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句法分布图式:“相同”义兼类分歧词考察
2018-04-10刘燕
刘 燕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相似、相仿、相同、雷同”这四个词表达的是“相同相近”之意,具体说“相同”“雷同”指两个或以上事物完全一样,或不该一样而一样;“相仿”“相似”指两个或以上事物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非常相像。这类词比较常用,出现率较高(考察中甚至出现数千条例句),辞书标注中存在分歧,无疑会影响教学、使用,亟需解决。
一、辞书词类标注分歧
我们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学习词典》《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等较有代表性的辞书,辞书词类标注分歧情况如表1。
表1 各辞书对“雷同、相似、相同、相仿”词类标注情况
其中“雷同”两部词典标形容词,一部词典标动、形兼类,一部词典标动词。“相似”和“相同”两部词典标形容词,两部词典标动词。这三个词在词典中的标注分歧较大。“相仿”三部词典标形容词,一部词典标动词,词典标注倾向形容词。
二、语料考察标注分析
同一个词在各部辞书中的词性标注不一致,可能存在产生分歧的各种原因,而我们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实际使用的语言事实了解不足,因此我们考察了北京语言大学CCRL语料库(2000条以下的语料取全部例句,超过则取前2000条),在频率统计的基础上[5],分析分歧词语义对应的功能分布,探究符合语言事实的词类归属问题。
通过考察发现,“相仿”并没有动词用法,而“相似、相同、雷同”有一些动词用法。
(一)“相仿”考察标注分析。没有动词用法的分歧词“相仿”语义对应的功能分布为:“相仿”的意义为“大致一样、差不多少”,表达“大致、一样”的性质或状态,而非“仿”的过程动作,是形容词意义;语法功能上,前可加程度副词,后不可接宾语,可以说“很相仿”,却不能说“相仿一下(回、些、点)”“相仿他”,也是形容词的用法。语料考察结果如表2。
表2“相仿”一词的语料标注结果
“相仿”的702例语料中,全部为形容词用法。
做谓语658例,陈述主语的性质、状态,占全部用法的93.73%,如:(1)他们中不少人的经历很相仿。(《人民日报》1997年)(2)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余秋雨《柳侯祠》)
例(1)表示外在行为相像,例(2)表示内在心理相像。其次是形容词做定语,占总用法的5.56%。如:
(3)我们的敌人也是相仿的年岁。(肖克凡《镜中的你和我》)
(4)在许多国家的童话里,都有相仿的故事。(冰心《冰心文集》)
例(3)表示成长时间相像,例(4)表示故事内容相像。
上述例句中,“相仿”的前面都可以加程度副词修饰,而后边不可以带宾语。因而“相仿”是个形容词。
有动词用法的分歧词“雷同、相似、相同”分别分析如下。
(二)“雷同”考察标注分析。“雷同”语料考察结果如表3。
表3“雷同”一词的语料标注结果
除去“雷同者”“雷同化”等带词缀的语料31例,有效语料603例,形容词用法536例,占总数的88.89%,主要做谓语,如:
(5)所有的邪教在吸引成员时使用的方法基本雷同。(《人民日报》2000年)
(6)只要写得好,爱情小说是不会雷同的。(张恨水《金粉世家》)
例(5)表示方法手段相同,例(6)表示故事内容相似。
只有2例动词用法:
(7)雷同自己以往的作品,雷同于同时代别人的某个旋律。(《人民日报》2002年)
“雷同”带宾语的现象非常少见,应该算是临时活用。
还有66例名词用法,占总数的10.78%,主要做宾语,如:
(8)却又是一种雷同。(俞平伯《“标语”》)
“雷同”的名词用法多为“雷同这种现象”意义。
“雷同”在四部辞书中,《现》和《学》标注为形容词,《应》标注为动、形兼类,《新》标注为动词。《现》在第5版[6]中标注为“动词”,第6版中改为“形容词”。可见各家对其分歧还是比较大的。我们考虑,一可能是与古代辞书文献的解释有关,因为解释中的“随声附和”是动词性的,可能影响到了现代汉语辞书的词类标注。二可能受到一些活用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它的频率,还没有达到约定俗成的程度。
从意义上看,“雷同”本义是打雷时所产生的震动,让许多东西同时响应,后指随声附和以及不该相同而相同等抄袭、重复事物。③[7]事实上,从语义上看,“雷同”表达的是一种既成事实的相同现象,并不表达动作行为意义;从语法功能上看,它不能带宾语,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构成“很雷同”“非常雷同”等结构。后面不可以加表示动态动量的词,如不能说“雷同一下”“雷同一些(点)”。也不可以接表示动作持续、开始等义的“起来”“下去”,不能说“雷同起来”“雷同下去”。“雷同了”表达的是“变化、形成”的形容词意义,而非动作完成的动词义。可能“雷同”一词产生之初有“附和”这一动词含义或构词义,但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它的意义、功能分布几乎就没有同动词对应的用法。
“雷同”动词比率为0.33%,名词比率为10.78%,都未达到倾向兼类[8]的标准,还只能算作临时活用,因而应该归属形容词类。《现》原来标注为动词,但第6版、第7版[9]都标注为形容词,是符合语言事实的。
(三)“相似”考察标注分析。“相似”的用法与“雷同”非常接近,考察结果如表4。
表4“相似”一词的语料标注结果
“相似”语料2538例,形容词用法2420例,占总数的95.35%,主要做谓语,如:
(9)日本的亭园,和中国的相似。(冰心《冰心文集》)
(10)这些来来往往的场长们,人物不同,可是风格极相似。(老舍《赶集》)
例(9)表示建筑风格接近,例10)表示人物风格相像。
其次是形容词做定语,如
(11)就是比较相似的黛玉和晴雯的个性也是不同。(冰心《冰心文集》)
(12)她忽然记起来几个月以前也曾经有过跟这相似的情景。(巴金《家》)
例(11)表示性格接近,例(12)表示情景类似。
只有3例动词用法,都是做谓语,如:
(13)这两篇作品基本相似他的笔调,仍然是60年代那些报刊上常见的笔调。(陈忠实《夭折》)
“相似”带宾语的现象也非常少见,应该算是临时活用。
还有115例名词用法,占总数的4.53%,主要做中心语,如:
(14)走上领导岗位的政府官员,发现他们上任后的几把“火”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抓发展、抓作风。(《人民日报》2003年)
例(14)中的“惊人的相似”是宾语,“相似”是定中短语的中心语。
(四)“相同”考察标注分析。“相同”的考察结果如表5。
表5“相同”一词的语料标注结果
“相同”语料2645例,形容词用法2633例,占总数的99.55%,主要做谓语,如:
(15)和我们背景相同,境遇同我们不一样的人更多。(冰心《冰心文集》)
(16)五七言诗是有字数限制的,而词就不必每句相同,或两句相同。(冰心《冰心文集》)
例(15)表示生活背景一样,例(16)表示字数相等。
其次是形容词做定语,如
(17)相同地力、肥力,相同管理条件,相同年份,不同品种产量各异。(《人民日报》1995年)
模型中的混凝土采用三维实体单元,这种单元比其它高次等单元的计算精度要低一些,但可以满足计算要求,可以通过缩减大量的自由度,来提高计算的速度,减少计算的时间和成本,还能达到计算的精度要求[2-5]。模型的钢管单元采用壳单元,这样不仅能使计算精度达到要求,而且更加有利于快速收敛。本文钢管混凝土柱结构的壁厚小于该结构整体长度的1/10,可以使用壳单元进行模拟。
上例中的“相同”含义都是“一样”。
只有7例动词用法,占总用法的0.26%,主要做谓语,如:
(18)看见衣冠俨然官气熏人的角色,便在他的脸上认出了相同于刚才舜英所有的那种得意的微笑。(茅盾《腐蚀》)
“相同”带宾语的现象也非常少见,也属于临时活用。未考察出名词用法。
三、语义、句法分布图式
我们将这3个词的用法分布情况合为一个图表,横坐标是该词所充当的成分,纵坐标是该成分例句数量占例句总数量的百分比,可以形成重合分布图式(见表6)。
表6“雷同”“相似、“相同”“相仿”功能分布图式
按照语言事实考察统计,根据句法功能分布和语义对应关系,生成的句法分布图式,可以反映本质规律,是判别词性功能的客观依据。通过对比可见,三个词的用法非常接近,有相同的句法分布图式。
动词、名词功能存小异。形容词功能是大同,只在充当形容词定语时显现出差别。定语都是形容词性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相似、相同、雷同、相仿。我们考虑,是因为做定语主要起修饰作用,“相似”的修饰度可以上下调整,由“比较相似”到“极为相似、特别相似”,而“相同”则不可以,因为“相同”就已经是“相似”的最高程度了。使用范围小,所以频率也低。而“雷同”作为一个倾向消极意义的词语,做定语起修饰作用的频率就更低了。“相仿”因为做谓语达到了93.73%,挤占了做定语的份额。
语料考察、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相似、相仿、相同、雷同”功能差异,根据其语义句法对应关系及功能分布图式最终可以看到,小的差异不影响大的相同本质,可以确定形容词类是符合语言事实的。
在确定词类归属上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一是考虑避免词的旧义或最初词典释义的影响,二是考虑避免词在具体语言中偶尔活用情况的影响。应该根据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其归属,得出真正符合语言事实的结论。
注释:
①指该词性在全部用法中的比例。
②指该用法占原用法的比例。
③《现代汉语大词典》:亦作“靁同”。随声附和。《礼记·曲礼上》:“毋勦説,毋雷同。”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后汉书·桓谭传》:“略靁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李贤注:“靁之发声,众物同应,俗人无是非之心,出言同者谓之靁同。”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孙全洲.现代汉语学习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胡裕树.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5]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8]刘燕.兼类词划界标准新探——以“腐败”和“衰败”为例[J].现代语文,2017(4).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