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湖北马口窑的“没落”与“转型”

2018-04-10李祎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马口制陶纹样

李祎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湖北马口窑是长江流域民间制陶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既包含荆楚大地制陶艺术的典型特点,也夹杂了的“小说文化”“口号文化”等诸多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笔者选取汉川马口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兴盛之势,总结其没落之因,深入思考“马口窑的转型”这一历史新课题,提出新的建议。

一、发展脉络

马口镇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水从北流过,其制陶文化根基可上溯到4500年前湖北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大溪文化等(图1)。据记载,明代一位“应城老人”到马口传授制陶技艺,马口制陶业大兴。自隆庆年间繁荣起来,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号称湖北“民窑之首”。20世纪初,马口镇制陶相关人员已达到三千人以上,鼎盛时期有36座生产陶器的龙窑。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口镇众多私人的窑口经过公私合营,整合更名为汉川马口陶瓷厂。文革时期一度停止生产,而后在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工艺陶瓷。但时过境迁,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浪潮洗礼下,马口窑逐渐消失殆尽,仅残存一些遗址。

二、特点

(一)器型刚强

马口窑产品的器型多孔武有力,挺拔感极强,有一种向上之感。其坛、罐、缸、壶、盆,器型均古朴有力,厚重耐用。从整体的外型来看,大部分陶器的脖颈处转折很明显,可以用“厚唇,短颈,鼓腹,折肩,收底”来高度概括,占据了当时代广大的民用陶瓷市场。(图2)

(二)装饰技法简洁明快,纹样多种多样

马口窑的老艺人非常善于用竹刀随意刻画,在快干而未干的陶坯上,快速地施以一层白色的化妆泥,行云流水般剔除主要图案外的其他部分,露出底色,留下白色图样,然后刻出简约但灵动的线,达到最终的效果。马口窑的器物多采用蝙蝠、花草、蝴蝶以及飞鸟作为其主要装饰纹样,其中“蝙蝠”的“蝠”谐音“福”,是长江沿岸劳动人民喜爱的装饰符号;但马口的器物也以“人物为主,花草为辅”的装饰纹样著称:人物刻画得仙风道骨,活灵活现,具有极高的趣味性和欣赏价值。

(三)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口号性

马口窑陶器的选题不拘泥于花草鸟虫和人物,也包含了大量的代表着时代特征的口号等。马口窑“状元及第”口号坛,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社会文化下,普通民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他们将美好的希冀刻于陶罐之上,作为吉祥的摆件,也作为互赠的礼品。

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文革和改革开放等时期,马口窑器物都留有当时代特有的口号,如“解放台湾”“世界和平”等大量的口号坛或标语坛有着极强的时代性。

(四)纹样题材充满了故事性和文学性

马口窑最为出名的就是它的各种故事性、文学性题材,这有别于其他民窑多刻蝙蝠、花草、卷云等传统纹样。马口的陶器有《十八学士归去来》(图3)《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八仙过海》等众多故事的情节,这几乎涵盖了所有当时代的历史文学题材。

> 图1 汉江边的马口镇

> 图2 马口花纹陶器

> 图3 马口窑“十八学士归去来”陶罐

马口窑陶器这样成系统地、成批量地集中刻画文学故事和民间传说,在我国传统民窑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笔者认为,这是和马口镇的地缘环境和时代有莫大关系: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快速萌芽,自由的市民经济繁荣、市井文化繁盛。章回体小说发展迅猛,迎合了大量的市民阶层的需求。明末清初,我国四大名著的三部——《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均已完成,《金瓶梅》等其他小说也大放异彩:历史文学和民间故事的流行,使得文人、匠人、艺人和普通老百姓之间通过小说故事进行连接,是我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一段时期。马口居汉江之畔,往来船只无数,从汉水入长江,其辐射范围上可至宜昌,重庆,下可至南京、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连南通北,文化的交融度高,也造就了马口人开放的思维和眼界,制陶老艺人多知多闻,敢于更善于将这些故事与传说直观地刻画在陶器上。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美丽”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六项原则”“五个体系”,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生态、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导航仪。然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会将中国经济现代化导向何方?面对不确定和风险性增大的国际环境合作,中国怎么办?

(五)功能性至上

马口窑作为民间窑口,其功能性一直是其繁盛的根本原因之一。它厚实古朴,结实耐用,被人们用来做枕头、泡菜坛子、腌菜缸、酒坛、筷笼、火炉及日用盛具等。

三、没落原因

笔者认为马口窑再生出现困境有以下的原因:

(一)失去市场地位

马口窑在历史上的大放异彩,基于其美观大方,纹样精美和实用性强等原因。例如湖北气候多湿润,冬季湿冷难耐。马口窑的暖手炉小巧但实用性强,便于携带,当代人可用来驱寒。

但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推进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塑料和不锈钢制品替代了许多陶瓷制品;电器取代炭火的暖手炉等。在新产品的比对下,马口窑制品器型硕大且装饰略显粗糙,逐渐丧失了功能性优势和审美优势,脱离了市场,导致产品快速消失。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20世纪90年代初现颓势之时,马口陶器在也曾多次尝试转型,力求开发出新的产品,以挽救市场份额。但是保守且单一的产业结构、一成不变的黄褐色釉色等因素严重阻碍了马口窑的发展,烧制腌菜坛子,酒坛子,以及暖手炉等需求量已大不如前的产品,只会离市场越来越远。

(三)缺少整合的合力,文化保护乏力

马口窑的没落已成为事实,对其进行研究与保护是促使其再生和转型的重要步骤。相关职能单位、民间收藏爱好者、高校专家及艺术家各成一派,各自为战,没有形成马口窑统一的研究与保护平台,也无法形成合力。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类似,民间传承的马口窑制陶文化缺乏系统的文字描述、材料科学研究和传承场所,一些颇有造诣的陶匠艺人年岁已高,有的相继去世,制陶工艺和装饰技法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

四、转型趋势

针对马口窑在新时代的“转型”,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筹文化产业资源,整体推进

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马口窑制陶文化要进行全方位整合。

要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要打破博物馆、私人收藏家、高校专家各自为战的状态,破除壁垒,构建马口窑物品的收藏、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既发挥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还要鼓励民间湖北传统陶瓷物品的收集和交流活动。

(二)研究、尝试复烧和创新

鼓励专家学者及艺术家等对马口当地考察和研究,进行复烧和仿烧,力求创作出一系列的“后马口窑”作品,既呈现出独具马口窑特色的文化,又兼具当代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当下,可以立足于市场,提取马口窑等湖北传统陶瓷的造型、纹样、釉色等特点,创作新的产品出来,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紧密的产业化推介,不仅使其重回国内市场,更要乘国家开放的优势,占据国际的陶瓷市场。

(三)列入政府的全局规划中

建立马口窑制陶相关产业化协同发展区。

可将马口窑整体规划进入汉川市白石湖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大战略中去,将马口窑变为产业化旅游体验区,通过资源整合,引导马口窑将产品制作与旅游度假相结合,使其成为周边地区人们向往的度假旅游的好去处,建设仿古作坊,创作中心等,吸引更多的游客亲自制陶,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火的淬炼把泥土变成艺术品。

将马口窑纳入当地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内,方可“产业带动窑火,窑火助燃经济”,最终,重现湖北陶瓷辉煌局面,使马口窑等湖北珍贵的古窑复燃,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窑之首”。■

参考文献:

[1] 姜一.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思考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2):34-36.

[2] 艾锦超;马振龙.浅析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09):151-153.

[3] 谭晶.莲花纹样在陶瓷装饰中的造型风格演变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03):150-151.

[4] 刘剑虹.现代手工艺与装饰性艺术的主体性地位与历史问题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6):143-145.

[5] 施茜,郭辉.从克拉克瓷到芙蓉手样式瓷——清初中国海禁与日本制瓷业在欧洲之崛起[J].装饰,2015(11):82-84

[6] 赵洋,永春漆篮技艺考察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装饰,2013(11):119-122.`

猜你喜欢

马口制陶纹样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非遗视野下湖北马口窑的保护、继承与开发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春钓马口正当时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对话马口窑
马口煤矿分层开采工作面上覆采空区自燃治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