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城市中心性研究
2018-04-10张士杰
杨 婷 张士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中心城市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可以引领城市带内经济的发展,并与其他城市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集合体,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效应。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带,其城市中心性的测度研究对于确定区域经济的增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区位熵法。区位熵法侧重于从单个因素出发来反映一个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是某一区域要素空间分布情况的衡量指标。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LQ=(Q(ij)/Q(j))/(Q(i)/Q)。其中,LQ表示j地区i产业在全国的区位熵,Q(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相关指标;Q(j)为j地区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Q(i)指在全国范围内i产业的相关指标;Q为全国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LQ的值与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成正比,若LQ>1,j地区的区域经济在全国具有优势。
(二)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要是把各个因素综合成几大主要指标来研究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这种方法以降维的思想为基础,在引入多元变量的同时,将复杂的因素融入到几个主成分中,简化了问题,得到更为科学的结果。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只有全方位的考虑影响因素,才能更加深入的分析问题。由于各个指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研究问题的一些信息,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信息的反映上也会有所交叉。
二、实证分析
(一)区域概况。皖江城市带由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市共59个县(市、区)组成,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在承接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在中部地区中都占据着重大的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需求,扩大了国内市场。
(二)城市中心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城市中心性是衡量城市中心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学者测度城市中心性通常是建立一系列指标体系来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这些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城市发展的内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因此,文章从商贸、服务、空间、对外开放4个方面选取10个评价指标(见表1)测度其城市中心性。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会服务3个指标体系代表了城市的商贸中心性;高等教育、卫生体育福利、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机关和社会团体4个指标则代表了城市的服务中心性;城市的空间中心性包含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1个指标;对外开放中心性包含了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2个指标。
(三)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区位熵及分析。本文用来测度皖江城市带城市中心性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16)及数据整理。将原始数据加总成10个指标,求出城市各指标在城市带范围内的区位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合肥市在8个指标上的区位熵均大于1,表现出较强的商贸、服务、空间以及对外开放功能;芜湖市在这8项指标上也表现出较强的优势;马鞍山市在6个指标上的区位熵大于1,表现出较强的商贸、服务和对外开放功能;铜陵市在商贸中心性指标上的区位熵小于1,而在空间和对外开放中心性的指标上均大于1,说明其在商贸功能上较弱,在空间和对外开放功能上较强;宣城市在空间、对外服务以及对外开放上的区位熵大于1,说明其在这三个方面的功能较强;安庆市和池州市在空间和对外服务上的功能较弱,其区位熵均小于1;铜陵市和淮北市在商贸和服务功能上与其他地区相比就有弱势;滁州市和巢湖市在商贸,服务和对外开放指标上的区位熵也小于其他地区,说明其在这三个方面的功能较弱。
表2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区位熵
(四)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中心性得分及分析。
1.相关系数和主成分载荷值分析。通过相关系数的计算可知大多数指标的相关系数在0.5以上,故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关系,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第一个因子中有8个因子的载荷值都高于0.9可知第一个因子很重要。而第二个因子与原有变量的相关性较小,大多数因子的载荷值均低于0.5,故其影响不显著。因此,第二主成分只包含了1个指标,即卫生体育福利(亿元),主要反映了城市服务中心性,并将其命名为城市服务中心性指数。第一主成分则包含了其他9个指标,反映了城市各个方面的中心性,可命名为综合经济实力指数。
2.城市中心性综合分析。通过计算得出各城市综合实力指数,服务中心性指数和综合得分,可以更加明显地反映出皖江城市带的城市中心性。
表3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
由表3可知,各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各有不同,影响力差异也较明显。而综合得分高于皖江城市带平均水平的只有5个城市,其中,合肥市和芜湖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指数得分居前,综合影响力最强,但是在服务中心性指数因子上得分为负数,说明服务水平不足,影响力较弱。而排第三、四、五的铜陵市、马鞍山市和宣城市的服务中心性指数得分为正数,其服务影响力水平较高。滁州市在服务中心性指数上的得分位居第三,然而在综合经济实力指数上的得分只居第七,说明滁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经济建设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使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落后。其余四个城市的发展差距不大,但总体水平偏低,说明各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经济影响力。此外,得分高于8.5分的只有合肥市和芜湖市,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影响力较强。滁州市在第二个主成分服务中心性指数因子上的得分排名第一,但是其综合经济实力指数得分却远远低于服务中心性指数排名第八的芜湖市,滁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的不匹配,导致其综合得分偏低。
(五)结果分析。
1.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多强一弱”或“一强多弱”的局面。在综合经济实力指数上,合肥市和芜湖市明显领先其他城市,但在服务水平上却相对落后,其他城市则相反,两者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性,从而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尤其是滁州市,在城市服务水平上位居第三,但综合经济实力却低于其他城市,强弱差距尤其显著。
2.高等教育的区位熵较低,综合经济实力指数和城市服务中心性指数差距明显。高等教育的区位熵普遍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7个城市的服务中心性指数均为负数,其中包括在综合经济实力指数因子中位居第一、二位的合肥市和芜湖市,说明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还处在较低的层次,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集中表现在社会服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机关和社会团体等指标上,因此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城市服务水平的提高。
3.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熵较低,对外开放差距较大。由区位熵数据表可以看出,有一些城市进出口总额的区位熵超过1,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熵却小于1,且每个城市之间的区位熵差距很大,说明一些地区在对外开放上的差距较大,外商投资环境较差,无法全方位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导致外商投资不能很好的带动经济发展。
三、提高皖江城市带区域带动效应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合肥市城市中心性,做好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规划。作为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城市,合肥市应该努力提高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从而带动整个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此外,每个城市都应该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和历史背景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城市间的协调分工,建立完整的城市体系。
(二)完善教育体制,加强人才开发,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皖江城市带不仅要加大对人才的投入,注重人才教育和培训,也要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防止人才流失,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各城市也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卫生体育福利,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形象。
(三)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经济建设。在对外经济建设方面,改善区域内的投资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外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各城市间还应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使区域经济体系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华,朱明明.济南都市圈城市中心性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2):158-163.
[2]胡彬彬.浙江省城市中心性与城市发展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7(1):30-34.
[3]全少莉,王素娜,吴殿廷,郭谦.中原经济区城市中心性及其空间影响力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52(3):123-127.
[4]田秀华,杨莲娜.安徽城市中心性及皖北中心城市定位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2,28(6):80-83.
[5]乔沙沙,欧向军,杨晶晶,顾雯娟.淮海城市群的城市中心性分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4):13-16.
[6]雷仲敏,康俊杰.城市首位度评价: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4):33-38.
[7]孙斌栋,胥建华,冯卓琛.辽宁省城市中心性研究与城市发展[J].人文地理,2008,23(2):77-81.
[8]程玉鸿,孟俊华.基于高端消费文化视角的中国城市中心性及其网络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2):28-34.
[9]周凡.基于熵值法的长株潭城市中心性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3):275-278.
[10]李建升,李巍.苏北五市城市中心性的定量评价[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22(1):51-55.
[11]张小雪,李诗争.皖江城市带的人力资源积累与经济增长[J].蚌埠学院学报,2014,3(6):63-67.
[12]闫超,蒋宇娜,薛丽芳.基于熵权TOPSIS法的苏北地区城市中心性评价[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3):23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