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的路径探析
2018-04-08石磊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普通高校就学人数逐渐增多。本文探讨了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分析了高校对其教育培育方面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作为本民族的优秀青年,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将在今后的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大家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成型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内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出现许多新的情况,面临新的挑战。准确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现实需求,是精准施策进而不断优化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必要前提。
一、少数民族求学的现实状况
(一)政治立场坚定,但融入校园困难。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做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和国家出台的各项重大政策,理解认同度都很高,在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由于受传统文化、宗教习俗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以及语言交际的限制,也存在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广泛地与各民族学生交流、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校园交际圈、,交际的范围相对狭小的现象;一些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同学也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愿意过多同少数民族接触。
(二)学习相对勤勉,但知识基础普遍较弱。作为本民族的优秀青年,少数民族大学生十分珍惜进入大学的求学机会,对知识保持着很强的获取欲望,他们大部分在学习方面都能克服困难,努力钻研。但是,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们在按照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分数线被高校录取后,对知识和文化的吸收消化能力普遍较汉族学生弱,特别是在专业课、外语学习等方面的困难比较突出,容易出现自卑情绪。
(三)性格乐观开朗,但家庭经济生活拮据。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心理状态良好、健康,性格开朗,积极向上,与人为善,民族情感深厚,他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学校和院系的各项活动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但也应看到,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有困难,他们大部分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缴纳学费,他们中的多数学生在校生活拮据,消费水平较低,同一些家庭环境优越、消费档次高、出手阔绰的个别内地同学形成鲜明对比。
二、少数民族教育管理存在的短板
(一)来自少数民族的专职辅导员的数量欠缺。目前,高校的专职辅导员多以汉族教师为主。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毋庸置疑,但是在日常教育引导中,面对少数民族学生通常没有面对汉族学生那样得心应手,在既严格管理又区别对待的分寸拿捏上很不好掌握。当然,这也同风俗习惯、成长环境等客观因素有关。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迫切需要一定数量的来自少数民族的专职辅导员。
(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帮扶方案落地感不强。刚入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的障碍、环境的陌生、情感的隔阂,在日常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专业学习等各方面均有诸多不适,各种评奖评优也不占优势。在面临就业时,市场的衡量标准并未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就业渠道偏窄,多以返乡就业为主。少数民族学生诸如此类的困境,高校还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周到的服务管理方案,这无形中限制了少数民族学生与广大师生的融合融入,给教育管理带来较多困难。
(三)相关工作人员的专题培训开展不足。在内地高校师生构成上,少数民族学生毕竟是少数,又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因此,在现有条件下,针对少数民族教育管理还仅仅停留在对现行政策的单纯依赖,得过且过的心态占上风,主动研究不足,不重视相关培训,也不重视专业工作人员的培育与遴选。
三、遵循的原则
(一)专业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解决的是“术”层面的问题,价值观培育解决的是“道”层面的问题。“以道御术,内圣外王”,要将价值观培育树立贯穿于少数民族学习生活各方面、全过程。首先,用好课堂主阵地,培养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共性认识;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增强学好专业成长成才的信心。其次,用好第二课堂,积极为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让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得到检验,让合作意识、责任意识、自立自强意识得以树立,让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为将来走向社会、迎接更为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实基础。第三,以出路畅通求进路扎实。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未来就业前景、就业地域、就业领域,为他们将来毕业后的出路提供指导、帮助与服务,从而倒逼培养方案无论在制订还是在落实上都能有的放矢,更好体现过程管控。
(二)严格管理与政策倾斜照顾相结合。鉴于少数民族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各级教育部门对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给予了方方面面的优待政策,例如高考加分、降低标准考试、单独管理、给予更多的经济资助等,其出发点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尽可能减少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兼顾了教育的公平。但这种政策的倾斜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 更不能因为其身份的特殊, 而对其不认真听课、不认真考试、不守校规等违纪行为不予追究。实践证明, 只强调关怀照顾,不强调校规校纪学风考风,对任何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应该把“关怀照顾”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这不仅能维护大学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控、自警、自省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道德情感。而且,严格要求本身也是关怀照顾的另一种体现。
(三)师资配套与借力党团相结合。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职能,他们是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 心理健康的护航者、 学习生活的指导者、 教育管理的执行者”[1]。然而辅导员单枪匹马力量有限,必须组织起来。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事务中具有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教育、服务、团结、联系大学生的重要纽带、有力平台。整合党团资源,发挥党团优势,是优化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首先,要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选优配强辅导员,重视发挥辅导员作用;加大对辅导员的培养发展力度,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与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2]。其次,基層党团组织要充分利用集体环境的条件,定期组织研讨交流,党团、班级、年级进行合理分工,紧密配合,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现实思想状况,做到思想教育引导与时代同步、与少数民族学生同心,尽最大可能缩小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隔阂,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与现实中的疑虑,进而烘托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另外,协同发挥党团组织和各种社团协会在素质拓展活动中的作用,在党团、社团的一些活动中注重吸收少数民族学生参加,为他们增长才干、锻炼组织协调能力提供舞台;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形成“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积极效应。
四、完善机制,做实举措
(一)形成积极心理干预机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把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来抓。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跟踪调查与记录;定期对少数民族学生展开心理调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与疏导,将心理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与影响降至最低值;开设心理论坛,加大心理健康常识的宣传工作的力度,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
(二)形成业务骨干培训机制。培训是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是对相关教职工的培训。把宣教队伍组织起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宗教知识学习、民族宗教政策学习等专题业务学习;定期组织专题座谈交流,交流工作经验,分析薄弱环节,努力做到熟悉政策、规范流程,管在点上、严在当处。另一方面,是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培养好学生骨干。在社团建设、公益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活动中,注重吸收少数民族学生,有针对性作为骨干力量加以培养,用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参与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工作,形成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积极辐射带动。
(三)形成精准帮扶机制。动态修订完善专门的、适合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案,增强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刻苦钻研精神,提高他们对专业学习的适应、认知、接纳和知识消化、运用能力。定期召集少数民族学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了解他们学习的具体困难,采取互帮互助互学的办法,即每个班级、每个寝室挑选一名成绩优秀、思想素质好的同学重点帮助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在不抛弃、不放弃中融洽情感、共同进步。
(四)形成定期送温暖机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风俗习惯,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饮食,建好专门的民族餐厅,不断改善餐饮条件;用好有在少数民族聚集地挂职任教经历的教职工资源,成立志愿团队,定期与少数民族学生座谈联欢;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维族传统节日——诺鲁孜节、古尔邦节、肉孜节等节日,组织好专门的庆典或慰问活动,让其有宾至如归之感。
总之, 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来不仅是民族地区更是全国各地区发展建设的骨干力量。高校应进一步探索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的新路径,让更多学生受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有责任、能担当的有为青年,为区域发展和祖国建设贡献更多才华本领。
参考文献
[1]甘均良,艾楚君.对新时期辅导员职能的思考[J].湖南師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 2) :96-97.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17-10-1.
作者信息:姓名:石磊,单位:北京农学院党校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