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观察
2018-04-10金文君
金文君
2型糖尿病(T2DM)临床常见,其主要威胁来自于多种并发症引起的致残和致死[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T2DM常见且有多种临床表现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以感觉神经受累最早出现,也可累及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主要表现为疼痛、烧灼、麻木及感觉减退等,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等病理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2-3]。目前,DPN的治疗方案一般是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辅以神经修复、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紊乱及抗氧化应激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本研究拟探讨 -硫辛酸与甲钴胺联合治疗DPN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 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浙江省台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DPN患者112例,纳入标准:(1)有明确的T2DM病史;(2)在诊断T2DM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3)有临床症状(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等)者,5项检查(针刺痛觉、温度觉、震动觉、压力觉和踝反射)任意1项阳性;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任意2项异常或神经传导功能异常;(4)停用 DPN 药物 2周以上;(5)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中毒性、药物性、脑出血及静脉栓塞等原因造成的周围神经病变;(2)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其他器质性病变、精神障碍及过敏体质者;(3)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影响血糖水平的疾病;(4)依从性较差的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7岁,平均(62.58±9.04)岁;T2DM病程5~16年,平均(8.79±1.85)年;DPN病程0.5~7年,平均(2.64±1.51)年;DPN严重程度为轻度23例,中度25例,重度8例。观察组男33例,女23例;年龄47~79岁,平均(63.14±8.97)岁;T2DM病程4~18年,平均(8.95±1.96)年;DPN病程 4个月至 6.5年,平均(2.57±1.47)年;DPN严重程度为轻度21例,中度26例,重度9例。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有高血压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控制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者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等,同时嘱咐患者禁烟酒、注意饮食及合理运动。观察组予 -硫辛酸+甲钴胺治疗:-硫辛酸注射液60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甲钴胺静脉推注,0.5 mg/次,1次/d;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治疗,用法、剂量及疗程与观察组一致。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抗血小板、抗纤溶及活血化瘀等药物,不使用其他神经营养药和抗氧化应激药,痛性神经病变者不予以止痛处理。
1.3观察指标 (1)症状严重程度:采用神经病变主要症状问卷(TSS)评价下肢、足部出现的疼痛、麻木、灼热感和感觉减退4项症状的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和发生频率(偶发、频发、几乎持续存在),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2)神经传导速度(NCV):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3)比较两组疗效。显效:疼痛、灼热感等自觉症状消失,或深浅反射完全恢复正常,NCV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好转,NCV较治疗前增加不足5 m/s;无效:未达上述标准。(4)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T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疼痛、麻木、灼热感、感觉减退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2.57,均<0.05),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 ≥2.64,均< 0.05),见表 1。
2.2NCV比较 两组治疗前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NCV与SN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 MNCV和S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60,均< 0.05),见表 2。
2.3疗效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无患者退出治疗。经治疗,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6.07%(37/56);观察组显效29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50%(49/5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7.21< 0.05)。
3 讨论
DPN是T2DM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该病临床症状多样,包括麻木、发热、蚁走样感、腹胀及疼痛等,其引起的足部溃荡和感染,甚至导致非创伤性下肢低位截肢,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DP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普遍认为是血管损伤、代谢紊乱、营养神经因子缺乏、氧化应激过度、遗传及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其中高血糖诱导的氧化应激在 T2DM 并发症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神经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共同土壤”。研究发现,糖尿病状态下,活性氧增多,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导致内皮损伤、酶变性失活,继而造成细胞凋亡;同时,高血糖诱导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产生过多O2―,通过抑制还原型辅酶Ⅱ活性,增加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合成,而AGEs与其受体结合后,又会刺激线粒体进一步产生活性氧,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周围神经和神经节受损[5-6]。因此,对于DPN患者强化控制高血糖状态的同时进行抗氧化治疗,尤为重要。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SS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NCV比较 m/s
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容易转运至神经细胞的细胞器中,通过甲基转换反应促进细胞内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防止有髓鞘神经纤维变性和脱髓鞘,通过刺激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修复受损的神经[7];同时甲钴胺也是一种神经生长因子,可通过影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阻断氧化应激,实现对周围神经的保护。-硫辛酸是一种兼有水溶性和脂溶性的代谢抗氧化物,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被称为“万能抗氧化剂”。本药可在体内转化为二氢硫辛酸,硫辛酸和二氢硫辛酸均可清除氧化应激导致多种产物,促进机体对维生素C、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多种抗氧化剂的再生,清除生理和病理过程产生的各种自由基;通过抑制蛋白、脂质的氧化,保护营养神经血管的内皮细胞,增强血管的血流量,增加神经Na+-K+-ATP酶活性,提升神经功能,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DPN的临床症状[8]。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T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05),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明显高于对照组(均<0.05),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王琪,汪小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启动困难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66-470.
[2] 陈时芳.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探讨及护理[J].贵州医药,2015,39(10):950-951.
[3] Sergey L,Pierre W,Roman S,et al.Endoplasmic reticulumstressplaysakey role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Diabetes,2013,62(3):944-952.
[4] 李剑.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2):181-182.
[5] 施丽丽,任明山,吴元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氧化应激研究现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1):94-96.
[6]Wu YB,Shi LL,Wu YJ,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gliclazide 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through Drp-1 mediated-oxidative stress and apoptosis[J].Neuroscience Letters,2012,523(1):45-49.
[7] 付庆林,饶高峰.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7):490-492.
[8] 唐果,张蕾,曹秀堂.-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2,9(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