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的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文献分析
2018-04-10刘惠刘光秀吴佳敏吴妞周华祥
刘惠 刘光秀 吴佳敏 吴妞 周华祥
高度近视是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高度近视随着病情进展,常出现后巩膜葡萄肿、视盘改变、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多种眼底并发症。其中黄斑病变包括黄斑萎缩性病灶,漆裂纹样改变,Fuchs斑、黄斑出血及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等。黄斑部病变是眼底损害中最严重的一种,患者黄斑区有无病变及病变程度,直接决定视功能的好坏[1]。高度近视患者,受到视觉功能、心理、外观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存质量明显受损。高度近视人群与视觉相关的生存质量明显低于正视及轻、 中度近视人群,甚至降低至与严重角膜病患者相似的水平[2]。因其自身的危害性和复杂性,现代医学尚无一种比较理想确切的治疗方案。几十年来,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在改善高度近视患者症状与体质、控制近视度数发展、提高视功能、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有关中医辨证论治高度近视的报道较多,但对高度近视的中医证型的论述、分型方法、分型依据等不统一。为了进一步探讨高度近视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规律,本文就近二十年来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所涉及到的证型的文献做了整理、比较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查阅1988~2016年12月收录在CNKI数据库、维普期刊、万方信息资源系统中涉及到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度近视全文文献,检索词为“高度近视”及二次检索词“辨证”或“中医药治疗”或“中西医治疗”。
剔除单方或单法治疗多种眼科疾病(包括高度近视)、个案报道、多例典型病例分析、笼统阐述病机者,剩余明确提出高度近视辨证分型的有28篇[3]-[30]。28篇文献作者所在地包括14个省、市,涉及研究单位均属于省市级研究单位。
2 结果
28篇文献中高度近视证型分类数不一,最少的只提及1个证型,最多的分8型,不同的证型名称有43种,将43种证型按异名同类及主症、次症、舌脉的描述进行归纳[31]。具体如下:(将笼统的证型提法如虚证、实证、虚实夹杂删除。(将未明确中医证型例数者删除;(名称不同,但实质为同一种证型的归为一型。如:脾气虚、脾气亏虚、脾气虚弱统一归为脾气虚证;脾不统血、气不摄血、气虚不摄统一归为脾不统血证;湿热蕴脾、脾胃湿热统一归为脾胃湿热证;气血两虚、气虚血亏、气血不足统一归为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肝肾亏虚、肝肾两亏、肝肾不足统一归为肝肾亏虚证;阴虚火旺、阴亏火旺、虚火上炎、虚火伤络统一归为阴虚火旺证;肝郁化火、肝郁化热统一归为肝郁化火证;心阳不足、心阳虚衰统一归为心阳不足证;肾亏血滞、精亏痰滞、精亏痰瘀、瘀血阻滞型、肝肾亏虚夹瘀血证,均是肝肾精血亏虚,精血不足,致血液循行滞涩不畅,血液瘀滞,血不循经,逸出目络,统一归为肾亏血滞型。④不同证型按其所述的辨证要点,实质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型。如:脾气虚、脾不统血均是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统一归为脾虚证。将以上证型分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3类。其中虚证中偏于虚寒的为脾虚证、脾肾阳虚、心阳不足证;偏于虚热的有阴虚火旺证,复合证型的有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肝肾亏虚证。实证中有肝郁化火、脾胃湿热、气滞血瘀、寒湿困脾证。虚实夹杂证中有肾亏血滞证。具体见表1。
表1
高度近视中医辨证分型频次累计位于前六位的依次是是脾虚型、肝肾亏虚型、阴虚火旺型、肾亏血滞型、肝郁化火型、气阴两虚及气血两虚型。具体见表2。
在1041例高度近视中,证型例数构成比位于前六位的依次是肝肾亏虚型、肾亏血滞型、脾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肝郁化火型,其他的如心阳不足型等例数较少甚至偶见,故不作为常见证型比较,具体见表3。
表2
表3
3 讨论
通过分析28篇文献,可以看出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肝肾亏虚型、肾亏血滞型、脾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肝郁化火型是高度近视的常见证型。上述统计结果显示高度近视常见证型主要以虚证为主,而肝脾肾三脏的虚损贯穿疾病的始终。随着近视程度的不断加深、眼底病变的叠次出现及眼底损害不断加重,脾气虚损、肝肾亏虚的程度也在不断的递进。高度近视随病程的发展,在各阶段表现出的症候具有动态性,且符合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必淤”、“久病及肾”的理论。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高度近视以虚证为主,虚证中又以脾肾亏虚占主导,脾虚可致血虚及气血两虚,肝肾亏虚致目失濡养,阴虚火旺,淤血阻滞。气阴两虚、心阳不足也占一定比例。实证中以肝郁化火占大部分比例,脾胃湿热、气滞血瘀、寒湿困脾所占比例极少。虚实夹杂证以肾亏血瘀型为主。
28篇文献的中医辨证以脏腑辨证及气血阴阳辨证为主,辨证所分类型无完全一致,且大部分文献采用的辨证标准未标明出处,只有2篇文献明确提出辨证参考标准的出处,均参考邓铁涛主编的《中医症候规范》。文献中的辨证,对患者的观察多采用固定的证型,而疾病是在发展的,高度近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疾病过程。应在明确疾病病机本质的同时,动态把握症候演变的规律。同时由于眼底病病位的特殊性,应遵循整体辨证和局部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整体辨证时兼顾眼底病的特点,局部辨证时注意全身状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应采用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和分析高度近视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兼夹组合规律及演变转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确立一个相对完善的诊疗体系。我国是近视眼患病大国,高度近视比例逐年增高,日渐增多的高度近视眼人群对社会和家庭产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近视的预防性医疗保健工作关系到我国国民的健康素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在近视医疗保健工作中尤为重要。高度近视是一个渐进的病变过程,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适时合理地进行干预,若能中断、延缓,甚至逆转这个过程,则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1] 方严,石一宁.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2013,14-103.
[2] 闫瑾,王莉,杨扬.近视的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M].眼科新进展,2015,35(9):896-900.
[3] 莫亚,王明芳.167例高度近视患者中医证候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4):201-204.
[4] 李翔,谢钊,张敏.补肾活血法治疗高度近视120例[J].陕西中医,2009,30(7):842-843.
[5] 莫亚,王万杰,王明芳.浅谈补虚化瘀治疗高度近视[J].新中医,2011,43(4):124-125.
[6] 彭耀崧,王幼生,詹敏.黄小瑛.高度近视辨证分型与眼部病变的关系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4,22(12):2233-2234.
[7] 夏红.运用补虚祛瘀法治疗高度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体会[J].中医研究,2006,19(10):45-46.
[8] 雍林晓.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高度近视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4):599.
[9] 郑军.邹菊生教授从肝脾肾论治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7)7-9.
[10]郭继援.辨证论治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42例[J].甘肃中医,2009,22(3):26-27.
[11]刘艳莉,陈国孝.辨证治疗单纯性高度近视黄斑出血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8):594-595.
[12]任征,张珏.辨证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46例[J].河南中医,2003,23(7):55-56.
[13]任征,张珏,韩红波.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2):71-72.
[14]许慧蕾,陈国孝.陈国孝辨治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经验[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2):950-951.
[15]顾文彬.辨证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32例[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2,2(2):89-90.
[16]霍润林,魏承朴.滕维城.杨淑焕.辨证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32例[J].陕西中医,1993,14(5):204.
[17]赵亚滨.四物汤加味治疗高度近视并发黄斑出血41例[J].浙江中医杂志,1988(1):21.
[18]张红庄,曾渊.高度近视黄斑出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改变与辨证论治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4):193-196.
[19]肖家翔.护网明目汤治疗眼底出血[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7):2383-2384.
[20]朱丽惠.眼底黄斑病变的中医症型分析与中药分类治疗[J].中医中药,2011,18(8):102-103.
[21]吴云艳.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1):2345-2346.
[22]张仁俊,席兴华,赵永旺,周云燕,胡顺生,唐福成.中药配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伴黄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6,16(3):145-147.
[23]姜尚萍,谢文军,康怡.补脾益气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1):57-58.
[24]张津京.中医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25]龚明福,任征,肖前峰,梁艳,黄晓芸.中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63-1265.
[26]林颖,张永杰.驻景丸加减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25例[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5):4-6.
[27]蔡绍佗,蔡礼丽.抗高近丸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1,1(1):19-21.
[28]张红庄,曾渊.基于“病证结合”探讨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病因病机[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1(4):207-209.
[29]刘彦江,张月.亢泽峰.田楠楠.张庆.李满.侯静梅.高娜.沈志华.加减驻景方联合雷珠单抗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2):313-315.
[30]刘艾明.高度近视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31]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6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