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万卷始通神
2018-04-10吕云祥
吕云祥
问人。”
大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是:柳闳、柳辟两兄弟很崇拜舅舅苏轼的书法,常向他索求墨宝。于是,苏轼写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主要意思是,用坏的笔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每个人的书法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學别人。后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成为书法界的艺术妙道。
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固然需要读书学习,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当然也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汉代刘向《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说明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只有努力读书学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如何读书,怎样学习,又大有讲究。
有些人在读书的过程中缺少毅力,没有恒心,时断时续。这样读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幼时,其母见其读书没有恒心,就以“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
有些人虽然十分喜爱读书,也从不间断,可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如南朝人陆澄,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行眠坐食,手不释卷,然读书不求甚解,被时人讥为“书厨”。《南齐书》说他“读《易》三年不解文义”。
有些人是“读死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尽信书”。《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有些人读书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为读书而读书,搞形式主义,大做表面文章。其结果必定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上述种种“读书之道”,均不足取。那么可取的读书之道是怎样的呢?
当然,“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等苦读典范,值得缺少毅力的读书人学习;顾炎武那种“有一疑义,反覆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的读书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效仿;清朝彭兆荪所作“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的诗句,值得“读死书”者借鉴;明代鹿善继“读有字书,却要识无字理”的读书明理目的,值得为读书而读书者采纳。
然而,笔者觉得最科学、最全面的“读书之道”要推子思的“五之”说。子思,孔子之孙,名伋,古代学者尊之为“述圣”,作《中庸》,其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做学问之论。“五之”的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实地实行。“五之”中,“笃行之”既是“博学之”的落脚点,又是“博学之”的实践基础;“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是“博学之”的方法;“博学之”既受“笃行之”的影响,又制约“笃行之”。可见,“五之”是相辅相成的学、行关系,对读书人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南宋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选自《联谊报》2017年12月7日,有删节。荐稿人:赵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