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
2018-04-08李妍
李妍
摘要: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占主体、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本文指出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需要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平衡中心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开设文化课程以及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机会等方式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引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种承载信息传递的符号,语言是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它既是文化的表达媒介,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人类文明的创造、发展和传承都需要语言,而文化又在价值观、社会形态、词汇涵义及演变等方面影响着语言。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不能仅仅局限于语音、语法知识,与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也是需要学习的内容。文化包含人类的历史、背景、生存和思考方式。大学英语的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其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英语并能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这种跨文化沟通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日常交际,也包括文化和信息的双向交流。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要结合起来,要使学生具备多种语言基础以及广泛的跨文化知识,并且有能力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各种交流场景中。因此,英语学习者不应只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普遍以目的语——英语输入为主,主要介绍西方文化,较少涉及中国文化及其表达,致使学生甚至一部分教师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尴尬局面。这种现象被称作“中国文化失语”。
二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主要问题
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史,英美文学经典段落,反映英美文化、社会、习俗的文章构成了教学材料的主体,能不能说一口原汁原味的英语成了衡量学习者英语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标准。这种目的语文化得到强化的教学忽略了中国文化的输入和传播。而在有效、平等的跨文化沟通中,仅仅有目的语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了解一些英美文化、习俗,比如一些西方节日、传统、文学作品,可以简单有效地表达部分英语文化现象,但一旦要求学生介绍中国文化时,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描写都很难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进行翻译训练时,中国文化相关词汇的缺乏表现得最为明显,只有少数学生知道如何翻译或者解释“书法”“对联”“国画”等词语,更不用说进行中外文化的对比了。长期缺失母语文化因素的输入,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的接触日渐减少,而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使学习者陷入文化认同的危机,最终被强势文化同化。而且,学生的课后作业、测试等还是以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为主,无法在课后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三 、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大学生群体是日后参与国际交流的主要群体,也将有更多机会将我国文化和发展介绍给世人,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养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一)为实现有效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一直注重英语文化的输入,长此以往导致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熟悉了外国文化就可以成功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这种普遍的错误观点忽视了跨文化沟通多元性的特质。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交际双方的交流是双向且平等的,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和影响。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重视母语文化的意识、丰富其母语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能用目的语传播母语文化。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和英语文化的学习。高一虹教授曾指出,汉语和英语的学习可以是“1+1>2”的关系,即不同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整合会产生增值的效果,使学习者的整体潜能得到全面提高。通过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学生能够批判地、深刻地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本质和语言特性,从而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倡议,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四)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日益擴大的需要
“一带一路”的倡议带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语言沟通是一切顺利开展的前提。对于英语人才以及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中国文化导入的英语教学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最基本、最广泛的途径,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起到直接的作用。
四、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实现途径
英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语言的学习融合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既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的改进缺一不可。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一)平衡中西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
以大学英语教材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整合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资源,平衡中西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教材是学生英语学习最基本、最直接的媒介。英国课程论专家D.Lawton认为,课程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因此从社会学角度对教材进行选择也是对文化的选择。而我国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含量基本为零,所选的文章和作者都来自于西方,内容均为反映西方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平衡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比例是当务之急,应该在相关教材中合理适量增加中国文化,尤其是在综合类和阅读类教材中应该增加介绍中国文化的篇章,如道家儒家思想、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来平衡中西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促使学生批判地、思辨地习得语言及文化。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
课堂环境、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获得的关系密不可分。由于大学英语教材中西方文化的地位优势使课堂教学的核心倾向于西方文化的引介,若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文化,可有效地丰富课堂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感知、激发文化思考、活跃课堂氛围。在语言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文化渗透、文学作品分析、情景表演、主题文化讨论等,学生会将自身文化经历和教材中的文化观念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文化分析和批判的能力。同时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于文化的不同需求,从兴趣和专业导向出发,切实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高校应结合本校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任课教师提供进修、考察、调研等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他们的文化知识、文化素养、教学理念和涉及度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须具有较强的中西文化修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中西文化素养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导入中西文化对比,培养学生的双语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開设文化课程,加强课外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必不可少。各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各个年级开设系内或校内文化选修课或必修课,如文学名著导读、中美文化对比、旅游英语、传统习俗典故甚至饮食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弥补教材中中国文化不足的缺陷,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对比中学习文化和语言,提高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同时也应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直接的方法,也是积累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育从本质上应是以文化素质培养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应局限于英语文化的吸收,更要表现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能力上,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适时融入中国文化,将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变为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同时,外语教师也要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的积累,在教学中注意中西方文化材料输入的均衡,重视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顺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良佑,等. 中国英语教学史 [M]. 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88:18.
[2]Lawton, D.Curriculum Studies Planning[M].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 1983:126.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崔刚,罗立胜.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5]赵庆红,徐锦芬.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课堂行为的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12(4):66.
编辑∕吕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