正凡,林玉莲.环境行为心理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65

[5]藤本壮介.建筑诞生的时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88

猜你喜欢

戏剧性使用者手法
层递手法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