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策略·路径
2018-04-10彭召军
彭召军
摘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中职语文教学取向,也为教学实施开辟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语文古代诗文的教学应以传承文化为目标,以知人论为策略,以鲜活有用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径路径。
关键词:古代诗文教学目标;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1C-0012-0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上精神及要求,对中职语文课程的古代诗文教学确定了取向,也为教学实施开辟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职语文教育的古代诗文教学如何针对问题、改善现状、推进改革,以体现国家意志,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直面、慎思、笃行的问题。笔者基于自己的理解及教学实践,从目标、策略、路径三个层面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求正方家。
一、传承文化:古代诗文教学的目标
如果对中职语文的古代诗文教学进行调研,会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教学中讲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犹如讲授外文;注重结构分析与写法、中心的归纳,等同于学习现代文作品。如此,一篇古代诗文被肢解为字义、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被简单化处理成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的分析,教学目标也被定位于简单识记。如何从古代诗文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使学生心灵得到浸润、滋养,却少有考虑。这说明古代诗文教学的取向出现了偏差。
《意见》开宗明义指出,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民族的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中职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古代诗文是传统文化最佳载体,因此,在古代诗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的自信,必须是中职古代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及课堂教学目标。
为使这一价值取向得到落实,教学目标得到实现,必须重视路径、讲求方法。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用启发式诵读与引领式感悟的方法,使古代诗文蕴含的意境美与隐含的理性之光完美结合,实现了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试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赤壁怀古》是宋词豪放派典范之作,宜于朗诵。传统教法,是通过涵咏讽诵的方法,使学生读懂词作中表达的内容,读出韵味与情感,体悟词作表现的意境,然后背诵全词,增加古代诗文积累。不难看出,这种教法是以张扬情感为基调的。如教学仅止于此,显然不够;必须再进一步,在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词作的精神内涵进行思考。笔者在学生酣畅诵读后,不失时机地引用古人对苏轼词作的评价,说明豪放派词的特点,增加学生古代文化积累,然后再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两句翻译成现代文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情感?促进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入词的深层内核。在学生回答后,笔者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体味苏轼人生苦短的感慨,壮志未酬的悲伤,说明这才是其旷达背后的真实情感;再让学生联系前面赞颂周瑜的词句,两相比较,帮助他们进一步体悟这种情感。至此,笔者帮助学生从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作出了结论。如此处理,苏轼看似感性的词句,内中蕴涵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学生都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也就在文本诵读与理性分析中得到了传承。
二、知人论世:古代诗文教学必须的策略
《意见》中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如何在古代诗文教学中弘扬上述思想理念,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卷帙浩繁,经典难以胜数,进入课本的只是沧海一粟,而辑选篇目大多浅显,易于诵读,藉此促进学生涵泳与体会,品味与理解。篇目数量偏少,使教学往往注重情感和意境,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古代诗文的精神内核。因此,从策略层面谋求弘扬核心理念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
笔者基于课文,在充分考虑学生古代诗文阅读水平的基础上,按照知人论世的原则,采用细化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和身世经历的策略,创设了传统文化核心理念教育的路径,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状态下浸润心灵。例如,笔者选择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作为学生阅读篇目。笔者按照学生自由诵读、自主阅读、自我体验,教师重点指导的思路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以问题引领诵读和思考,提出以下问题。第一组问题:你认为全诗描绘出一种什么画面,这个画面表达了一种什么意境,这种意境是用什么字、词表达的?第二组问题:作者不用“垂钓”为题,而以“江雪”为题,有什么用意?“绝”“灭”“孤”“独”这几个词与“寒江雪”让你产生了什么联想?第三组问题:说说你搜集的柳宗元生平资料,结合对前面两组问题的理解,你认为柳宗元要在诗中表达什么真情實感?每组问题之后都要求齐读或自读,使之成为体验的手段。
其次,以教师评点学生搜集资料的形式,知人论世。笔者在三组问题之后,介绍柳宗元因参加失败的“永贞革新”而屡遭贬谪仍坚持初心的品质,及他在柳州有德于民,颇有惠政的事迹做了重点讲述。这样,被当作简单的文化常识被一带而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以知人论世的策略,被用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修齐治平、革故鼎新、惠民利民等核心思想理念的方式,取得了浸透性灵的效果。
三、鲜活有用:激发学习兴趣必经的路径
20世纪80年代,在中职教育恢复伊始,要求语文课本增加应用文、删减文言文,是倾向性意见;2009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职业模块未设置古代诗文教学内容,对古代诗文的功用作偏狭理解,使中职语文忽略了古代诗文教学,导致教学中呈现随意状,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在古代诗文教学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载体的当下,努力寻求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路径及手段,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从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关照古代诗文教学,是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根本之策;而使古代诗文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是解决“怎么学”的必经路径。
試举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其比赛内容基本为古代诗词记诵比拼,也即我们习惯称之为“识记”能力的高下之争,但节目火爆,影响巨大,甚至唤醒了国人对古代诗词的兴趣与热爱。笔者认为,主持人董卿的解说与几位嘉宾的点评功不可没。很多观众既睹选手风采,更倾慕董卿妙语连珠的串词,以及嘉宾极富文化内涵的评点。可见,看似冷冰冰的古代诗词,只要引导路径与手段正确、学习兴趣瞬间可被点燃。
笔者在《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侍坐》(简称《侍坐》)一文教学中尝试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路径,获得了成效。
《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而《侍坐》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教学极易偏离古代诗文教学应具的目标,教成现代文学作品赏析。笔者立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创设氛围、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自主体验,去切身感受古诗文学习有用。
首先,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选题是“孔子伟大”,内容有电影《孔子》的片段,但主题是论述孔的伟大,其中有历代及现代对孔子的评价,如司马迁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以及现代学者的评价:“孔子是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孔子以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这些极高的评价先声夺人,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惊讶,不由自主地对孔子产生了兴趣。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问题:找出《侍坐》中孔子及学生对话神态的词,并与现代汉语同样意义的词比较,哪个更简练?要求学生按人物对话反复诵读,并要读出人物性格特征。之后,笔者又提了一个问题:“暮春者”一句使你联想到一幅什么画面?“吾与点也”表达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最后,出了一道课后搜集资料的拓展题:进一步了解孔子、了解《论语》。
如此教学,创设了有趣的氛围,进行了知人论世;开展了言语实践,其中,按对话诵读,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在诵读中了解了人物性格,如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慎言、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晳的宁静高雅,在诵读中还得到了体悟,还体验到文言的凝练与典雅,从中学到了有用的语言运用知识。《侍坐》教学,使笔者深切体会到古代诗文教学使学生感到有趣,是必须的,但让他们体悟到有用,才是目的,正如布鲁纳所言:“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
古代诗文教学,还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文化自信。但它是一种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育,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学习场域,使经典成为熟知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考虑,古代诗文教学还需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内涵。改革正在途中。
Objectives, Strategies and Paths—— A View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PENG Zhao-jun
(Zhangjiag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Zhangjiagang 2156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blood of the nation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people."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run through national education." How to aim at the problems,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promote the reform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reflect the will of the state is what every teacher must encounter with careful reflection. Based on his own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unique thinki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objectives, strategies and paths.
Key word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ancient poetry; strategy;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