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04-09刘大均
刘大均
(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0 引 言
民宿作为一种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家庭经营,提供多种特色服务的接待设施,有别于传统酒店、饭店、宾馆,是人们体验旅游地风俗和文化的载体[1]。民宿作为家庭旅馆升级版,被谓之以“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正成为主客双方追逐的热点[2]。在《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构建新型住宿业,鼓励发展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国外对民宿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从民宿产业发展[3]、市场营销[4]、相关主体行为[5-6]等方面开展研究。在国内,本世纪以来民宿的研究才逐渐受到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重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宿的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评价[7-9]、景观评价与设计[10-11]、开发与管理[12-13]、营销策略[14-15]等方面。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对民宿的关注较多,已有研究多以定性描述、案例分析为主,侧重于微观层面的探讨,鲜有从地理学视角对民宿的空间格局开展研究。
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最佳休闲城市、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等称号。成都市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休闲旅游发达。据《2017年上半年民宿旅游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成都是入住最多的民宿目的地城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成都市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民宿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民宿的分布规律,为民宿的发展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的研究区范围为成都市全域,面积1.43万 km2,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都江堰市、邛崃市、简阳市等20个区(县、市)。2015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1.91 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 040.19 亿元;接待乡村旅游游客9 519.18 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6 亿元[16]。
1.2 数据来源
携程网、去哪儿网是在线旅游预订用户旅游度假产品信息搜索的主要渠道,也是民宿预订的重要平台[17],因此本研究以携程网、去哪儿网平台所提供的民宿为研究样本。于2017年8月15日在其官方网站酒店板块客栈民宿栏目,以“民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找,通过统计与筛选,得到387家民宿。此外,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接待总人次、A级旅游景区等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16》[18]《四川旅游年鉴2016》[16]《成都统计年鉴2016》[19]以及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scta.gov.cn),地图矢量化数据主要来源于2017年成都地图出版社的《成都市地图册》[20]。借助百度地图API拾取坐标系统获取民宿的地理坐标,并运用ArcGIS 10.0绘制成都市民宿的分布图(图1)。
2 成都市民宿空间分布特征
2.1 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圈层特征明显
为探讨成都市民宿的圈层分布特征,以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为中心,进行圈层分析。如图2所示,成都市民宿的空间分布呈由内向外逐渐递减的趋势,民宿的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在距中心10 km范围内分布有民宿292家,占民宿总数的75.452 %;大于10 km范围内分布有民宿95家,占民宿总数的24.548 %。对10 km内范围进一步分析发现,距中心2 km范围内分布有民宿135家,占民宿总数的34.884 %;5 km范围内分布有民宿228家,占民宿总数的58.915 %。总体上看,成都市中心城区是民宿布局的主要区域。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心城区的区位条件好,潜在客源消费市场大,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设施完善,为民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和物质基础。同时,成都市民宿分布的圈层递减较为明显,反映出民宿对中心城区的依赖性强,也体现了民宿由城市向乡村的发展过程。
2.2 属于凝聚型类型,空间分布较为集中
点状要素有凝聚、随机和均匀3种空间分布类型,最邻近距离和最邻近点指数可对其进行判别[21]。运用ArcGIS 10.0进行运算,得出成都市民宿空间分布的实际最邻近距离均值与理论最邻近距离均值分别为0.623和2.279,最邻近指数为0.273。其中,P值为0.000,Z得分为-27.348。表明成都市民宿属于凝聚型分布类型,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此外,成都市民宿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为40.440,大于平均分布状态下的地理集中指数30.152,民宿在全市的各个区(县、市)分布不均衡。通过洛伦兹曲线也可进一步发现,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都江堰市、金牛区的民宿分布较多,其数量占全市的85.530 %(图3)。其中,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等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商务、休闲旅游发达,为民宿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3 不同类型民宿空间分异明显
运用ArcGIS 10.0对成都市民宿的分布进行核密度估计(图4a),总体上看,成都市民宿分布呈“小分散、大集聚”的布局模式,表现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郊区扩展的发展趋势。同时,不同类型民宿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不同类型民宿的内在特性以及市场定位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民宿空间布局的差异。根据民宿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将民宿分为乡村民宿和城镇民宿[1]。对城镇民宿而言,倾向于在区位条件好、商业较为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集聚。如图4b所示,宽窄巷子、天府广场、春熙路、武侯祠、成都东站、成都南站等是城镇民宿的集聚区。乡村民宿对产品的特色以及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倾向于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青城山、花水湾、黄龙溪、安仁等地区集聚。
3 成都市民宿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成都市民宿的空间分布是诸多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数据限制,本研究从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商业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发展水平等6个方面选取自变量探究民宿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其中,人口规模(X1):民宿附近的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一般会选择民宿入住[22]。以常住居民人口数量来表示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X2):一般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居民的出游率与消费潜力越大,从而影响民宿的需求及其布局。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商业发展水平(X3):商业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往往各种会议、展览以及商务活动频繁,对民宿的潜在需求越大。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表示商业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X4):便捷性是民宿选址与布局的重要条件[2],以高等级公路密度来表示交通可达性;旅游资源禀赋(X5):旅游资源禀赋越好的地区,对民宿布局具有一定吸引力。采用赋分法,将国家5A、4A、3A、2A、1A级旅游景区分别赋值为9分、7分、5分、3分、1分,来综合衡量旅游资源禀赋[23];旅游发展水平(X6):游客是民宿的重要客源市场[22],以旅游接待总人次来表示旅游发展水平。
3.2 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避免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影响,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成都市民宿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如表1所示,模型一和模型二的拟合效果均较好,R2分别为0.773和0.831,模型二的拟合效果则更为明显。从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以及t检验值来看,成都市民宿空间分布主要受商业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其中,商业发展水平因素的回归系数在0.8以上,且置信度在99%以上,表明商业发展水平是决定民宿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成都休闲旅游发达,各种商务活动频繁,为民宿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是影响民宿空间布局的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交通可达性对民宿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民宿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人口规模、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发展水平对民宿空间布局并无显著影响。
表1 回归分析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 论
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成都市民宿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采用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论如下:
(1)成都市民宿对中心城区的依赖性强,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其空间分布呈由内向外逐渐递减的趋势,圈层特征明显,58.915 %的民宿分布于距中心5 km范围内,75.452 %分布于距中心10 km范围内。
(2)成都市民宿的分布类型为凝聚型,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其中,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都江堰市、金牛区六个区(县、市)的民宿分布较多,其分布数量占全市的85.530 %。
(3)成都市民宿呈“小分散、大集聚”的布局模式,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郊区扩展的发展趋势突出。同时,不同类型民宿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城镇民宿倾向于区位条件好、商业较为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集聚;乡村民宿倾向于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集聚。
(4)成都市民宿空间分布是诸多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商业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可达性因素起主要作用。其中,商业发展水平是民宿发展与空间布局的关键因素,交通可达性是重要影响因素。
4.2 讨 论
民宿作为住宿的一种新产品、新型业态,然而在本研究中,民宿仅与商业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表现出较强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说明成都市民宿还是以传统意义上的住宿功能为主,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民宿旅游的迅速发展,民宿的旅游功能逐渐彰显,民宿与旅游的关系将进一步凸显。本研究从地理空间视角对成都市民宿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宿研究的内容,对民宿开发以及空间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下一步研究中,还需对民宿的时空格局、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佳倩,李艳.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4,6(4):16-22.
[2]李燕琴,于文浩,柏雨帆.基于Airbnb网站评价信息的京台民宿对比研究[J].管理学报,2017,14(1):122-128.
[3]LANIER P,CAPLES D,COOK H.How big is small?A study of bed & breakfasts,country inns, and small hotels[J].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0,41(5):90-95.
[4]JEONG M.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web site characteristics:The case of the bed and breakfast industry[J].Journal of Hospitality & Leisure Marketing,2004,11(4):29-44.
[5]STRINGER P F.Hosts and guests the bed-and-breakfast phenomen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8(3):357-376.
[6]HSIEH Y C J,LIN Y H P.Bed and Breakfast operators’ work and personal life balance: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0,29(4):576-581.
[7]张希,杨雅茜.国内民宿业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1):59-66.
[8]黄沛,陈雪琼.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旅游地客栈民宿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2):36-41.
[9]孙华贞,许亦善,肖丽芳.基于顾客需求的武夷山民宿满意度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5):120-125.
[10]赵晓曦.豫北传统石砌村落民宿庭院景观设计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7):69-70.
[11]黄杰龙,张玲玲,范梦丹,等.基于游客行为意图的民宿景观的组合评价与开发设计[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4):76-81.
[12]高伟雯,陈金华,胡诗文,等.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岛民宿旅游安全管理实证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0(8):49-54.
[13]李忠斌,刘阿丽.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与民宿旅游融合发展路径选择——基于利川市的调研[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6):108-114.
[14]吴亚平,王璟怡,李剑.智慧旅游视角下的民族村寨民宿业营销策略——贵州黎平县滚正村个案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7):53-57.
[15]吴玮.台湾民宿业发展现状及数字化营销策略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3(3):100-105.
[16]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四川旅游年鉴》编辑委员会.四川旅游年鉴2016[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研究报告[R/OL].(2015-07-15)[2017-08-2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lxgb/201507/P020150715651462758347.pdf.
[18]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19]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成都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0]成都地图出版社.成都市地图册[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17.
[21]张 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2]邓念梅,詹 丽,黄 进.鄂西南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发展现状、风险及对策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7):880-882.
[23]赵东喜.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分省面板数据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