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2018-04-10孔瑶竹
◎ 方 炎 孔瑶竹
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统一战线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基本单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基础与保障。九三学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处于探索之中,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理论和工作方法。
高校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基地,是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是九三学社的发源地和重要阵地。根据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开展高校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建设对策研究的要求,九三学社中央组织建设中心与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组成联合课题组,对北京高校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开展研究。
课题组在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对在京30多所高校的60多个基层支社开展问卷调查,先后召开5次座谈会,听取20余位高校基层支社负责人的工作介绍,与多位高校党派代表人士进行重点访谈,与多个高校统战部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根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和座谈访谈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梳理了北京高校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建设现状,总结了取得的经验,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现状:人才富集但问题突出
优势—组织健全 人才汇聚
北京目前有本科院校58所,截至2018年7月,九三学社在其中38所高校中建立了基层组织,基层支社64个,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了委员会共7个(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4个委员会是直属于社北京市委的基层委员会,与区委、区工委同级,是社北京市委的二级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3个委员会是直属于海淀区委的基层委员会)。
北京高校中,党外知识分子在教师队伍中占比42.5%(《北京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宋丽慧等,2016年),广泛分布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九三学社社员共2336人(占北京市社员总数的24.2%),其中,在职社员1504人(占总数的64.4%),具有高级职称社员2058人(占社员总数的88.1%),远高于全市九三学社社员的平均水平。
九三学社中央历任5位主席中有4位来自北京高校;在社北京市委本届主委会中,8位成员有6位来自高校,26位常委中14人来自高校,80位委员中25人来自高校。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共有49名九三学社社员,其中来自高校的有14名(占比为28.6%)。社北京市委9个参政议政专门委员会348名专委会委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00名(占比为28.7%),在社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高校具有代表性人士多、学术水平高、政治热情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能力强,且有一定超脱性等特点。
问题—老龄化明显 发展空间“天花板”显现
问卷调查显示,各支社负责人平均每年参加上级社组织的活动7.4次。在学校各党派中,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在发挥作用和团结合作方面排名前两位,成员数量和质量的排名也在前两位。但同时问卷也显示,北京各高校之间在组织建设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高校不同层级党委对民主党派的支持力度存在差异,通常校级层面支持力度更大。问卷调查中,96.2%的调查对象表示,学校党委统战部门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活动持支持态度,而院(系、所)党委该项数据降至78.9%。
此外,年龄结构老化是民主党派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中尤为突出。北京高校九三学社社员中离退休人员占到了党派成员总数的42.4%(《北京高校统战工作特色与创新项目材料汇编》,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6年3月),九三学社该项数据为35.6%。问卷调查显示,63.5%的支社表示存在年龄老化问题。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年轻社员,这一问题正在逐步缓解。问卷调查中,63.5%的调查对象表示,近三年来基层组织中社员平均年龄正在逐步下降。
老龄社员群体与在职社员群体对基层组织活动需求不同,老龄社员群体偏好郊游和文体活动,而在职社员更愿意参加与专业发展有关的活动,需要基层组织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设置专题活动。通过座谈发现,在职社员对组织活动费用的需求不大,表示愿意在社费支出方面更多地向老龄社员活动倾斜,在职社员活动经费可由参与活动的社员自行筹集。
还有不少高校存在认为民主党派成员只注重专业发展、不愿意做管理工作的刻板印象,提供给党派成员锻炼的管理岗位较少,对民主党派后备管理人才的培养重视不足。在与高校统战部门负责人座谈中了解到,尽管党委统战部门积极推荐党外代表人士担任校内各级领导职务,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与基层组织负责人座谈时所反映的一致。
高校社员确实存在工作压力大、精力集中于专业发展、参与党派各级组织活动较少的情况,但在党派内不同界别间横向比较时发现,高校的成员活跃度确属较低,并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以九三学社海淀区委为例,自2015年以来每年成立一个综合支社,综合支社社员来源广泛,活跃度较高。其中第五综合支社承担了全市“九三微跑团”活动组织工作,第六综合支社承担了区青工委主要的组织协调工作。活动得到了九三学社上级组织较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资源的“虹吸效应”对区内高校基层支社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即担心高校社员在九三学社的平台上表现不突出,在党派内部获得的机会和资源将减少,长此以往可能导致高校社员发展空间被进一步挤压,高校基层组织被边缘化。高校基层组织负责人普遍认为,高校社员尽管参与党派活动相对较少,但代表性强,在社内职务和政治资源安排上应给予倾斜。
经验:社员发展需求与党派履职相结合
以需求为本 增进专业横向交流
尽管高校教师普遍存在本职工作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的困难,但在与高校基层组织负责人座谈中发现,凡是形成了品牌的活动,社员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高。说明社员参与党派活动活跃度与活动吸引力直接相关—“积极性不高”是表象,活动缺乏吸引力是本质。
问卷调查显示,北京高校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大多数都有正常的组织活动,各支社都通过微信群建立联系和组织活动,部分高校的九三学社基层组织以搭建交流平台作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动员机制,锻炼社员参政议政能力、加强基层组织间交流,塑造了一批“多党合作+专业融合”的品牌活动。
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于2015年创办“北大九三科学沙龙”,沙龙充分利用北大的院士专家资源,为九三学社社员搭建专业发展、思想交流、教学研究、科研探讨、成果共享的平台。2015年邀请程和平院士与青年社员们面对面,探讨青年科研人员成长之路;2017年邀请刘忠范院士解读石墨烯基础科研和产业化,四年来邀请了十多位社内专家在沙龙做主旨演讲,促进了社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全方位提高社员的综合能力,已逐渐成为北大九三学社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在校内举办面向全校师生的科研基金申报辅导讲座,受到热烈欢迎。考虑到科研基金申报既满足广大青年教师需求,也易于在九三学社内部找到专家资源,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基层组织将科研基金申报作为品牌活动,每年在学校内举办开放性的辅导讲座,树立九三学社的良好形象,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入社,调动高校社员参与支社活动的积极性。
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为方便社员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交流专业知识、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举办“九三小讲堂”活动。该活动由委员会协调,各支社社员轮流主讲,内容广泛且结合社员的兴趣与需求,主题涉及信息与建议撰写体会、出国考察见闻、健康讲座、雾霾治理、食品安全、英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等,丰富了社员的知识结构,促进交流,为社员创造在专业领域合作的机会。社员还在门头沟区建立“科技助农示范小院”,该模式在北京山区科技助农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扩大了九三学社在高校的影响力。
此外,社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随时间变化:新社员参与热情高,但如果活动缺乏吸引力,热情一两年后消退,就会变成“潜水”社员。可见,激发新社员活力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通过精品活动维持社员的参与积极性,并通过专项工作进一步发掘社员资源。针对社员的需求开展活动,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动吸引力,是组织建设的工作重点。
除打造高校内的品牌活动之外,打破原有基层组织活动的封闭模式,增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开展联合活动,也是激活高校基层组织的有效途径。
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北京大学第二委员会、清华大学委员会(简称“两校三委”)自2006年第一次联合举办“继承优良传统 再创基层辉煌”活动,十余年来轮流举办主题议政会,主题涉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环境保护、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关键问题、改善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等议题,紧跟时政热点,为社北京市委参政议政开拓思路,为两校社员发挥专业特长,做好民主监督,在各自专业领域的重大问题上建言献策提供了平台。
九三学社北京林业大学支社、国家林业局支社、中国林科院支社轮流承办“三林论坛”,论坛构建了以社北京市委专委会为依托,以社员为主体的研讨组织形式,搭建了集政府主管部门、民主党派、业内专家于一体的,多角度、多层次、多视野的专业性议政平台,促使社员将专业知识与参政议政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了社北京市委参政议政工作的实效性,是民主党派与事业单位共建的模式创新。
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委员会、北京农学院支社、农业部支社自2017年起轮流举办“三农论坛”,创新参政议政工作机制,营造议政氛围,引导和激励广大社员参与到社北京市委的参政议政工作之中,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讲真话、献良策、出实招,提出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支社、北京林业大学支社等三所高校自2015年起轮流举办“教育与创新创业论坛”,议题涉及“发挥老教授作用,助力教育与创新创业”“水系统与水资源保护”“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高校URP项目实施与成效”,因其专题特色鲜明、切合时代脉搏,引起社员们的广泛共鸣和热烈反响。为更好地举办论坛,三校组建了组委会,定期召开筹备会议,协同合作保障活动进程。组委会还在三校联合进行问卷调研,从问卷设计发放,到回收统计,形成调研报告,既激发了社员参与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锻炼了社员的参政议政调研能力,同时也不断增进三校基层组织之间的协作互动。
校际合作议政论坛具有自发性(高校基层组织之间自发建立联系)、自主性(主题和时间自主选定)、灵活性(涉及高校支社数量少、便于协调)、同质性(相近专业有共同话题,便于长期合作)、开放性(社内社外均可参加)等特点,便于组织协调,有利于成为品牌活动,也易于得到高校党委和九三学社上级组织的支持、帮助。
理工类院校、财经类院校、艺术类院校、体育类院校等可以此为经验加强校际合作,以议政论坛为合作切入点,形成开放性的品牌活动。
政法大学地处昌平,与海淀各高校相比,成员不够集中,难以联合其他高校组织活动。在该校党委统战部支持下,九三学社政法大学支社尝试与民盟政法大学支部、民建政法大学支部联合举办活动,效果良好。已成功举办法律热点问题讨论会、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等,以成员感兴趣的专题座谈会激发维持社员参与组织生活的活跃度,同时增进学校内各民主党派成员间的交流,有利于开展统战工作。
与属地联动 服务多党合作事业
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与属地区级组织探索出“结对子”机制,激发双方组织活力。九三学社昌平区工委、大兴区工委、通州区工委均与属地高校支社联合开展活动,轮流承办科教兴区论坛,打造了一批区域内参政议政品牌活动。
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支持密云支社社会服务工作,“九三学社院士专家服务站”于2018年在密云区东邵渠镇西邵渠村揭牌。密云支社大力协调当地资源,负责服务站运维工作,农业大学专家根据需求为当地提供技术服务,以协作项目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同时激发基层支社活力。
这类开放性活动使社员不受限于所属基层组织,而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选择活动,发挥不同基层组织与社员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扩大信息交流范围,丰富组织活动内容。
此外,承办上级组织活动也是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2014年和2015年,九三学社中央将“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分别安排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社北京市委“科普中国—科学大咖面对面”讲座安排在各大高校轮流举办。社北京市委的一些调研课题也可以由高校基层组织承担。
建议:完善体系 扩大平台
以组织建设推动人才强社战略
组织建设是人才强社的基础和保障。在座谈会中,高校基层组织负责人认为,为促进高校九三学社组织建设和发展,九三学社上级组织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创新工作思路,构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体系;二是加强横向联系,通过活动发现潜在骨干;三是为支社配备专职社务工作人员;四是为社员提供更多发展平台。
社中央和省级组织可根据高校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和课题调研的成果,制定《高校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基层组织工作内容和要求,制定标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发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入社、在九三学社组织内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在九三学社的平台上更好地发挥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
以民主监督工作激发组织活力
党委统战部目前已建立向党派基层组织通报重大事项、征求意见等制度,使党派人士有机会直接参与到涉及学校事业发展和广大师生切身利益有关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在学校重大改革中,征求党派成员的意见,让党派成员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专业才智。在职代会、教代会、工会等组织中,民主党派成员也应有一定比例。高校党委可以积极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在高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通过对学校事务的监督管理激发民主党派成员活力、锻炼民主党派成员能力,推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