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匹配优化方法研究
2018-04-10朱江苏刘刚吕文芝常国丽
朱江苏,刘刚,吕文芝,常国丽
(1.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 潍坊 261061;2.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动机技术研究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引言
现代车用发动机普遍采用水冷式冷却系统,燃油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产生的热量:约43%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车辆前进,约26%从排气系统排出,约2%从发动机机体表面散发,其余的热量通过冷却液传递到散热器,再由散热器通过冷却风传递到空气中,风扇为散热器提供冷却风,对柴油机而言,风扇同时也是中冷器冷却风的重要来源[1]。
图1 整车冷却系统组成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是将散热器和中冷器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保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下工作,主要的零部件有水泵、散热器、风扇、机油泵、中冷器、节温器以及各种传感器,如图1所示。
1 发动机散热量计算
发动机台架热平衡试验数据获取时,不带中冷器、散热器、风扇等部件,冷却液采用台架循环水冷却,表1为发动机台架热平衡测试参数。
散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ΔT,
(1)
式中:Q为散热量,kW;C为冷却介质比热容,kJ/(kg·℃);m为冷却介质流量,kg/s;ΔT为冷却介质入口与出口温差,℃。
发动机进气流量计算公式:
(2)
表1发动机台架热平衡测量参数
参数大扭矩点/额定点环境温度T0/℃冷却液流量mw/m3/h发动机出水温度Th1/℃发动机进水温度Th2/℃发动机出水压力pp1/kPa发动机进水压力pp2/kPa中冷器进气温度Tah1/℃中冷器出气温度Tah2/℃中冷器进气压力pap1/kPa中冷器出气压力pap2/kPa
式中:mair为发动机进气流量,kg/h;p为中冷后进气绝对压力,kPa;n为发动机转速,r/min;Vd为发动机排量,L;T为发动机中冷后进气绝对温度,K;k为与发动机充气效率有关的常数,对于增压中冷发动机该值在0.089~0.103之间,一般额定点比大扭矩点小2%。
根据表1和公式(1)、(2),即可计算出散热器和中冷器的散热量,从而为整车冷却系统匹配提供依据。
2 整车冷却系统匹配计算
2.1 中冷器散热量
QAC=ca·ρa·AAC·VAC·(Tc1-T0),
(3)
式中:QAC为中冷器散热量,kW;ca为空气的比热容,kJ/(kg·℃);ρa为空气密度,kg/m3;AAC为中冷器芯部迎风面积,m2;VAC为流经中冷器的空气流速,m/s;Tc1为中冷器与散热器之间的温度,℃;T0为环境温度,℃。
2.2 散热器散热量
散热器散热量可分为两种表达方法,一种是冷却空气从散热器带走的散热量,另一种是散热器需要散出的热量。只有两种散热量相等时,发动机水温才能维持平衡[2]。
冷却空气从散热器带走的散热量:
QR=ca·ρa·AR·VR·(Tc2-Tc1),
(4)
式中:QR为散热器散热量,kW;AR为散热器芯部迎风面积,m2;VR为流经散热器的空气流速,m/s;Tc1为中冷器与散热器之间的温度,℃;Tc2为散热器与发动机之间的温度,℃。
散热器需要散出的热量:
QR=A·K·ΔTE
,
(5)
式中:A为散热器芯与空气接触的总表面积,m2;K为传热系数;ΔTE为对数平均温差,℃。
由于中冷器位于散热器的中间位置,且该位置的风扇风速较大,因此流经中冷器的平均风速大于流经散热器的平均风速,两者的关系约为:VAC≈1.15·VR。
2.3 传热系数K
图2 散热器传热系数MAP 图
传热系数K是散热器的重要参数,K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散热器的换热效能,其主要受制造散热器的管片材料、焊接工艺、芯部结构、冷却水的流动速度、通过散热片的空气速度等因素的影响[2-3]。通过在风筒试验台上进行散热器的性能试验,得到传热系数MAP图,如图2所示。
2.4 对数平均温差ΔTE
对数平均温差是指冷热流体的比热、流量以及传热系数在整个换热面上基本不变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温度差异。根据传热学原理,对数平均温差ΔTE可按下式计算:
(6)
其中,φ,对数平均温差修正系数;Th1,散热器进水温度,℃;Th2,散热器出水温度,℃。
2.5 对数平均温差修正系数φ
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形式是两种流体(空气和冷却液)互不混合的交叉流式换热形式[4]。不能简单地按热力学顺流与逆流的换热形式计算,要根据修正系数φ对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φ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无量纲的参数P和R,如图3所示。无量纲参数P和R的大小取决于两种流体的进出口温度,计算方法见公式(7),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3 两种流体互不混合时的φ值
图4 两种流体互不混合交叉流式换热形式
(7)
2.6 风扇风速计算
在已知环境温度和极限使用许用环境温度的前提下,根据公式(8)可以得到发动机出水温度(即散热器进水温度),根据公式(9)可以得到发动机进水温度(即散热器出水温度)。
发动机出水温度(即散热器进水温度)的计算方法:
Th1=TL-TE+T0,
(8)
图5 风扇风速计算流程图
式中:Th1为发动机出水温度,℃;TL为发动机冷却介质最高允许温度,℃;TE为极限使用许用环境温度,℃;T0为试验时的环境温度,℃。
发动机进水温度(即散热器出水温度)的计算方法:
Th2=Th1-ΔTh,
(9)
式中:Th2为发动机进水温度,℃;ΔTh为散热器(发动机)进出水温差,℃。
散热器进出水温差的计算方法:
(10)
式中:cw为发动机冷却介质的比热容,kJ/(kg·℃);mw为发动机冷却介质的流量(约为发动机台架水流量的0.75倍),kg/s。
在得到散热器进出水温度后,初始假定φ=1,根据公式(3)和(4),可以得到Tc1和Tc2之间的关系,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带入公式(5),可得到关于Tc1或Tc2的方程,采用线性插值法,可以得到Tc1和Tc2,然后根据公式(7)和图2,得到φ值,再将得到φ值带入公式(5)计算Tc1和Tc2,直到计算的φ值与图2中得到的φ值一致。
在得到Tc1和Tc2后,带入公式(3)或(4),可以得到风扇风速。具体计算流程如图5所示。
2.7 中冷器选择
2.8 散热器选择
3 实车试验
某重型牵引车匹配某潍柴发动机,发动机台架测量的各参数及计算结果见表2。由于该车型为老车型,仅更换发动机,受车架的限制,初步采用原车中冷器、散热器。中冷器芯部尺寸宽高厚为792 mm×650 mm×50 mm。散热器芯部尺寸宽高厚为708 mm×945 mm×52 mm,散热器散热表面积39 m2。
图6 风扇性能曲线
参数大扭矩点额定点环境温度/℃3029发动机出水温度/℃89.9882.29极限使用环境温度/℃40.0246.71
该车型要求在大扭矩点的极限使用许用环境温度为42 ℃,额定点的极限使用许用环境温度为46 ℃,冷却液的最高许用温度为100 ℃,假定环境温度30 ℃,则发动机出水温度(散热器进水温度)分别为88 ℃和84 ℃,根据上述的计算方法,最终计算出风扇风速,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其中,整车水流量大约是发动机不带散热器水流量的0.75倍。
根据计算的需求风扇风速,初步选定某直径750 mm的风扇。该风扇性能曲线见图6中的600~2 600 r/min曲线,该车冷却系统设计阻力见图6中的黑色线,图中的正方形和三角形为需求风扇风速。当风扇转速与发动机转速之比为1:1时,大扭矩点实际风速小于需求风扇,不满足冷却需求,而额定点实际风速大于需求风扇,满足散热要求,见图6中的正方形。为了满足散热量的需求,将风扇与发动机速比增加至1.217,大扭矩点和额定点均可满足冷却系统散热量的需求,见图6中的三角形。
将选定的冷却系统进行整车试验,试验结果见表4。
从试验结果来看,大扭矩点不满足要求,需要对冷却系统进行优化。
表2发动机台架热平衡数据
参数大扭矩点额定点1200r/min1900r/min环境温度/℃50.150.1冷却液流量/m3/h18.428.9散热器进水温度/℃91.291.9散热器出水温度/℃85.587.3散热器进水压力/kPa44.495.9散热器出水压力/kPa5.00.2中冷器进气温度/℃154.3166.4中冷器出气温度/℃35.048.4中冷器进气压力/kPa167.7169.6中冷器出气压力/kPa166.6166.1中冷器进气流量/(kg·h-1)1267.61919.8散热器散热量/kW112.3142.4中冷器散热量/kW42.263.2
表3整车冷却系统计算结果
参数大扭矩点额定点1200r/min1900r/min环境温度/℃3030极限使用许用环境温度/℃4246散热器进水温度/℃8884整车水流量/(m3·h-1)13.821.675整车散热器进出水温差/℃7.66.13散热器出水温度/℃80.477.87中冷器与散热器之间的温度/℃46.4547.34散热器与发动机之间的温度/℃85.8582.51需求风扇风速/(m·s-1)4.035.73
4 匹配优化方法
由于整车散热不满足要求,可以考虑的优化内容有:
1)风扇优化,如增大风扇直径、提高风扇速比、提升风扇效率等;
2)散热器优化,如优化散热器的散热性能、增大散热器的散热面积等;
3)水泵及水道优化,如增大水泵流量、减少节温器及水道阻力等;
图7 优化前后温度对比
4)风道优化,如增加防热风回流装置、减少进出风阻力、优化风扇与散热器之间的距离等。
在该车试验过程中,发现散热器周围存在明显的热风回流现象(即发动机舱内的热空气从散热器周围重新返回到散热器进风口),导致散热器入口温度较高。通过增加防热风回流装置,降低散热器入口温度,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增加防热风回流装置后,中冷器前冷却风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由优化前的15.2 ℃降低到3.2 ℃,从而提升了整车极限使用环境温度。
5 整车验证
表5 整车试验结果
通过增加防热风回流装置,整车冷却性能得到提升,并进行整车验证,试验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整车热平衡能力有了很大改善,满足冷却系统匹配要求,证明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6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大量试验数据,总结出发动机进气流量的计算公式,为发动机进气流量的计算提供了方法;基于发动机台架热平衡测试数据,计算出中冷器和散热器的散热量,基于此散热量探讨了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匹配方法,并通过整车试验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研究了整车冷却系统优化方法,并进行了验证,说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许维达.柴油机动力装置匹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钱金山.车用散热器设计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 2011(6):9-10.
[3]李登龙,缪平.让你的发动机“冷静”下来—水散热器散热面积的计算[J].MC 现代零部件,2007(1):70-72.
[4]王帆.水冷散热器散热面积的计算[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21(28): 176-178.
[5]亢文祥,徐磊,王兆华.内燃机车散热器散热面积与冷却风扇功率的匹配[J]. 内燃机车. 2003(0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