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橡胶和巧克力讲历史

2018-04-10毛予菲

环球人物 2018年5期
关键词:费正清橡胶东南亚

毛予菲

贸易如何使鸟粪变成黄金?拥有最大舰船的明朝为什么未能赢得海上霸权?华尔街如何使美国的金融霸业落空?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牵动人心。在前不久结束的第四十八届达沃斯年会上,一本用另类视角看待“全球化”的历史书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本书就是《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彭慕兰

这其实是一本已经畅销十几年的老书了——成书于2001年,曾连续138周登上亚马逊畅销书榜,中文译本3次更新再版。作者之一的彭慕兰出生于美国,是世界著名历史学家,师承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研究方向为中国及亚洲历史。另一位作者史蒂文·托皮克也是一位历史学教授,专攻拉丁美洲历史。两人将各自的专长相结合,共同完成了这部著作。

这是一本“既专业又有趣”的贸易历史集。全书没有严肃枯燥的论证,而是由一个个史料十足的故事组成。这些故事,不一定是新知识,却因为被巧妙地串在一起,产生了有意思的新观点。

比如,为什么东南亚女富豪多?书中写道:苏伊士运河开通前,荷兰在东南亚群岛上开展业务,公司派去的欧洲员工,通常会娶一个当地女人为妻。但由于气候不适,在这里的欧洲男人早死,留下巨额财富给遗孀,东南亚就有了商界女强人的传统。

书中还有英国人在巴西偷橡胶树种子的故事。19世纪70年代,巴西原本是全球橡胶業霸主,英国人不满其垄断,从亚马孙河口秘密采集了7万颗种子,将它们偷运回伦敦,在英属马来亚种植,又卖给东南亚诸国。后来橡胶在这里大规模种植成功,超越了南美产量。东印度群岛发展为“橡胶王国”,原来是从英国人的“走私”开始的。

书中写巧克力的贸易史,讲述的是其“由货币变为商品的历程”;写蔗糖种植的全球化,偏重于“它是如何不知不觉地成为致瘾性食品的”。福建人的生意网络、巴西人的红木买卖、勇于移民的华人……在这些贸易故事中,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事件被“串联”起来,展现了世界贸易与经济的盛衰消长,为读者打开了认识“全球化”的另一个窗口。

书中介绍中国贸易历史的篇幅也不少:朝贡制度、泉州的黄金时代……这是彭慕兰的“老本行”。1979年,他在康奈尔大学读大四时,无意中听了一节中国历史课,从此便立志要从事中国历史的研究。这些年来,他的论著无一不与中国紧密相联。1994年出版的《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与2002年出版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分别获得费正清东亚研究最佳著作奖与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经济史)。这两部作品与《贸易打造的世界》分别代表他学术研究的3个领域。

《贸易打造的世界》之所以在今天依然会引发全球政商两界领袖的热议,显然不仅在于它回望了600年来人类世界在经济贸易上走过的路程,更重要的是,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如果不是为了赶时髦,喊喊全球化的口号,那就真的需要一套更具历史包容力的世界观来理解这件事情。《贸易打造的世界》恰好给了我们这样的视角——文化、地理、个体等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全球化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猜你喜欢

费正清橡胶东南亚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刍议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
活捉一只“怪怪虫 ”
费正清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
费正清《中国的思想与制度》述评
自制橡胶骨
印度橡胶进口量减少,国内橡胶供需不平衡
美俄聚焦东南亚
印度橡胶产业要求撤销进口橡胶税
主动栽培学生的“费正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