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愉悦性
——以弗罗斯特和杜甫诗歌中的自然为例

2018-04-08吴相如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石子首诗

吴相如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弗罗斯特诗歌中对自然的描绘

在他的许多广为流传的自然诗篇中,如《雪夜林边驻足》(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 are lovely,dark,and deep,

………

“林中万籁念俱寂,了无回声,只有柔风轻抚,雪花飘落”,树林恬淡寂静,柔风轻轻吹抚,雪花慢慢飘落,有丰富的视觉意象,例如“林”、动觉“雪花”,有动觉意象,如“轻抚”、“飘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因此有较高的审美性。

《冬日伊甸》这样写到:

冬日菜园在桤树丛生的洼地/穴兔出洞在阳光下玩耍嬉戏/此时的菜园最接近天国伊甸/雪尚未融化/树木还在休眠。

菜园的静、穴兔的动,冬目阳光的温馨,伊甸的美妙,以及自雪皑皑的地上兔儿嬉戏的情景,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构成了多么美妙的自然画卷。好像真的感觉到了夏娃、亚当的呼吸。一切回归原生态,顿觉所有烦恼烟消云散,只剩下一颗平静的心来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毕业赞歌》这样写到:

桤木林中有一个幽僻之处/总是伴着猫鸟的叫声沉睡/林子下方有座长长的石桥/石桥下是小溪静静的流水/有位梦幻者爱去林中徜徉,/并爱采集许多雪白的石子/他爱把石子放在掂量/揣测每块石子悦耳的声音/当他把石子投进潺潺的小溪/美丽的幻象会随着水声浮现/当思想的石子搅动我们心里的离情/未来也浮现在眼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具有极高审美性的自然景观图:桤木林、幽僻、猫鸟、石桥、小溪、流水、梦幻者、雪白的石子、悦耳的声音、美丽的幻象,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幽美场景浮现在眼前,读着这首诗,就感觉游走在世外桃园,如此之场景、如此之自然,必然给人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

另一首诗《雪尘》:

一只乌鸦/从一棵铁杉树上/把雪尘抖落到/我身上的方式/已使我抑郁的心情/为之一振/并从懊悔的一天中/挽回了一部分。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充满动感,色彩分明的自然画面:白雪覆盖的大地一望无垠,四处充满着静谧。一只乌鸦从一棵铁杉树上振翅而飞,抖落的雪尘纷然而下,鸟、雪和树都充满着动感。乌鸦是黑的、大地是自的、铁杉是绿的,这幅自然景物画面色彩明晰。诗中人原本神情抑郁,心绪不宁,但这道自然风景的出现帮他走出懊悔的阴影,重新找回了一些愉悦的心情。

常耀信(2008:213)对弗罗斯特的诗歌曾这样评价:“读他所有的诗歌——或者一些诗歌——能够成为非常高贵和有效的经历。同样,《窗前的树》、《给解冻的风》、以及《白桦树》等读后都给人带来较高的审美愉悦性。

《白桦树》是这样描绘自然景观的:

白白的雪花覆盖了桦树,小小的冰柱结满了树枝,覆盖着白雪和悬挂着冰住的桦树弯下了腰肢。微风徐徐吹来,树枝上的冰住发出了阵阵叮当之声。太阳冉冉升起,树上的冰雪折射出了五彩斑斓之色彩。白雪渐渐消融,冰柱纷纷下落。地上的冰粒珠光闪闪。

在《星星》(Stars)这首诗的最后一节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诗人传递出的自然观和思想感情:

然而既没有爱也没有恨,

那些星星像一些雪白的

密涅瓦塑像雪白的大理石眼睛

星星代表了自然的眼睛,当人们仰望星空,寻求理解和同情时,星星却视而不见。从星星对人类表示仁慈到“既没有爱也没有恨”的变化,说明现代人需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在自然中的处境。

弗罗斯特的大量自然诗篇决非仅仅写景,而是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旨在传情达意。

他在下面的这首诗中写到:

它们不妨多多体贴,然后一股劲地

把这些映花的小潭和蘸水的花朵,

喝干,汲尽,一扫而光--奋雪才融化,

昨人雪化了,才刚有那春潭和春花。

这首诗描写白雪融化为水,水渗入树根,使树木在夏日郁郁葱葱,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在弗罗斯特的笔下,自然离我们那么近,同时也蕴含着人类向新的文明形态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二、杜甫诗歌中对自然的歌颂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享有“诗史”的美誉,表现了较高层次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他在其中的一些诗歌中歌颂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雄壮,例如:

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崖开。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这首诗写出了瞿唐峡雄奇险壮的特点,这也是三峡特点。杜甫以馋刻之笔刻划这里山水形态,其峭拔诗风充分呈现,亦见杜诗风格多样化。

又如: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杜甫因为生逢战乱,流离失所,所以有过长期跋山涉水的经历,笔下描绘了不少自然山水,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杜甫在《又观打鱼》中写到:

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 鲙 还倾杯。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鳣鲔随云雷。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在另一首诗中,杜甫又写下这样的句子: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杜甫曾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在他看来,大自然充满了对人的情意。他年轻的时候,写过《望岳》,对“齐鲁青未了”的岱宗的奇伟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在《登岳阳楼》中,又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描绘得波澜壮阔、气势宏大,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则表现了杜甫写景清丽的一面。

杜甫讲究“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他在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如《灔预堆》有这样的描绘:

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在诗中,杜甫把喻体与周围环境结合在一起,互不可分,其中的许多喻体象征大自然和她的雄伟和壮丽。这首诗表现了这样的自然观:上苍(大自然)的力量是那么的茫茫然,那么广阔无边,人类要永远崇拜她。因此,杜甫在这些诗中对自然的歌颂与弗罗斯特诗歌如出一辙。

杜甫在诗歌中强调,自然的丰富意象形态与人的心灵的丰富情感构成了互感与交融,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与其内心情感的对应。

杜甫诗歌颂大自然其目的是指向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他在诗歌的创作中感悟伤怀,触景生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弗罗斯特和杜甫的诗都对自然进行了描述和歌颂,显示出一幅幅具有较高审美性的自然景观图,预示出虽然有不同的文化渊源,但对自然的宏伟壮丽有相同的认识,都希望对自然的这种认识能达到审美的层次。

从弗罗斯特和杜甫描绘自然的诗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种较高的审美愉悦性,这就是人类的共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建立的根本理由,因此两位诗人所描绘的对自然及其相关的认识无疑是有一定启示作用的,对整体生态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石子首诗
《上课没人抢》
蛋和石子
我想写首诗给你
石子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摆石子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