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喜:做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2018-04-09通讯员
□ 本刊记者 通讯员
来到代村,一座座房屋规划整齐,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清新的人居环境,文明的村风民风,无不彰显出生态的魅力和新时代的朝气。
如今的代村,集体产业总产值26亿元、纯收入1.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高达6.5万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眼前的景象很难让人相信,19年前,这里是一个村集体负债380万元,环境差、治安乱、群众信访不断的“落后村”。让代村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领路人,就是兰陵县卞庄镇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19年来,他带领干部群众大干苦干,让一个落后贫穷的村庄逐渐走上了小康富裕之路。
临危受命挑重担
兰陵县代村,地处沂蒙山区西南,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1945年就成立了党支部。上世纪70年代,代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连续三年上缴百万斤爱国粮,是“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单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代村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每况愈下。当时的代村,人心散、治安乱、环境差,土地乱圈乱占,就连村委会也瘫痪了。到了1998年,全村负债380多万元。代村由曾经的先进村变成了全县出名的落后村、乱子村,群众怨声载道,不少人嚷嚷着要分村。在这种情形下,卞庄镇不得不派驻工作组进村,重新选班子。
1999年4月,代村成立了新的村两委班子。在兰陵(原苍山)县第二建筑公司任项目部经理的王传喜,临危受命,回村任职,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却接手这个“烂摊子”,很多亲朋好友不解。不少人劝他:“村干部不好当,你有车有钱,干吗去受这罪?”王传喜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站出来带着大伙脱贫致富,让这个村起死回生。”他打小从这个村长大,对这里充满了感情,他立志带领全村干出个样子来。
1999年4月13日,王传喜上任。只隔了一天,4月15日,他就开始接到法院的传票。在此后的一两年间,王传喜因集体债务问题先后出庭100多次。“当时的代村,不光‘三提五统’收不上来,还因为欠缴水电费过多,经历过三伏天被断水、断电的窘境。”回忆当初的情形,王传喜用“不堪回首”来形容。“村中治安状况也很差,酗酒闹事的、邻里不和的、偷鸡摸狗的,有时一晚上连续几家被盗。当一个村瘫痪了,你不用想就知道会乱到什么程度。”上任后,王传喜发现,自己面临的困难,要比想象中的大得多。
稳局面啃下“硬骨头”
代村再也不能这样乱下去了。上任不久,王传喜就和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分析“穷脏乱”原因。通过对全村现状的排查分析,最后列出了大大小小80多项问题。
要破局,就得先啃最硬的骨头。针对债务缠身问题,王传喜制定了“以事实为依据,分期分批还款”的原则,通过盘活一些资产、集资贷款等方式偿还债务。“讲事实,讲诚信,只要账目上有,我们就认。诚恳的态度加上科学的工作方法,一年下来,账虽没还清,但矛盾缓解了。随后几年,我们陆续把债还清了。”王传喜说。
针对村里的治安差,王传喜创造性地开展了户户参与、夜间持牌站岗巡逻的方法来加强治安。“这是个土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村委委员龙建新说,“我们把全村划了45个治安小组,以胡同为单位轮流持牌站岗。到后来,代村基本就可以夜不闭户了。”2000年,代村由乱子村被评为临沂市先进治保村,后来又被评为山东省先进治保村。
在调研中,王传喜还发现,人地不均是限制代村发展的根本问题。当时组与组、户与户之间土地悬殊,有的组人均土地两三亩,有的组人均土地只有两三分,相差近10倍。王传喜决心解决土地问题。经过反复思量,2000年初,他拿出土地调整方案:全村人均七分地、一户集中两块地,通过抓阄分地,以此来解决人地不均的问题。动土地,就是在动农民的命根子,人少地多的户还不得拼命?果然,土地调整方案一出,就有人登门骂骂咧咧,飞石、恐吓信接连而至。王传喜的妻子刘会芳精神几近崩溃,和他商量:“要不,咱别干这档事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没有退路!”王传喜坚定地说。面对困难,他没有退却,而是一边形成文件报到镇里县里,一边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在不懈的努力下,土地调整终于顺利完成。“说实话,重新分地这件事,费了很大的劲。对我们来讲,就像一次革命,一次战役。通过这次土地调整,奠定了我们这一届村两委班子的群众基础,大家对我们这个班子都很信服。”回忆起这段往事,王传喜颇有感触。地2万亩的全国第一个国家农业公园试点落户代村。农文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让代村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丰收。
本刊记者 孙大勇/摄影
因地制宜谋发展
各种矛盾慢慢平息,代村的局面稳住了,王传喜又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尽快让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农业强起来。他和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带着煎饼咸菜先后到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等地取经,逐步坚定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回来后,在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王传喜因地制宜、前瞻性地制定了代村的发展规划。
2002年,代村开始以“返租倒包”的形式流转土地,通过连片土地来搞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2005年开始,王传喜在专家的建议下,探索规模化经营,统一流转了全村2600亩土地,2007年又流转了毗邻5个村的土地7000余亩,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
2010年,代村投资建设开发了“千亩万户”大市场——代村商城。因定位准确、迎合市场需求,商城非常火爆。如今,商城已进驻经营户3000多家,年交易额达到60多亿元,集体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
2012年,经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同意,投资10亿元、规划占“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最终要体现在村庄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上,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王传喜说。如今,代村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百姓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村里拥有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村史馆、社区医院、公共食堂及省级规范化学校、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居民家家通水电暖气和太阳能,物业统一管理,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社区每年向村民统一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统一发放住房补贴,统一支付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统一安排60岁以上老人入住老年公寓,统一实行村民子女助学奖学制度,解决了群众就业、教育、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全村人走上了“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的道路。
打铁必须自身硬
王传喜经常给村两委干部讲:“咱当村干部的,就是给群众‘打工’的。要不贪不沾,要多出力多吃苦多吃亏,咱付出越多,群众得到的实惠也就越多。”他带头向全村党员群众“约法三章”:村里工程绝不允许亲朋好友插手,惠民政策绝不因沾亲带故徇私,干部选用绝不让直系亲属沾光。班子成员也公开承诺:绝不假公济私,绝不侵占集体资产,绝不让党的惠民政策“缺斤少两”。
他上任不久,就有人私下向他传授“经验”:“卖地有钱花。”代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区位优势和流转的大片土地成为不少人眼中的“肥肉”。“代村要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道路,绝不能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卖地。”王传喜坚决地说。
2004年,一名南方商人带着200万元现金找到王传喜,想在代村建一个焦化厂,只要王传喜点头,这200万元就是他的。王传喜断然拒绝了。这是一个污染项目,坚决不能上。“不能做贻害子孙后代的事!”王传喜让人家把钱扛走。这些年来,他推掉的大大小小的污染项目不计其数。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有了王传喜这样的好支书做榜样,代村两委班子成员也是个个清廉勤勉。自王传喜上任后,班子一共经历过6次换届选举,除正常退休外,没有一人因非正常原因落选。村干部经手的钱物上亿元,没有一人因此栽跟头。
“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镇”“全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示范点”“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文明村镇”……这些年来,代村获得的奖牌和荣誉证书摆满了村委会接待室的一整面墙,王传喜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外界的赞誉越多,王传喜心里越冷静。他说,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幸运的是,自己和村两委这些年的努力,与党中央的要求,与总书记的理念是一致的,符合新时代的目标要求。今后,“要把荣誉化为动力,多想想以后怎么办,怎样才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规范更有力,怎样才能让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