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真”教育理念引领下的课程与教学
2018-04-10蔡晓东李晓辉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蔡晓东 李晓辉 _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与“做真教育真做教育”2
品牌阐释
“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简言之,按教育规律做教育。“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是追求理想教育的实现,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发展和促进每个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是要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做教育,本着科学的精神,让每个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健康快乐地成长;是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社会化特质来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理想的实现。“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是以教育的理想去实现理想的教育,达到知行统一。
在“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具多样性、选择性和结构化特点的课程,采取“传统班级+分类分层走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学科教学知识体系,打造活力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让每个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健康快乐成长的目的。
多样性、结构化的课程体系
“两真”教育指向“人的差异性”,为此学校建构了具有选择性的多样性、结构化的课程体系,保障了学生较大的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又兼顾了这种选择的合理配伍。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多样性体现为课程类别多、数量多,结构化则体现为为不同的人才发展需求提供系统的、科学组合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分为6个大类,几十个学科类,100多个模块。6大类是指主体课程“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特色类课程”和助力课程“实践类课程、学生自主发展类课程、学生自创类课程”。
从纵向看,基础类、拓展类、特色类三个层次的课程满足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的发展需求;从横向看,实践类、自主发展类和学生自创类三方面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发展所需。
基础类课程即国家共通课程,保障学生获得共同的基础学力。通过校本化的实施,分为四个层级。向下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科学、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艺术6大学科领域;再向下又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14个学科课程;再向下分,根据选课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分层、分类的方式又可分为70多个模块课程。
拓展类课程是旨在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开拓学生视域的校本课程,共约100多个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
特色类课程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乃至职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五大学科竞赛、体育艺术特长、科技创新等课程。
实践类课程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等五大项目,每个项目又包括若干实践活动。
自主发展类课程包括生涯教育课程、领导力课程等十几门模块课程,支撑学生了解自己、规划生涯。生涯规划课程包括认识生涯发展、发现自我潜能、探索环境资源、高中规划与行动四个模块的教学。领导力开发课程是指,开发出若干项目,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领导力。
学生自创类课程,是生涯教育课程、领导力课程的自然生发,由学生自主成立的工作室负责组织、实施,涉及领域广,项目众多。
分类分层的教学组织形式
为满足差异性带来的多样化需求,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形式。教学班的组织形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分项选课走班,涉及音乐、美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生涯规划等学科;第二类是数、理、化、生、史、地、政分层选课走班,数、理、化从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生、史、地、政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第三类是理、化、生、史、地、政的选课分层走班,从高二年级开始,语文、外语学科按原行政班上课,不走班。
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走班,构建五门学科模块课程群组,每一学科建设4门以上项目模块,每个项目2学分,32课时。每学期五门学科共开设30多个项目模块,每个学生从中选修任意2个模块并通过学期评价就可拿到4学分。分类走班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分类选修。
数、理、化、生、史、地、政实行“PARB”分层课程体系。“PARB”是首字母合体词,“P”是专业,“A”是高级,“R”是标准,“B”是基础。其中标准级R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标准。以R级为基准,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向下延伸出B级(基础级),教学和评价的标准是课程标准和会考标准,课程标准都是一样的,但是高考和会考的要求不一样,会考更基础一些。向上延伸出两级,即A级和P级。如果是ABC三级,R级相当于中间的B级,B级相当于C级,而P、A都相当于A级。
“PARB”四个级别的区分在于:B级面向将来的学生,R级面向高考选考的学生,A和P面向将来要进行自主招生的学生,属于高端班。但是能否进入A和P级学习,不仅要看学生的意向,还得看其学习能力。
分层走班通过组团实现。比如高一有13个教学班,分成四类四组。四类:1班到5班是普通平行班,6班是人文实验班,7、8、9、10班是数理实验班,11到13班是国际课程班。四组:1到3班为第1组团,4到6班为第2组团,7到10班为第3组团,11到13班为第4组团。
理、化、生、史、地、政的选课分层走班是指学生先选择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科目,再进行分层走班。
分类、分层走班教学实践探索可以提升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课堂,都有发展的理想,让教师和学生都焕发出生命活力。对于所有的学生和老师而言,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学生愿意学了,老师愿意教了,问题解决了。这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和“活力课堂”
在分类分层的教学组织形式下进行教学活动,需要新的教学资源和新的课堂理念的支撑。
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是通过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实现的,分为文本性资源和非文本性资源两类。
文本性资源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开展校本教材建设与实验,形成校本教材“学科读本系列丛书”“学案系列”“作业与测试系列”。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立足于学校“本土”,支持活力课堂的课堂教学、支持育人课程、支持选课走班的组织形式,是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读本一部分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校本教材,支持教学中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读本的另外一部分是校本课程的自编教材,是支持理科拔尖创新型人才、人文社科类人才、国际型人才等不同发展意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专修校本教材,如五大学科竞赛、生涯规划、经济学等教材。
非文本资源,包括媒体资源和实体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音频、视频的形式将课程知识内容讲解、习题分析、学科实验等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或供教师开展“翻转课堂”等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尝试之用。而创新专业教室、在线学习平台等设施,成为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发展空间。
学校的课堂经历了从视学生为“认知体”到视学生为“生命体”的学生观的转化过程,经历了从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到更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的成熟过程。在此基础上,学校为自己的课堂生态命名为“活力课堂”。
活力课堂具有四个重要特性和三个重要的维度。四个特性是指课堂要体现主体性、过程性,要具有生成性、互动性。三个维度是指学生、教师和学科知识都焕发生命活力。学科知识的活力体现在课堂呈现的学科知识要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本学科的发展逻辑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结构化。教师的活力体现在能深刻理解并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出学科的内涵魅力,发挥教育智慧引导学生学会、会学本学科,通过独特的个人体验、独到的见解等个人魅力让学生深层次领悟学科内涵。学生的活力体现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深度的思维参与、切身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生成。
“活力课堂”是学校所有课程类型,即基础类、拓展类、特色类、实践类、助力类、学生自创类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形态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