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教育硕士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2018-04-09刘思琪
刘思琪
[摘 要] 硕士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激励理论出发,结合教育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现有激励机制并依据激励机制的五个维度对教育研究生的培养提出相应建议。
[关 键 词] 教育硕士;激励机制;硕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093-01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进步与发展,教育硕士该如何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把激励机制与教育硕士培养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研究,既符合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需要,又能科学合理地培养教育硕士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观念。
(一)研究背景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属于专业性硕士,其目标是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本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是在本科基础上,进一步传授研究生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使教育硕士能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掌握一定的管理能力、组织班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最终把教育硕士培养成具有标准教师职业道德操守和专业素养的合格中学教师。
(二)研究生培養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硕士培养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对比教育发达国家硕士教育水平仍有差距。现在大多数硕士有较多思维束缚,导致在研究中遇到问题就会上网或在书里找答案,这间接扼杀了教育硕士的原创精神。教育硕士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基本形成,由于社会影响越来越多,硕士对读研抱有功利动机,有些研究生只钻研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全面观察问题的特质。
二、研究理论
(一)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包含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行为归化制度。这五个方面的制度都是激励机制的组成要素,是激励机制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只有都具备这五个方面,才能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人类共有五个层面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了解每一种需要的对应措施,结合教育研究生培养计划,对每个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激励措施,争取最大限度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研究能力等。
三、研究内容
本文根据激励机制的五个维度,对民族院校教育硕士培养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一)诱导因素集合分析
1.研究兴趣激励
研究兴趣就是硕士对所要学习研究范围能否获得成就的前提,硕士选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所以在考研复试环节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程度、攻读研究生动机、学生韧性等。
2.物质激励
为硕士学习、研究提供优越学习资料和研究条件。鼓励硕士积极参加各地、全国大小研究会议,有助于硕士了解当今研究现状、交流学习研究经验及产生自己想法。
(二)行为导向制度分析研究
1.德育培养与激励
硕士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培养硕士具备博大胸怀、远大胸襟、卓越见识及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科学、求实、严谨的作风。
2.能力培养与激励
当今硕士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思维僵化、研究思想浓重等问题。所以,学校、老师在培养硕士时,不应只局限在学术层面上,还要鼓励硕士接触社会,这样才能让硕士达到全面社会化发展的目的。
(三)幅度制度分析研究
1.学术动机激励
学术论文撰写是硕士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撰写论文,硕士不仅能够积累专业知识,还可以训练自身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2.教学模式激励
硕士培养模式伴随教育发展逐步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的培养模式。硕士课程设置要在本科教育基础上,充分体现硕士层次特点,建立以硕士为主体的个性教学方式。
(四)时空制度分析研究
1.学习习惯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硕士明确学习方向,提升学习效率,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因此,导师要依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向硕士结合个人培养计划提出多个研究方向和建议,有侧重点地因材施教。
2.教学实践培养
我国教育硕士招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教学经验,而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因此硕士实践目标应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案例分析等。
(五)规划制度分析研究
1.加强学校建设
自主权是学校建设的基本保证,学校建设中充分发挥导师与硕士的主体精神、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运行效率、教学资源充足且先进,都能使研究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
2.建立发展目标
帮助硕士建立发展目标也十分重要,当今论文公开发表逐渐演变成硕士学习的目标,影响了硕士培养质量。因此,帮助硕士建立一个长远发展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四、研究结论
各个地区和学校把培育硕士作为培养人才、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最优选择。本研究基于激励理论的五个维度与硕士培养相结合进行深度研究,为培养高质量、高品质硕士提供激励机制的培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