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8-04-08任小军
任小军
摘要: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得以深化,也是对教学信息的一个很好的反馈,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本为首先解释了什么叫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继而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一门学科需要学习什么决定了老师提问的相关内容。小学数学包含事物、现象、过程、概念与原理等内容,一些要背诵,一些要了解与运用,一些要进行研究,一些要进行综合与评估。所以,老师的有效性提问很重要。
一、什么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我认为,课堂有效提问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最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方式。有效提问能引起学生的适度紧张,全神贯注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并且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才。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调查发现,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仍存在这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比如:有的老师将新课改思想看作一节课中老师的讲授要少,要让学生多发言,否则容易变成以往的教育形式,因此便出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一问一答的现象,使得對话存在较强的形式主义;教师忽略了对问题的设计,有的老师给出的问题并不是提前设计好的,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所以课堂上常常存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不清晰、提问阐述较为模糊、目的性不强、学生不理解等情况,有时还可能存在知识性失误,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教学的成效。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发言,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日常点滴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对自己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在教室站立的位置等都要进行关注。小学生的心是最为敏感、细腻的,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教师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然后将其无限放大,教师无意间紧蹙的眉头可能就已在学生心底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创伤。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使学生毫无戒备地向教师倾诉疑惑,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2.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问题。
中高阶段的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直观形象思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设计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以直观形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扬问题的抽象逻辑特征,继而让学生逐步接受知识,避免“一口吃一个胖子”。比如对数学概念进行学习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地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通过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去感知概念的表象,并设计一些学生易接受、能体现概念本质的问题,再通过必要的启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学习《周长》时,老师将事先剪好的几张不同形状的漂亮的画片展示给学生,并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图片分别镶嵌在画框里,需要多长的相框呢?同学们对同一图片给出的周长不一致。老师进而启发:大家画的相框是不是图片一周的长度呢?从而让学生明白一周和不到一周的区别。然后,让同学们想一想:数学课本的封面一周的长度是多少怎么计量?这样让同学们潜意识地理解到从任意一点出发再回到出发点都是周长。再让同学们画出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的一周,进一步明确认识一周是无间断的连贯的长度。然后提问:绕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绕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所以绕---一周的长度就是---的周长?(多边形)
这样通过设计事物的具体形象去直观地理解概念,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直观形象的提问中准确把握定义,便于理解和接受,而且避免了传统的让学生自己硬背概念定义的枯燥,还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数学概念的欲望,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设计实践型的数学问题,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老师逐步的引导下得出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学生们的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出的问题要层层深入,使每一个问题都能激起学生们的思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老师问:“同学们,请你们拿出老师让你们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物体,想一想用什么方式测量它的周长?”同学们纷纷用滚动的方式测出了手里圆形物体的周长。老师接着提出:“同学们这种用滚动的方式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很有效,但如果我们需要测量一个圆形水池的周长该怎么办?如果需要测量一个我们够不着的空中的圆形周长又该怎么办?”同学们抓耳挠腮陷入了深思。老师引导提问:“我们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样再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小组合作,不断实践,最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比直径多三倍左右”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讲解,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计算圆周长这个公式的含义。
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开发了思维,同时感受到了学习知识的过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