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理念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2018-04-10李春燕江莉花
李春燕 江莉花
一、“创新创业”概述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一系列创新的推动下发生的。新形势下,国家高举“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旗,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创业活动”是指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以及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在“创新创业”概念中,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
2012年03月12日,教育部先于高等学校本科阶段开始试验,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过程是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专科阶段的工作也已铺开。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二、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教育理念。制定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针对这一领域,学术界也已经开始研究,但目前而言还是一个新的领域。仅以CNKI为范围,用关键词“创新创业”进行搜索,这一领域学术论文最早发表于2001年,至今有4568篇,且于2010年增速明显;用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搜索,这一领域学术论文最早发表于1910年,至今104篇;用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搜索,学术论文最早发表于2013年,至今也只有寥寥15篇。文章主要集中在培养过程探索(11篇)、培养过程的管理(4篇)两个方面。
由以上数据可知,目前学术界已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研究成果甚少。鉴于此,笔者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三、创新创业理念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笔者所在的院校也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课时暂定为12个课时。
(一)用“十九大”精神指导课程设计
十九大刚刚召开,對职业教育及双创工作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要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深刻领悟,同时侧重于学生的体验过程。创新创业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踏出校门之前,对国家政策、认识创新与创业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如何创新、创业机会如何寻找以及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途径。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将课程设置为六个模块——创业基本认知、创业团队建设、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创业资源整合、商业模式设计、计划制订与新企业开办。这样可以尽量在有限的12个课时里让学生有所学、更有所悟,知道什么是创新创业,又该如何去创新创业。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拘一格
在授课过程中,作者将创新创业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重点理论进行梳理,结合案例进行讲授。
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加入游戏环节,模拟创业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理论知识,穿插大量的案例与模拟训练,甚至以游戏的形式营造了积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有较强的参与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多样化,如基础理论的部分多以讲授法为主,向学生阐明创新创业、创业的形势与政策、将面临的困难与风险等内容;而创业过程则更多的以讨论与实训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进行模拟,提前感受创业机会的选择、项目的筛选、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人事管理以及项目运营等各环节。
(三)将“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发展相融合
在专业建设上应有所突破,将“互联网+”和“创业理念”共同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具体来说,一是应对课程体系进一步梳理,遴选出更贴合行业需求的课程,并加以完善,同时在课时上有所区别。二是对于偏理论的课程和偏实践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更灵活、更多样。同时在实践环节有所侧重,让学生从“坐着听”变成“动手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三是定期开展教研室教学教育理念研讨会,共同探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和课堂管理等内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