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
2018-04-10刘风阳
刘风阳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就诊于本院门的106例高血压患者,按照用药处方不同分成治疗1组与治疗2组,各53例。治疗1组高血压患者均采用硝苯地平降压,而治疗2组高血压患者则在治疗1组基础上采用卡托普利降压。比较2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收缩压与平均舒张压水平,以及统计分析其疗效。结果 2组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前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2组治疗后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为(148.75±13.86)/(104.53±8.67)、(120.45±6.32)/(86.16±4.55),明顯可见治疗2组低于治疗1组(P<0.05)。并且治疗1组中显效2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3.02%;而治疗2组中显效37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6.23%。故治疗2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1组(P<0.05)。结论 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良好,若同时联用硝苯地平,其控制血压的效果会更佳,值得对高血压患者推广应用。
【关键词】卡托普利;高血压;治疗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4..01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指在静息状态下的动脉舒张压或收缩压异常升高表现[1],且可伴机体重要器官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情况,如心脑血管、肾脏疾病等。经大量研究证实,引发血压升高的因素较多,主要可归因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目前,临床中已有很多种有效的降压药物,卡托普利就是其中一种,其是由血管紧张素转换形成的酶抑制剂,为常用的一种口服降压药。现本研究特观察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具体结果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本院门的106例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血压值≥140/90 mmHg[2]),其中男74例,女32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0.34±3.54)岁。按照用药处方不同分成治疗1组与治疗2组,各53例。经调查显示,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没有很显著的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保证2组患者在本次治疗前的4周内均未应用过相关降压药物。治疗1组患者均采用硝苯地平进行降压治疗,10 mg/次,3次/d,持续服用6周为一个疗程;而治疗2组患者则在治疗1组的基础上同时应用卡托普利进行降压治疗,10 mg/次[3],3次/d,持续服用6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检测观察并统计记录2组患者的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还要定期检测其肝肾功能、尿/血常规,更要重点注意其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显效:舒张压下降≥15 mmHg或降至正常范围;有效:舒张压下降10~15 mmHg,或者收缩压可下降30 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均视为无效。
2 结 果
2.1 血压水平
2组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前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为(188.25±16.16)mmHg/(114.53±10.61)mmHg、(187.85±16.12)mmHg/(114.66±10.64)mmHg,无明显差异(P>0.05);但2组治疗后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为(148.75±13.86)mmHg/(104.53±8.67)mmHg、(120.45±6.32)mmHg/(86.16±4.55)mmHg,明显可见治疗2组低于治疗1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
治疗1组的总有效率为83.02%,而治疗2组的总有效率为96.23%,故可知,治疗2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1组(P<0.05)。见表1。
3 讨 论
高血压属于慢性血液疾病,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高血压患者具有“三高、三低”特点,即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知晓率、控制率、服药率低。因此,要想获得好的治疗效果,就要充分认识降压治疗的必要性及紧迫性。目前,卡托普利属于降压治疗的一线用药。卡托普利可减少高血压患者体内醛固酮的分泌,可缓解钠水潴留问题,还可有效扩张血管、改善心肌功能[4],进而实现降低血压的治疗目的。此外,卡托普利的用药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不影响血糖、血脂的代谢,也不会损失重要器官,并且药效作用持久且效果十分稳定。
总之,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良好,值得对高血压患者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高忠.乡镇卫生院应用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7,7(9):194-195.
[2] 何志奇.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4):462-463.
[3] 李玉萍,韩海伟,郭剑勇,毛卫平.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应用于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6,6(10):189-190.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