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程

2018-04-08于广跃

魅力中国 2018年5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马克思主義的中国化包含于马克思主义,并且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之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愿选择的,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是东西方文化共同运用的产物。本文将从文化视域这一方向来叙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视域;哲学视域

一、从文化视域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国外,受到国外的实际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其中的思维方式和本质都是国外化的,这些与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从文化视域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既有差异却又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在被中国化的每个不同过程都有所异同。因此,在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程时,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选择,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时要全面具体,研究多个方面。

身为一种文化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每一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都会有一个具体归属的民族,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性,不存在没有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属于多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他们都是无法想象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总会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和地点来发展自己,所以它也一定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相互一致。然而这种一致性是随时变化中完成的,它的不断变化就是因为民族性与时代性两者的不平衡。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在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有一种不平衡无法打破,使得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时间差异,所以造成了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别。当马克思主义相对处于强势的时候,它的时代性要求就会被强调出来。假如两种势位有差别的文化面对面交流,处于弱势地位的其他文化就会被迫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强势扩散与宣传,这是文化想要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并且通过现实的文化来表现出来,所以先进的文化的时代性特点中一般总带走民族性的特征。文化劲头都不一样,有时候马克思主义文化会相比更强势,有时候其他文化会更强势,当马克思主义劲头更足时,就会向其他文化涉入或者产生影响,也就进而得到了发展与进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最近几年收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也就是文化在时代性中的挑战。在早期,中国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任务是改变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中的落后性。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在文化时代性的至上性上达成了共识。落后导致了东学西渐的发生,它本质上是文化差异导致的。实力较弱的被迫接受势力较强的。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就这个传了进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此开始。

依照文化宣传的方法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进入,是因为当时民族文化处于弱势,被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此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民族性特色,因为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民族性也就满满的体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文化发展的自觉选择。

从文化的意义方面来说,近代的中国充满了中西方文化的接触、矛盾、选择和融合。伴随着近代中国不断兴起的文化革命,传统的封建文化的弊端越来越展现在大众面前,这种形式迫使中国人民急切的寻找一种新型的文化来指导中国的发展方向。对这种崭新的文化有两个要求,第一要以传统文化作为根本,第二要打破传统文化的弊端,第三要吻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信仰,第四又要能指导中国当时的革命方向。在这种局势下,作为一种西方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了中国。在面临超越中国传统封建主义文化和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局势下,在阻挠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反对对西方文化的通盘接受,才能进入人类文化发展的前端,实现中国文化真正的发展。

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成功时,马克思主义也就在思想文化领悟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中国文化发展的民族性问题便取代了时代性问题。然而毋庸置疑的事,真正拥有了中国气势和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似的中国群众拥有了迫切想要的不仅能够继承传统又能符合现代,既符合民族形式又具有科学性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文化选择后民族性得以体现的发展。

二、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程

从哲学视域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并不是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照搬过来,而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建设和我国的综合国情,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后,结合全球化的发展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来做出的决策,借此拓广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域。在中西方马克思交流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在专业学术史和教条主义以外,从中国化的角度深入早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价值,这样才能让它迎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方向。想要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要精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现实问题。

结论:

马克思主义由各阶级之间的争斗和大众的暴击革命构成,其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既表现出了现实社会中的对于顺序的改革,也表现出了想法的更新和激烈的矛盾斗争。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的迅速的发展,旧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无法再符合当前的现实生活,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的限制性满满的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该掌握实际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思想,才能真正似的马克思主义符合现实生活,将它运用在这个时代中。

参考文献:

[1]王希鹏.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2]李飞,刘卓红.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克思哲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融通性建构——兼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01):90-94.

[3]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严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价值:以人的需要为视角[J].科学社会主义,2010(05).

作者简介:于广跃,性别:男,出生年月:1985年5月,籍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
论《反对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