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须臾不离勤
2018-04-09□
□
勤,劳也,从力。左半部分的“堇”,泛指一切农作物,右半部分的“力”,指用于耕作的农具。使用农具出力劳作就是勤。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但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人们发现收成的好坏也取决于劳动者体力支出的多少,由此,人们达成了“天道酬勤”的共识,强调只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付诸实践,一定能有好的回报。这样,勤就成了对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成为中华美德。勤作为中华美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勤则不匮”的大众生活;二是“勤政为民”的为官之要;三是“止于至善”的品行修养。
“勤则不匮”的大众生活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说,勤劳是民生之本,只要辛勤劳动就不会缺衣少食,就能不断创造永不匮乏的物质财富。因此,历代先贤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勤劳美德。
南宋诗人陆游要求儿子一定要亲自去种植蔬菜,叮嘱他永远不要厌恶农耕。明代进士霍韬为了抵制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不良习气,要求子侄耕读并重,既勤于学习,又勤于劳作。他认为只有儿时经历从事农业生产的锻炼,才能不生好逸恶劳的恶习,才能培养勤劳的美德。他还主张乡村学校的先生,把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作为考核内容,凡耻于耕作者要给予体罚,如果连犯三次,就开除学籍。清代政治家纪晓岚,要求子女一定要热爱农业生产,不能轻视农民。古人认为,正是有了农民的竭力劳动,才养活了天下的人。如果世界上没有勤劳的农夫,人们就会饿死。
叶圣陶的童话《富翁》讲述了一个石匠在开山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金矿,他挖到了很多金子,就不再干活了,因为他成了富翁。这个消息传到别人的耳朵里,于是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扶老携幼去山里采掘金子。过了几天,那里的人都成了富翁。他们带着金子,去买高档的衣服。可是,服装铺关门了,因为卖服装的也成了富翁。他们又带着金子,去找做衣服的裁缝,裁缝也成了富翁,不做衣服了。富翁们的粮食吃完了,但粮食店的老板也不卖粮食了,农夫也不种菜种粮了。最后,所有的富翁都头枕着金子饿死了。这个故事说明,只有通过勤劳致富的人才是真正的富翁,只有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只有各行各业的大众勤于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大众的生活是无数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辛辛苦苦创造的,所以说大众生活,离不开勤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都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结果。没有大众的勤劳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勤政为民”的为官之要
“勤政为民”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官德,即官吏的勤政不应只为君主一人,而应为了天下的百姓。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中讲勤政,表现在职守上,就是勉力其事、无有懈怠。荀子强调:“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百吏官之所为也。”就是说,官员的职责是每天从早到晚勤勤恳恳地工作,依次办好各方面的事情。勤政,还要肯干、不惜气力,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治政的需要做起。古代一些执政者认为,百官应当恪守职责,勤恳做事。《尚书·盘庚》中就有“勉出乃力”,即勤奋发挥你的力量,“各恭尔事,齐乃位”,即要恭敬对待分掌的事情,做好本职的工作。
成语“握发吐哺”讲的就是周公勤政为民的故事。周公为了治理好国家,想尽一切办法招贤纳士。为了接待贤能的人,他经常忙得不可开交。有一次,周公正在洗头发。他刚把头发浸湿,外面就来人有急事要报告。周公连忙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出去接待,办完事再回来接着洗;洗到一半儿,又有人来报告,他又握住湿头发出去。办完这些后,他才有空把头发洗完。还有一次,周公正在吃饭,刚把一块肉放进嘴里,外边就有客人来访。他马上把肉吐出来,起身去接客人。一顿饭的工夫,来了三次客人,周公就连吐了三次饭菜。家人在一旁见了,说:“你不能吃完饭再会客吗?”周公摇摇头说:“这些宾客来访,不是有紧急事务,就是有好的建议。我恨不得能马上听听,怎么能怠慢了人家呢?”就这样,周公为了“敬天保民”的大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还制定了许多法令,深深影响了后世。
201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廖俊波同志心系群众,在担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他始终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造福一方百姓作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担当作为,创造了“政和速度”,硬是在一个传统农业县建起了省级工业园区,掀起了一场改写农业历史的“工业革命”。短短四年,政和山乡巨变,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指数在福建全省提升35位,2013年首次进入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他曾说,“能够当一个领头人,让23万政和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他一心装着百姓,坚持执政为民,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群众的满意当作最大的政绩,实打实地给群众一个又一个惊喜。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恪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为国为民做事的意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勤勤恳恳干事创业,为群众谋福利。
“止于至善”的品行修养
勤奋学习、努力实践的目的,不仅在于积累知识以明事理,还在于修身养性“止于至善”。儒家主张广博地学习、审慎地思考、明了地辨析、切实地践行,也就是要做到学、思、辨、行高度一致,这种一致性就是求真、向善、审美的有机统一。
《中庸》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明辨真假、是非、美丑、善恶,而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止于至善”就是要求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要担当责任。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说,发奋读书、勤于问学,目的在于启迪心智、明察世事,这样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行动。古人的这些论述,表明一个社会的美好,必须建立在个体的品行修养之上,只有这个社会中的个体是道德高尚的人,这个社会才能是个风清气正的文明社会。
时至今日,勤这个承载着我们民族精神、体现着我们民族性格的传统美德,已经贯穿、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无一不是人民大众辛勤奋斗的结果。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寓意丰富,意味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追求……
新时代为我们搭起了大有作为的人生舞台,提供了展翅高飞的人生机遇。期盼这一切,需要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如既往地奋斗,继续沉下心来干事创业,用辛勤的劳动、务实的苦干来兑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迎来幸福美好生活。努力有回报、劳动有所得,自古以来就是最朴素的社会共识、最基本的社会价值,是治国有为、理政得宜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再创新的业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因此,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要过上美好生活,须臾不离传统美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