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04-09秦维强

科学与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变革能源效率

秦维强

能源供给结构和利用效率随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技术装备水平、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很大,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能源动力与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发展动力高度相关,研究能源供给侧结構性改革,必须将二者密切结合、协同研究。

1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能源配置效率的刚性要求

物理意义上的动能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经济发展的动能却必须有方向而且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短缺经济时期,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不得不忍受高耗能、高污染等代价,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需求问题从片面的物质文化层面转到节能、环保、劳保、舒适度等更加全面的美好生活层面上来,生产力供给从全面落后的普遍性问题转化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特殊性问题上来,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性价比要求越来越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临三个两难选择矛盾:一是能耗指标与经济增长目标不匹配的矛盾。“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分别下降22%和19.8%,节能空间越来越小。“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我省万元GDP能耗降低17%,总量4.2亿吨标煤。我省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节能降耗压力很大。据测算,实现我省“十三五”GDP年均增长7.5%的规划目标,用能将达到4.55亿吨标煤,超过国家总量目标3500万吨。二是资源优势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我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4种,石油、金矿、金刚石、石膏、晶质石墨、饰面石材、玻璃用砂岩、陶瓷土、煤、铁、铝土矿等重工业资源储量丰富,海岸线3000多公里,海运成本低,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较优势突出,但人口密度大,环境承受力差。三是化解与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我省化工、机械、冶金、建材、农业等主导产业能耗高、污染重,但就业承载力也比较强,产业转型的劳动力转型和农民工就业难题特别突出。

2 适应新技术革命趋势转变能源效率变革的思路

通过提高能源热效率节能降耗的惯性思维解决不了我省传统主导产业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促进经济节能、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必须顺应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转变思维方式,按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要求进行思路创新。一是以产业更新促进新能源更换。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能源利用经历了薪火能源、化石能源、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自然能能源到原子能能源的进化过程,每一次热能转换效率的提高,都伴随着产业层次的升级和价值创造效率的跃变,热能转换效率变革与价值创造方式变革相比,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不在同一层次。而新的产业业态也必然为能源更换提供新的机遇。因此,控煤炭、换(新)能源就不仅仅是能源效率变革问题,而是以“四新促四化”的长远发展道路选择问题,必须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发展为契机,加快新能源转换。二是以要素效率变革促进能源效率变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低成本科技追赶一步并作三步走地消化了世界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缺乏技术自主创新的情况下完成了产业革命,主要优势是廉价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供应。新技术革命的不期而至颠覆了产业链结构、资本技术构成、价值创造方式、要素边际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规律,科技创新要素的贡献率远远高于能源效率的贡献率,必须加大人才、技术、管理等科技类要素投入,拓展高新经济发展空间。三是以发展质量优势替代低成本优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加剧了社会需要层次分化,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价值含量两极分化,劳务、文化、艺术、安全、心理体验等非物质服务需要增长越来越快,价值含量越来越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大,传统产业业态竞争力越来越低,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型经济主体开始垄断价值增长空间。经济业态和发展模式转换比热能效率转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必须符合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大逻辑,转到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上来。

3 按照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强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

历史上的历次科技革命都是后人总结的,身在其中的人们并不一定能意识到。当前,我们虽然难以断定新一轮科技革命是即将来临还是已经开始,但从量子通信、基因工程、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重大技术相继突破的趋势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很快取代传统经济形态是可以预见的,以“四新促四化”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但是,我省是传统制造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能源需求层次和利用效率都比较低,化工、机械、冶金、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都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也有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传统产业存量要素如何转移、存量能源如何利用、新旧能源如何替代等政策问题却不能一刀切,必须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强化三种政策导向:一是加强环境质量标准控制,倒逼要素投入退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转向新经济领域。纠正唯GDP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杜绝企业挣钱、政府埋单、群众受害的现象,坚决关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生产企业,倒逼要素增量投向节能、低碳、循环、绿色发展。二是加强能源效率变革政策扶持,弥补各类利益群体经济损失。新能源替代、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更新等不仅会增加原材料消耗成本,还要增加设备投资、人员培训、技术创新等各种投入,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调整。以煤改气为例,如果“气代煤”的比例为5%,CO2的排放量会减少4.9%,而GDP会下降2.0%,居民福利减低2.0%,电力部门平均成本提高2.4%。市场机制对社会各方面利益调整缺乏约束力,必须通过公共财政扶持,采取结构化政策加以引导。三是加强社会力量协同,构建大循环经济格局。能源循环利用效率不仅取决于生产方式变革,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等都息息相关,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人类发展和人与自然关系等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统筹规划,全面协调政府、企业、居民、社会多元利益关系,建立新能源变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

猜你喜欢

变革能源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卷首语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丰富的能源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跟踪导练(一)2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