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天然三分雕 因材施艺不留痕
——对话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游杰辉先生
2018-04-10裴海燕byPeiHaiyan
文/裴海燕 by Pei Haiyan
游杰辉大师1966年出生于福建建瓯,现定居湖南郴州。从事石雕、根艺近30年,曾在闽、粤、浙、湘一带寻访名师,学习雕刻技艺。创作风格以“巧”为主,主张“七分天成三分雕”的艺术创作理念,就地取材,以天然“卵石”为原料,充分利用其天然形态、材质、色泽进行构思和创作,化腐朽为神奇,运用夸张手法展现自己的思想。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将民间传统、地域文化等融入作品中,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卵石巧雕”,被称为“中国卵石巧雕第一人”。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理念,其作品在城市建设中被大量应用。例如:湖南郴州市八一路上的卵石群雕——《三十六计》和湖南省新田县孝文化主题公园中的大型卵石群雕《五福临门》、《九老观园》……他妙手巧雕化顽石,呈现给世人一个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游大师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湖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石雕)、郴州市民协主席、郴州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郴州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湖南杰辉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艺术总监、“湖南省卵石巧雕创作基地”创始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通过大学时的同学结识了游杰辉大师,走进大师在郴州的“卵石巧雕”工作室,一件件作品琳琅满目。从《传承》到《传奇》,从《古韵》到《禅》,简约大气而又不失含蓄,寓意深刻而又不失通俗平实。眼前的这位大师,身材不高,皮肤黝黑,就像他的作品一样,质朴而单纯,有着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特有的憨厚与腼腆。但一谈起他热爱的卵石雕刻,游大师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起来。
记者:游大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您从事石雕艺术已经30多年了,所创作的石雕作品更是数以千计,可以说这一生都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选择了石雕这个行业?您又是何时开始学习雕刻技艺的?
游杰辉:大师这个称谓我可不敢当,我的作品只是在还原卵石最原始的面貌,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大师。我的从艺之路比较艰辛,说来话长。我小时候比较贪玩,总是很奇怪家乡村口祠堂门前的大狮子是怎样雕刻出来的,特别是狮子嘴里含的那个石珠,在嘴巴里可以滚来滚去,但又拿不出来,石匠师傅如何放进去的呢?还是直接在狮嘴里凿出来的?大人们有的说是石匠师傅会变戏法,有的说狮子会张嘴咬坏人,自然可以咬进去一个石珠子,而问许多的石匠师傅,他们只会呵呵地笑,一副天机不可泄露的样子,以至于我儿时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
14岁那年,由于家庭的变故,被迫走上了谋生之路,在泥工、瓦匠、木匠等多条道路面前,我毅然选择了最苦最累的石匠,有可能是为了弄清儿时的一个疑惑,也有可能是我与石有缘吧。
我学艺就从雕狮子开始,先是到福建莆田、惠安的石雕厂做学徒,由于自己的好学又勤快,很快得到了工匠师傅们的喜爱,都愿意将石雕的技艺传授给我。我先后辗转在四川、贵州、云南、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学习雕刻技艺,可以说是四海为家。我打工的地方无一例外都与石雕有关,有雕麻石的,雕寿山石的、雕玉石的、雕菊花石的等等,我每选择一家石雕厂都是因为该厂有让我折服的技艺或作品,我刚开始是当学徒,虚心求教,拜师学艺,专心钻研雕刻技巧。那时候真是每天看的是石头,摸的是石头,谈的是石头,刻的是石头,晚上做梦都是石头,恨不得抱着石头亲一口。就这样我先后掌握了寿山石、青田石、菊花石以及大型汉白玉、花岗岩等的雕刻技艺,同时潜心摸索石雕技艺的发展创新,力图用传统的表现手法创作出符合现代人们审美需求的时代作品。
湖南省新田县孝文化主题公园中的大型卵石群雕
由于我没有受过系统的科班教育,只能有意识地自学书法和美术,自己买材料勤加练习,并收集相关专业人士的通讯地址,把我的“作业”寄过去。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师们多半会回信,还给我“批改”,有的就此结成了朋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湖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离开福建后,曾游历四方,最后到达湖南郴州,看到具有湘南特色的石木雕艺术形式、人文风情,特别是石木雕在湘南古民居中的运用,既保留了徽派建筑的元素,又融合了本地的民风民俗,每一件建筑雕刻就是一幅幅写意画,大气、简约、粗犷,让我流连忘返。湘南的这种民间艺术深深地吸引了我,而且,这里的风土人情跟气候环境,我也非常喜欢,所以决定居郴州。并开始静心梳理、思考各类石雕艺术的融合发展,尝试着将其中的理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大师创作的大型人物石雕作品
记者:您少年离家,闯荡江湖,凭借聪颖过人的智慧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四处拜师学艺,博采众家之长,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开创了一种新的门类——“卵石巧雕”。这一路走来,真是备尝艰辛,您想过半途而废,转而选择从事其他更为简单的行业吗?
游杰辉:没有,我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我从小就酷爱石头,对石头情有独钟,看见石头就感到亲切,甚至有莫名的创作冲动。这些年辗转各地,四海为家,说不辛苦那是假的,可正是因为对石雕艺术的这份挚爱,让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再苦再累精神上也是快乐的,挺一挺也就过来了,也许这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匠人精神”吧!
其实在学艺的过程中,我是痛并快乐着。每一件成功的雕刻作品,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最美的享受、最好的回报。因为在我的心中,只有塑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塑造出完美的人生!
记者:雕刻石头是很件孤独的事情。这么多年来,您淡泊名利,潜心投入单调寂寞的雕刻艺术,如果没有对艺术创作如痴如醉的追求,是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在雕刻界,雕刻大师们都往往非常注重材质,和田玉、翡翠、寿山田黄、巴林鸡血等稀有贵重材质的雕刻作品,由于材质本身价格不菲,加上雕刻大师的精心创作,作品可谓是价值连城。您为什么要选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卵石进行雕刻呢?
游杰辉:这些年来,珍贵的玉石资源日趋枯竭,价格也越来越高,让许多雕刻师们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况且现在许多名贵玉石所雕的内容,多数是福禄寿,或者祥云瑞兽。美则美矣,却脱离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认为,做工艺不能脱离群众,传统艺术只有走进百姓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
卵石作品《古韵》,创作者巧妙地将卵石自然分成大小两半。大半块卵石镂空成破损陶罐状,产生残缺美的奇妙效果。另小半边刻成盖,并于内壁刻上一个正在爬行的小虫,以添灵动之气
卵石经过了河水千百年的冲刷,千姿百态,最能体现大自然的创造力。别看它貌不惊人,其实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很多奇石收藏爱好者,把中国的大小河滩翻了个底朝天,不就是为了寻觅一块心仪的石头吗?所以我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了随处可见的顽石、卵石,没想到在卵石巧雕上开创了一个新天地,被越来越多的同行认可、收藏。
记者:您被誉为“中国卵石巧雕第一人”,那么什么是卵石巧雕?什么样的卵石适合巧雕?卵石巧雕与其他的雕刻有何不同?这个“巧”又应该如何理解呢?
游杰辉:一石一世界,每个卵石都具有独特性,利用其天然形、纹、色、质,进行巧妙创作,以动最少的刀达到最高的妙处,使其天人合一,达到完美。这“独”与“巧”的结合,我称之为“卵石巧雕”。卵石巧雕属“写意雕刻”,我坚持“七分天成三分雕”的艺术创作理念,取自自然,顺其自然,在雕琢上惜刀如金,以下刀不留痕迹为妙。也可以去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在“点睛”上下功夫,所以卵石巧雕作品,看不到精雕细琢和逼真的形似,神韵全部来自石头天然的形态,来自创作者“吝啬”的落刀,以“巧”破题,以“奇”为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虽说卵石司空见惯,但要觅得一块称心如意之石,绝非易事。郴州苏仙区有条东坡河,在这数千年的古老河滩上,乱石成堆,每天都有众多淘石者。在众人多次翻滚寻觅处,一块高约30cm的卵石,半掩半露在河床。说不清已经有多少人从它面前走过,就是没人多看它一眼。当我看到此石时,眼睛顿时一亮,马上掏出清洗。这块深褐色的卵石,石肤和色泽都很沧桑,石表面还留有一道锯齿般的天然裂缝。我将其抱在怀中,如获至宝,喜不自胜,这就是《古韵》作品的原石。
寻石苦,得石乐。回到家中,我优哉乐哉,对石饮酒,仔细观看,反复揣摩,行话叫“相石”。看着这块石头,我是茶饭不思,“石”比“食”更重要。卵石雕刻受石形、石纹、石质等的局限,雕刻时要依石定题,因材施艺。正如文章有文韵,石头有石韵,石韵是蕴藏石头内部最有生命力的东西。经过好几个日夜的冥思苦想,我终于脑洞大开。先顺着石头原裂缝轻敲,卵石自然分成大小两半。将大半块卵石镂空成破损陶罐状,产生残缺美的奇妙效果。另小半边刻成盖,并于内壁刻上一个正在爬行的小虫,以添灵动之气。两者组合放在一块老旧的菜板上,乍一看,貌似久远的出土文物。这件作品让很多观者都惊叹不已,荣获了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卵石作品《禅》,荣获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银奖
我的另一件作品《禅》的原石也来自东坡河滩,这块卵石外形椭圆,表面凹凸,纹路和色泽都比较古朴,我初看就觉得对眼,急忙放入水中边洗边摸,仿佛邂逅了久别的亲人。但拿回家之后,如何雕琢这块卵石,却让我颇费思量。
步入中年之后,我很欣赏白居易的两名诗:“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心忘便是禅。”我理解“禅”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不浮不躁,淡泊悠悠的心境。这块天然卵石,体型、形状、色质以及那貌似袈裟的天然石纹,给我传递出某种禅的韵味,如果刻一个禅宗的得道高僧,岂不妙哉?想到此,我情不自禁地一跃而起,大叫道“有了!”
说干就干,我将石竖起,下刀时力追求一个“简”字,只雕琢了僧人的头面和一只数佛珠的手,石的天然皱褶形成了高僧身披的袈裟。不过寥寥几刀,一个凝神静思、超然世外的得道高僧,呼之欲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大象无形”、“不似之似”的境界。《禅》后来荣获了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银奖。
记者:文学家、画家能妙笔生花,而您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您的作品既巧妙地运用了玉石的雕刻技法,又把中国书画的笔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笔到意到、笔断意连、虚中有实的艺术张力和简洁明了、夸张大气的艺术效果。2005年,您的菊花石雕作品《九龙百花屏》代表湖南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甫一亮相,就受到广泛的关注,赢得了业内的交口称赞,您也声名鹊起,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奠定了您在石雕界的重要地位。请您谈谈这件传世精品的创作过程吧!
游杰辉:菊花石是一种海洋古生物化石,约形成于6700万年前,因石中含有酷似菊花的球状物,故而得名。这种石头仅在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有少量储藏,其独特的美丽花朵构成了一幅天然逼真的图案,不加任何雕琢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被誉为“石中奇珍”。 湖南曾将菊花石作为“省礼”,赠送给返乡祭祖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浏阳附近的村子看朋友,发现朋友家里的床高得蹊跷,原来床下埋了沙子。随手拨了几下,我就看到许多“菊花”露了出来。我大为惊喜,便“横刀夺爱”,从朋友手中购得了这块奇石。
为了雕刻这块珍贵的菊花石,我就在朋友的村子找了间小屋作工作室,可创作什么主题最合适呢?可让我犯了难,腹稿打了一次又一次,草图也是画了一张又张,当时正逢香港回归前夕,最后确定在这菊花丛中雕刻9条巨龙,象征中华民族之巨龙在新世纪的腾飞。
这块原石宽186cm、高128cm、厚60 cm,含贝4个,藏花118朵。我在不改变天然菊花位置的情况下,雕刻了9条神态各异的巨龙,或翱翔天际,或穿梭于菊海之中,时而升腾、时而潜降。一朵朵洁白晶莹的菊花形成了花的海洋,层层叠叠、丛丛簇簇,有的娇嫩含苞,有的怒放枝头。瓣瓣菊花层次分明,争奇斗艳;条条巨龙翻腾缠绕、气势恢宏。菊花与游龙各自精彩又相得益彰,组成了一副完成的“九龙百花屏”。在创作这件作品时,我真是如痴如醉、不知疲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看到像蛋一样被包着的‘菊花’被自己一朵朵发现,真是越雕越高兴!目前这幅石雕作品是国内体积最大、石中藏花最多的艺术品。
记者:真是了不起啊!一位雕刻师一生能创作出这样一件“鸿篇巨制”,也算不枉此生了。最后,请您谈谈您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游杰辉: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我已经组建了一支集设计、创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团队——“杰辉耕艺坊”,力图将民间文化、传统艺术、现代工艺制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发展“艺术巧雕”,争取向社会和人民奉献更多、更美的艺术精品。
目前,我花费多年积蓄并通过贷款等方式自筹资金上千万元,在郴州的乐仙小镇买下了1600多平方米的房产门面,正在打造一座 “湖南巧雕艺术馆”,一方面是为了给我那些舍不得卖出去的宝贝们,找一个合适的安身之所;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把“卵石巧雕”的雕刻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艺术馆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展示雕刻艺术、挖掘湘南民俗文化、培养本土雕刻人才的独特平台。
记者:您不忘初心,满怀激情,在自己钟爱的雕刻事业上砥砺前行,您的这种坚持、认真、创新的“匠人精神”,正是我们在这繁华浮躁的花花世界中最应该学习的东西。我坚信未来您将会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艺术珍品,给人类留下宝贵的民间文化瑰宝。
《九龙百花屏》由9条巨龙和100多朵菊花组成,巨龙神态各异的,或翱翔天际,或穿梭于菊海之中。一朵朵洁白晶莹的菊花形成了花的海洋,层层叠叠、丛丛簇簇。菊花与游龙各自精彩又相得益彰,象征中华民族之巨龙在新世纪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