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石共赏
——《弘道》
2018-04-10
张玉瑞 (北京)/赏析
《弘道·弘道养正 日新其德》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并行者三,必有师尊。日新其德,三省身心。弘道养正,至善至臻。华夏文化,渊源流深。图呈寄寓,修行法门。石出宝岛,两岸同根。品石养性,天地同欣。古往今来,对道的发扬光大,乃人之天职,亦乃文化事业之天职。
霓裳羽衣:
石屏如卷,
天工妙笔写丹青。浑然邃古高风。枯墨勾描勒线,骨力透锥锋。
气韵宣苍秀,
画影神清。
内涵更精,
寓典故、炫通灵。
问道孔丘老子,
栩栩如生。
古今何异,
人弘道、正气养浮生。注文化、不辍躬耕。
注:
《论语·卫灵公十五》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芥子园画传》笔墨论“笔有法也,曰骨力,曰苍秀,曰雅致,曰中锋。”
孔子年轻时曾问道于老子,受益匪浅,归来对弟子曰:“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春媚( 泸州)/赏析
《弘道·三教同源》
在南岳衡山,儒释道共居一山、共处一庙的景观堪称是中国文化的一奇,此石背面一峰雄奇壮美,正面三人高古巍然,仿佛三圣正观自然而论道于衡山前。
临江仙:
三教三源三圣,
同花同叶同根。
若将慧月比禅心。
山为儒者性,
水是道家神。
出世终须入世,
渡人还得亲人。
至仁至美始归真,
诸天施法雨,
大地享甘霖。
注:数千年来,中国一直以儒释道文化为支撑,三家虽观点有别,却互融互补,和谐相处。 就人性而言强者尊儒——如山,智者信道——如水,慧者崇佛——如月。都说儒家讲求入世,道家、佛家讲求出世,其实,他们皆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道家认为,要想深入一个世界,就得先走出这个世界。而佛家的出世为渡己,入世乃渡人。因此三家虽殊途却共归,
张素荣(都江堰)/赏析
《弘道 ·为挽世沉沦 何惧历苦辛》
子曰:“人以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生活在群雄争霸、民不聊生的春秋时期,为救百姓于水火,决心施仁政以安天下,但屡屡受挫。因“隳三都”而获罪“三桓”势力,鲁国仁政折戟沉沙。周游列国也处处碰壁,倍受冷落。
石上画面表现的是孔子周游途中遇长沮等隐士,受到冷嘲热讽的一幕:中间气宇轩昂者为孔子,身后应为其弟子,左边侧目而视者为隐士。
背面
七律一首:
七国争雄战事频,
著书弘道救沉沦。
三都未毁终遗恨,
列国周游志未泯。
《论语》安邦天下治,
《六经》化雨万家春。
至今四海尊师表,
万世千秋称圣人。
徐文强(上海)/赏析
《弘道·三教合流》
翻开历史,有关儒释道的论述浩如烟海;打开百度,有关“三教合流”的图片比比皆是。而今天,我们有幸看到的,却是一幅毫无人工雕琢、全凭大自然神来之笔描绘的“三教合流”图。这方画面石上,三个人物,从左至右,依次为佛家、道家、儒家,个个形象逼真、特点鲜明,如会友、如论道,有故事、有情节,毫无造作之态,更无累赘之嫌,画面如此完整和谐,工笔如此细腻逼真,很难相信,这是天意所为,不由得让我们为之惊叹!
追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其根本就是儒释道文化。有诗曰:“儒门道户释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心慈性善本同宗。”明代画家丁云鹏曾创作一幅《三教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意在表达对佛、道思想的膜拜以及对儒家学说的尊崇。这方画面石,与之相比,异曲同工,形象地再现了儒释道和谐共处的景象,彰显了圣贤们弘扬天道、地道、人道的大智大悟。
今天,我们在传承赏石文化、弘扬赏石艺术过程中,要以文化自信为根本,尊崇传统文化,使赏石活动更加富有长久鲜活的生命力。据此,这方来自台湾早期名家收藏的画面石,弘道之主题更加鲜明,意义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