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 好奇心驱动数学人生
2018-04-09
2017年5月7日,数学界巨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驾鹤西行,享年98岁。
吴文俊曾在《东方数学的使命》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问题:“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为解答这个问题,吴文俊身体力行。在拓扑学领域,吴文俊引进的示性類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在吴文俊研究的影响下,研究拓扑学的“武器库”得以形成,法国数学家托姆、美国数学家米尔诺等许多著名数学家都受他启发或以他的研究为起点之一,获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970年代后期,吴文俊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他提出的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因为这项工作,他获得了2006年的“邵逸夫数学奖”。
这样开创性的工作,源自吴文俊对数学发展、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深刻理解。吴文俊认为,中国古代数学不同于西方传统公理化数学,它是构造性的、算法性的,因而是最符合数学机械化的。他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正本清源的分析,不仅开辟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也与机械化数学的开创密切相关。
“科研是永远做不完的。数学的难题有很多,简直是越来越多。坚持做科研可能是中国科学家的特点,中国科学家后劲很足,年轻时做科研,六七十岁后仍在做科研,甚至八十岁后还在做。”对于吴文俊而言,华罗庚和陈省身是他的榜样,生命不息、创新不止,他从不放弃研究。
吴文俊曾说:“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帮助我,我数都数不过来。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应当怎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吴文俊曾师从数学家陈省身,他多次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他曾回忆,1946年前后,受陈省身指点,他确立了代数拓扑学的研究方向,曾因战乱、生计所迫一度中断的数学研究得以重新开始。
有感于师恩深重,吴文俊此后一生都以陈省身为榜样,不断鼓励和帮助后辈,并终生矢志不渝地推进数学学科的发展。2007年,已88岁高龄的吴文俊仍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为数学院研究生作了题为《消去法与代数几何》的报告并解答了学生们的许多问题。参与者回忆,在近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吴文俊始终站着,声音铿锵。
在他的影响下,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了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对“吴方法”和“吴消元法”进行了大量后续性研究工作,这个实验室所形成的高水平数学机械化研究队伍,在国际上被称为“吴学派”。如今,吴文俊的成就正被应用于曲面造型、机器人机构的位置分析、智能计算机辅助等若干高科技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