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防空导弹:不显山不露水的低空杀手
2018-04-09陈黎常海锐
文 / 陈黎 常海锐
据俄罗斯国防部消息,今年年初俄军的一架苏-25强击机在叙利亚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被一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飞行员弹射出座舱,但在与恐怖分子的战斗中牺牲。一时间关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话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么,便携式防空导弹具有哪些特点、哪些优势,目前世界上又有哪些先进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呢?
特点:物美价廉、久经沙场
便携式防空导弹,在防空导弹系列中属于近程末端防御武器,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射程最近,其有效射程一般约为5公里,有效射高约为3公里,飞行速度约为2马赫。它不显山、不露水,却是低空飞行器的克星,成为世界各国野战防空的利器。相比于其他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作战隐蔽性好。便携式防空导弹一般由单兵携带,作战时士兵可隐蔽在前沿阵地目标来袭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扛在肩上就能发射,并且大部分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红外制导体制,具有“发射后不管”的特点,士兵抠完扳机马上就能转移阵地,由战斗状态转入行军状态不到1分钟,能够实现在对来袭目标进行“偷袭”的同时,避免被敌方锁定。
二是购买价格低廉。美国雷锡恩公司副总裁迈克尔·布恩曾称,在黑市上用不到1万美元就可以买到一枚普通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如此低廉的价格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恐怖分子都买得起,而它却可以精确拦截一架造价高达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飞机。
三是实战经验丰富。在上世纪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中,苏联至少有300架各型战机被击落,这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便携式防空导弹所为。进入21世纪以后,便携式防空导弹也多次在局部冲突中取得不错的战绩。据不完全统计,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过的飞机不下千架,这比任何防空导弹武器击落的飞机都要多。
发展历程:红外为主、多体制并存
正是因为它拥有如此多的优势,以美国和苏联/俄罗斯为代表的世界各国竞相发展各自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特别是基于红外制导体制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第一代以美国的“红眼睛”和苏联的“箭-2”为典型代表,采用非制冷红外导引头,只能尾追攻击亚音速目标,不具有抗红外干扰能力。第二代的典型代表包括了美国的“毒刺”和苏联的“针-1”,它们采用制冷红外导引头和电动舵机,具备全向拦截来袭目标的能力和一定的抗红外干扰能力。第三代以美国的“毒刺POST”、俄罗斯的“针-S”和“韦尔巴”以及法国的“西北风”为典型代表,采用双波段红外导引头或者红外紫外复合导引头和激光近炸引信,进一步提升了导弹的抗红外干扰能力以及对目标的毁伤效果。第四代以美国的“毒刺RMP BLOCK Ⅱ”和法国的“西北风-2”为典型代表,采用红外成像导引头和新型发动机,扩展了导弹的杀伤范围,增强了导弹对巡航导弹、无人机等红外弱小目标的跟踪和拦截能力。
▲ 苏联的“萨姆-7”可以说是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始祖,于1965年开始研发,并于翌年进入苏联陆军部队服役。萨姆-7A导弹弹长1.42米,弹径72毫米,发射质量9.2千克。采用1台固体助推器和1台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有效射程0.8~3.4千米,有效射击高度50~1500米,最大速度1.3马赫
除了红外制导体制外,英国的“星光”和瑞典的“RBS-70”采用了独特的激光架束制导体制。它们是通过地面制导仪测量导弹在激光束中的偏差并给出控制指令,从而控制导弹飞向目标,也就是说这种制导体制在导弹命中目标之前,需要地面设备或者操作手持续对目标进行照射跟踪,不具有“发射后不管”的特点。但与红外制导方式相比,激光驾束制导导弹的导引头复杂度相对较低,器件成本也相对低廉。
未来发展:多模复合抗干扰、新型动力提速度
随着新型红外诱饵弹、定向红外干扰系统的应用,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作战效果受到严重威胁。为保证导弹的作战效能,须采取多种抗干扰措施应对各类干扰威胁,比如采用多模复合制导技术能够使便携式防空导弹不受制于单一制导体制的局限,进一步提升导弹在复杂光电干扰环境和背景环境中的作战效能。另外,将双波段红外成像制导与多模复合制导技术结合,也是未来提升抗干扰能力的发展方向。
除了对付低空、低速目标外,在未来便携式防空导弹还需要打击低空高速目标和对抗巡航导弹,这主要通过研制高性能发动机和弹体空气动力学设计减少阻力等方式实现,采用双推力推进系统和二级发动机设计,使导弹可持续高速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