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策略分析
2018-04-10张闰秀
张闰秀
摘 要: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策略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教育工作提供宝贵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指导策略
小学教育中数学学科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而预习则是学生在没有正式接受数学课程教学之前所进行的自主学习,进而达到初步掌握数学知识内容的目的。然而,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方法掌握、思维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师予以科学指导保证预习方法的准确性。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来对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策略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预习中的常见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学生教学更加侧重于引导,即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掌握、归纳、整理数学知识,形成一个较好的思维过程,为学生个人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力条件。预习作为学习前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一个学习环节,对于学生学生成长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预习中通常存在一些问题,且预习方法不够科学,最终影响到预习整体的有效性。首先,目标不够明确,受到部分教师自身教学观念与因素的影响,认为预习不利于讲授新知,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也正是在这一方面考虑的作用下,有部分教师不重视预习,也没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目标,阻碍预习有效性提升。其次,预习方法单一、简单[1]。目前,学生主要依靠阅读书本教材内容来完成预习,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产生制约作用。最后,对于预习成果,数学教师并没有进行针对性了解与检测,导致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课上容易出现重复讲授,或讲授内容较难、较简单的情况,这些都与学生学习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最终影响到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接下来的数学学习。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预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多问题,而在这些综合问题与因素的作用下,学生预习的有效性难以保证,需要教师予以科学指导。
(一)明确预习目的
预习是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消化教师课堂所讲授知识内容的重要前提。然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刚刚接触到预习学习环节以后,并不能精准地完成预习,这也就需要教师事先安排好合理的预习计划,促使学生能够按照计划落实预习,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握一些较为基础的侧重点,在经过教师讲解以后,能够正确理解这些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知识掌握能够更为扎实。
(二)遵循预习规律
任何学习活动都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预习也是一样的,因此预习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够保证预习更为科学、合理,而预习方法也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首先,是要确定具体的预习任务。教师应根据数学教材中的结构内容,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其次则是需要保证方法的可操作性,根据预习内容特点来设计不同的预习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2]。最后,受到学生自身差异性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从预习角度与学生差异性角度共同出发,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避免学生出现学习问题。
(三)制定预习步骤
为了保证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对预习步骤进行一个初步划分与设定,遵循读画-理解-思考-质疑-探究-记录-检验这一大致的学习流程与预习步骤。在初步了解数学知识内容以后,应先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记录,最终进行检验。其中探究、记录、检验都是需要在课上,由教师引导、同学参与共同完成的,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起重要作用。
(四)整合预习方法
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从预习内容性质角度出发来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如对概念性内容进行预习时,就可以从生活角度出发,联系生活来进行思考并加以理解,也可以通过动手的方式来加以验证,并寻找动手过程与知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在课上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使得预习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思维等方面已经有了初步发展,但是仍然无法在無导向的情况下来对数学学科预习内容、预习方法进行科学选择,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来进行合理化指导。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明确预习目的、遵循预习规律、制定预习步骤、整合预习方法等方式,来为学生指明预习方向,提高学生预习有效性,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峰.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有效预习策略和方法的研究[J].学周刊,2017(11):163-164.
[2]吉祥.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指导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